索玛S35坦克是二战前法国陆军序列内的主力中型坦克。由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入列于1936年至1940年期间的索玛S35坦克也成为了战争结束前法国坦克工业最后大量生产的中型坦克。因为较佳的性能,索玛S35也被研究者认为是二战前欧洲最好的中型坦克之一。
一战后,法国一直沉浸在大规模阵地战胜利的辉煌中,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没有进行陆军与空军装备的换代。直到1930年后才因装备寿命等原因开始了新一代机械化装备的系统性研发。与英国不同,法国军方在一战结束后将坦克的发展交由了多个部门负责,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骑兵部队,在一战时对坦克的诞生和使用起了重要作用的炮兵部队却退居二线。
1931年前后,随着法国陆军骑兵部队的机械化改革大幕渐启,法国陆军部队在一战结束后首次启动了装甲车辆的分类体系规范工作。其中骑兵部队主导开发中轻型装甲车辆,这一范畴内包括执行不同距离侦察任务的轮式装甲车AMD(法语语义为“搜索装甲车”)与履带式装甲车AMR(法语语义为“侦察装甲车”)。它们都是往日骑兵侦察部队的机械化形态。后来又在AMR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执行支援任务并与敌方装甲车辆对抗的履带式“战斗装甲车”AMC。
索玛S35就是AMC系列中在二战前最后列装的一个型号。索玛S35这一名称中的“索玛”和“S”均是指该坦克的生产厂家索玛公司。该公司位于塞纳圣但尼省的圣旺地區,是施耐德公司的下属企业。而该坦克在法军内的正式型号是“AMC1935S”。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索玛S35,主要是因为到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陆军的中轻型坦克品种实在是太多了。为了方便,外界和法军基层对这些一战后定型的坦克大多采用了“厂商名+定型年份”的简称。所以不少人也称这型坦克为“S35中型坦克”。
索玛S35的研制起步于1934年5月,第一辆样车于1934年11月开工。这辆没有炮塔的样车完成于次年4月,在索玛公司内部的代号是AC3。这是一种采用平衡悬挂装置的中型坦克底盘。它的重量达到了10吨以上,用当时的评价标准衡量,在坦克中已经算是“中型”了。不过那时关于中型坦克的相关分类理论还不成熟,所以AC3依旧是一型骑兵坦克。
在经过了不到一年的测试后,AC3于1936年3月返厂安装了为另一“战斗坦克”项目研制的APX1炮塔。同期,索玛公司有根据法军的安排生产了4辆搭载该炮塔的第二轮样车,内部代号是AC4。
经过部队试用,搭载APX1炮塔的AC4通过了法军的定型验收。并以AMC1935S的型号名于1936年3月底即获得了首批50辆的订货。
AC4时代的索玛S35与二战开战前的该型坦克还是有些外观差异的。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炮塔。APX公司在索玛S35定型后不久就改进了APX1,新型号就是后来的APX1CE。它比前者的炮塔座圈直径扩大,外形也有些许变化。APX1CE搭载的47毫米火炮由SA34型更换为性能更好、炮管身径更长的SA35型。这型火炮的综合性能在20世纪30年代是比较先进的,采用穿甲弹可在400米距离上击穿35毫米的均质钢装甲,同时弹重也比较合适。这个数据在20世纪30年代可以被理解为“在主要交战距离,能够击穿除了玛蒂尔达和T-34外的所有外军中轻型坦克”。
索玛S35坦克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车身与炮塔的生产工艺。这是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的车身与炮塔均主要采用整体铸造零件的坦克。该车的上车身装甲盒是前后两个铸造零件构成的,而下车身则是左右两个铸造零件构成。APX公司的炮塔也是主要由铸造零件焊接的结构。这种使用大型铸造零件搭建坦克强度结构的思路,是当时法国坦克的主要工业风格之一。除了铸造出的圆滑外形,索玛S35的车身主要方向装甲机构厚度不薄。首上和侧面主要部分均是40毫米级别厚度,车身顶部与底部为20毫米左右,炮塔最厚处达到了56毫米。这使得索玛S35在面对同时代生产的绝大多数中轻型坦克时,拥有较好的防御性能。
与不少军迷对“侧重防御”的欧洲坦克的固有印象不同,索玛S35的机动性也不错。该车使用索玛公司的8缸V型汽油发动机,140千瓦(190马力)功率。由于索玛S35仅有19.5吨重,加之传动系统设计效率不算低,所以公路机动的极速可以达到40.7千米/小时。当然,由于设计时法国陆军尚没有对机械化部队的使用形成相对先进的理论体系,所以法国坦克的续航能力普遍不高。作为骑兵坦克的索玛S35最远只能跑230千米。这也昭示了二战开战后索玛S35不太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到法国参加二战前的1940年5月,共有400辆左右的索玛S35被交付到法军服役。它们主要被编列在由骑兵部队演化而来的机械化师、旅内的胸甲骑兵团和龙骑兵团(每个团配备48辆)。共有至少6个有据可查的法军部队骑兵团装备了索玛S35坦克,它们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二战初期的欧洲战役。其中有两场战斗颇有代表性。
第一场战斗是1940年5月12日至14日发生在比利时境内的寒尼(又称汉怒特)战役。该战役是曼施坦因筹划的德军“黄色行动”的一部分。德军的战略意图是将英法部队从阿登地区引开,摆出在比利时决战的架势。是役盟军与轴心国部队共调集了超过1200辆装甲车辆投入战斗。在战斗中,随法国陆军第一集团军前出比利时的法第2、第3轻型机械化师使用包括索玛S35坦克在内的装备有力的打击了德军第3、第4装甲师的矛头,不少战斗中出现了索玛S35将德军1号坦克、2号坦克一炮击毁的案例。
另一场战斗就是被不少亚洲军事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阿拉斯战役。是役也有索玛S35的身影。驾驶它们的法军与英国远征军使用玛蒂尔达坦克的部队配合,企图突破德国陆军第七装甲师第25装甲团的战线。然而此时处在索玛S35与玛蒂尔达坦克对面的那位德军师长虽然有点慌张,但还是调来了88炮,把这些重视防御的盟军坦克挡住了。这位师长就是隆美尔。
由于僵化的战术,加之对手对法军装备特点研究得比较透彻,“短腿”的索玛S35与它的“同炮塔同袍”的夏尔B1重型坦克在法军应对德国的“黄色行动”与“红色行动”的作战中表现平平。它们大多都在应对“闪电战”的长途机动中耗尽了油料而被放弃。个别有限的突击行动虽然取得了战果,但由于缺乏友邻部队的配合与德军灵活的战术而不得不功败垂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后,除小部分被维希法国部队接收外,多数(约300辆)索玛S35均被德军缴获。德军在换装了电台后,又将这些坦克装备到了很多不同性质的部队中。一部分索玛S35甚至随德军参与了巴巴罗萨行动。在德国侵略苏联早期阶段北部方向的卡累利阿战斗中,德军的第211装甲营便使用了索玛S35。德军第22装甲师还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使用了该型坦克。德军使用的索玛S35在苏德战场最后的结局毫不意外,它们悉数被击毁或缴获。
维希法国驻西非海外领地的第12独立非洲獵兵团在突尼斯战役前也使用索玛S35坦克。这支部队后加入了盟军阵营,这批坦克也再次回到了盟军麾下。法国解放后,自由法国陆军的第13龙骑兵团在本土重新组建时,编制内有17辆索玛S35。不过这些坦克大多没有留到今天。
除去正在改编的阿伯丁博物馆外,至今人们还可以在索米尔、鲍温顿、库宾卡这3家博物馆看到索玛S35坦克的实物。这些实物展品中,法国的索米尔战车博物馆的索玛S35保养情况最佳。据欧洲的军迷反映,这些博物馆的索玛S35其实都还能开动。如果赶上这几家博物馆的大型展示活动,您还有机会看到铸造车身的索玛S35从面前冒着烟跑起来。
日本的田宫模型公司在2015年还新出版了一套素质非常好的1/35比例索玛S35坦克模型套件。该套件的编号是35344,价格在人民币180元左右。它使用免胶可动的塑料履带,附带该品牌一贯的高品质说明书,组合度极佳。请喜欢坦克模型的军迷绝对不要错过。
性能诸元
全长:5.38米 车宽:2.12米
车高:2.62米 战斗全重:19.5吨
乘员:3名
发动机:8缸汽油机
最大公路行驶速度:40.7千米/小时
续航距离:230千米
武备:SA35型47毫米火炮、mle31型7.5毫米并列机枪
装甲厚度:车身正面47毫米、车身侧面45毫米、车身后方35毫米、车底28毫米炮塔正面56毫米、炮塔侧面4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