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关注了一些农业公司,金丰公社、华朴农业,以及链农、大丰收等。
这些公司为相对保守、封闭的中国农村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尤其是“扁平”“共享”“免费”等互联网思维。
比如在农资领域,金丰公社砍掉了省级代理商、市级代理商、农业合作社与农村经销商,让农户直面农资生产商,而过去的代理商转变为其中的“连接者”农技师,参与到闲置耕地的生产中。
在农产品领域,链农、美菜等公司,精简了农业合作社与代办经纪人、一二级批发商、社区果蔬店等环节,让消费者直面农户。关键是,大型的、优质的种植户被整合,SKU在线上积聚,形成新的电商平台。
过去,我们常说农业投资大、技术多、周期长、风险高、融资难,那么在新商业模式的滋润下,上述问题已经有所改观。
不过,农业创业公司仍属于资本市场谨慎审视的领域。放开标准,农业上市公司还不到100家,严格分类则不到50家。
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农业公司很容易造假,黑天鹅事件频出,监管层都被“搞”怕了。
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农业创业公司仍停留在“加法”阶段,而非“乘法”阶段。
做加法的生意就是赚差价。就好像茶园,种茶、炒茶、打包卖茶,能挖掘的点无非就是把产品、包装做得更好,中间渠道更少,再做一些周边如茶具。在这套逻辑下,中国7万家茶企做不过一个立顿,主板上市公司只有1家,收入才3亿元,市值53亿元。
农业之所以被称作“保守”的行业,正在于很多人还认为产品好、利润高、技术好的公司就是好公司。殊不知利润只是一次性的价值,100分的产品没有80分的产品市场做得大,定价权的高低才决定价值的高低。
要提高資本价值,必须做乘法,从低价值区过渡到高价值区。
我们曾接触一家高端有机农产品公司,传统B2B2C模式,加法模式赚差价;他们做得很累,因为从表面上看有机农产品相比一般农产品并没有显著区别,复购率不高。
后来,这家公司干脆不卖有机农产品了,设计了一种会员产品,用户交5万元、10万元成为会员,免费送会员有机农产品,还有圈层活动与现金返利。实际上,这家公司就是做了一个类金融模式,帮助银行拉取存款,存款利息用于支付有机农产品与返利。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这家公司从2C变成经营社群的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顿时不一样了。资本市场看待它的眼光变了,原来只给4~6倍的估值,现在愿意给15倍。有了融资,企业也就有了在上游整合供应链、下游整合物流的机会,而创业板的市盈率至少在30倍。
商业模式就是做乘法,它能让土豆变成西瓜、哈密瓜。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思路,并切记一点,资本市场只认可既有产品利润又有资本价值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