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基于知识价值链视角

2018-05-21 12:04包耀东,李晏墅,王海船
物流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链应用型育人

目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升级转型正在持续进行中,由电子商务引发的制造业、流通业、物流业等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企业面临太多不确定非常规的竞争环境,急需大量能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从而适应新环境、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力的人才。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迫使高校要积极进行改革,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取知识、转化知识、运用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对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使知识管理成为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要内容。

1 价值链和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1](Value Chain) 概念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任何单位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是指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工作,通过与育人相关活动的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分析,形成的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的结构模式。

2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的构建

2.1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模型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2]中涉及知识流、价值流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以高校软硬件基础设施、科研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财务、后勤、信息管理等为支撑平台,价值流由专业设置、生源选择、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设计及鉴定、毕业生就业和专业反馈等部分组成。知识流和价值流围绕满足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使得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增值、双方互利共赢得到利益最大化。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知识流由知识识别获取、知识整理转化、知识输出共享、知识运用及创新等环节构成。具体如图2所示:

2.2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分析

图1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模型

图2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流流程图

2.2.2 知识整理转化。知识通过识别获取之后,通过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等进行研讨和交流,将调研和内部交流获得的与专业建设需求和企业行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专业岗位应具备的技术技能进行整理转化。目前应用型本科专业缺乏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从外部获取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显性、隐形知识的能力,对于通过在企业行业实践、合作中获取的与专业相关的隐形知识尽量通过具体实验指导书、实训课程习题等方式显性化,与专业基础相关的显性知识要与专业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紧密结合,通过整理转化将内外部感知的先进经验转化为能为学校特色发展带来价值增值、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知识。高校人才培养知识整理转化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整理转化模型

2.2.3 知识输出共享。知识输出共享是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的重要一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而且能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高校毕业生整体技术应用能力。首先要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规定、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迫切需要、行业转型升级,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根据专业差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专业认知、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等环节收集、分析、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升为核心、为校企双方提供合作平台,以学生实习和教师服务项目为载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知识输出共享阶段,通过隐形和显性知识的共融整合使得高校育人机制、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2.4 知识运用和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价值链的下游环节,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对专业知识的专业调研、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环节,使学生专业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随着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就业等各个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不断结合、不断积累更新,创新出新的可以运用到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通过对毕业生走访反馈于高校,有利于高校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断改进,形成知识价值链的持续改进。

2.2.5 支撑平台。支撑知识价值链[4]的是校企联动协同合作组织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支撑平台,是高校协同育人知识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首先高校要与专业对应的企业行业紧密对接,通过互派技术人员、教师顶岗实习、企业专业骨干上课堂等方式建立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学习型组织,鼓励高校各教学系部积极开放、共享专业知识,促进与教书育人相关的知识在高校教务处、学工处、教科研管理、二级院系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促进相关信息共享传递,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动态化跨组织的学习,实现协同育人知识的价值有效输出;要建立能充分发挥组织主动性的扁平化组织,对下属学院实现二级化管理,畅通知识交流渠道。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要与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级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其高校育人知识价值链不断增值。

2.3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价值链的延伸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延伸模型如图4所示。高校育人知识价值链可以向与办学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兄弟院校延伸,使得育人相关单位成员交流育人经验,不断更新、创新育人模式,提升知识价值链增值的能力。高校育人知识价值链延伸有以下几种方式:

图4 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延伸模型

2.3.1 产业行业内延伸。知识具有开放性和互通性,高校育人需要与校企合作单位、行业协会、政府部门联系,为提升育人质量,与合作企业、兄弟院校、国外同行等建立知识联盟,以学生技能大赛、企业行业项目研发驱动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联盟,共享专业建设信息、专业知识、行业政策、产业发展动态、政府主导行业发展策略,为高校育人质量提升做好专业知识储备,不断融汇、更新与育人相关的知识。

2.3.2 学校内延伸。在高校内部要形成专业教学院系、院系与职能部门、不同专业等部门有序流动知识的知识价值链,通过互相交流达到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目的。要建立跨部门沟通的机制,组织高校教学学工等部门将育人知识进行相互学习、共享,定期将与育人相关的知识通过相应的沟通平台,创新个人学习、组织学习的模式,建立高校内部学习型组织,交流专业建设、育人经验的心得,使得通过各部门交流将育人知识转细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项目,从而实现高校育人知识链价值的增值。

3 基于知识价值链的高校育人机制创新

应用技术类大学人才培养要与产业行业对接,围绕行业办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具备技术加技能的双重培养目标,强化技术理论应用、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按照高校育人知识价值链理论,改革现有的育人模式,通过对企业行业的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对企业与专业相关的岗位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内实习等阶段递进的实践技术技能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实现高校知识价值链增值,是应用型高校可以借鉴的内容。以下结合知识价值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南通理工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分析。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萎缩性阴道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雌激素联合甲硝唑)和对照组(甲硝唑),各3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0.2±3.4)岁,绝经时间3~10年,平均(7.3±2.4)年;对照组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4.2±3.1)岁,绝经时间2~12年,平均(7.9±2.6)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校育人机制创新的关键是通过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动态交流专业知识,通过对从企业行业交流获得的知识识别、分析、转化、内化为高校育人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即将从组织外部获取的与育人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转化为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服务模式、德育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毕业生管理等组织知识,通过试点、总结、改良、再实践后成为组织阶段性运作知识,使分散于企业行业高校的与育人相关的隐形知识转化为高校育人的显性知识。

基于价值链的高校育人机制的内容包括教育服务目标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创新、教育服务流程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构成,具体见图5。

图5 基于知识价值链的教育服务创新模型

3.1 创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原有的制定模式,从原来的按照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推式制定模式”调整到按照产业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拉式制定模式”,由于教学领域和企业行业领域是两个相关但属于不同领域,要发挥双方的优势,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安排、理论实践课时比例等进行深入讨论,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化培养方案。目前的研讨注重于对毕业生和员工所缺乏相应技能的表象,比如有些毕业生不愿服从企业驻外安排,不能完全遵守企业的考勤制度,在工作中应用文写作、成本核算、设计优化、办公软件操作、宣传报道能力、对企业忠诚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利用好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全程递进式”对人才进行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的培养。

可以借鉴“头脑风暴法”,制定一份相关专业岗位所需要的常规技能、关键技能所对应的专业课程,和制定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召集校企双方进行深入研讨,厘清专业技能、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关键环节,注重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或专门人才,对于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基于毕业生未来工作走向的目标。

知识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以下三种能力:第一是较强的基础能力。作为中国梦圆梦的接班人要有对中国历史较深入了解,要有人文艺术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社交礼仪知识、信息处理知识、办公软件操作知识等。第二是较强的专业业务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对专业软件操作能力、业务或工艺流程设计与优化能力、意外情况处理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在课程中强调实践课程的开设。第三是具有较成熟的心理和正确的职业观。目前用人单位反映有部分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不够,经常跳槽,短期工作意识浓厚,初次就业薪水要求较高,反映出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也反映出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实践实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通过应用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可迁移能力、转岗能力、创业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3.2 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隐性知识可以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而按照知识价值链的教育服务创新模型,源于实践的知识需要多次理论与实践结合,“三参与、四阶段、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6)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政府、行业、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对口就业率、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有质的提高。

图6 “三参与、四阶段、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模式图

该模式的内涵是:“三参与”主要指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学生实践指导环节;通过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工作过程和对应的职业能力,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的“四阶段”,来确立和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以学习性、模拟、仿真、全真工作任务为载体来确定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课程教学、综合教学、顶岗实习的“四阶段”;从而达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结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结合、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实习与创业结合”的“五结合”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调查访谈获取的信息,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行动学习领域转化→形成新课程体系→实施四段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优化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实施过程,提升了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具体如图7至9所示。

图7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图

3.3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知识价值链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反映学生技能的实践知识[2],要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隐形知识源于工作过程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法”进行分析可以外显,遵循职业工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分析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系统化课程。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面向工作过程”实践课程开发主要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关键能力与技能标准,通过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完成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的开发,将企业所需与岗位相关的隐性知识整合浓缩,通过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

“面向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开发主要步骤如图10所示。

“面向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开发需坚持“能力教育本位”的理念,提出人才的能力架构图,并给出课程与能力的对应关系。

图8 工学交替、能力四阶段培养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图

图10 “面向工作过程”实践课程开发图

以南通理工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为例[3],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数学基础及应用能力、英语基础及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经济与法律基础能力、工商管理基础能力、物流管理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系统设计规划能力等。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有综合人文素质模块,通过人文、科技、创新、数学、运筹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等知识学习,提升学生基本人文素质、职业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计算机和英语学习模块,提供丰富的计算知识。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办公软件和英语应用能力。三是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由于物流业是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产业,涉及管理科学、物流工程等知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为强化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软件[4]主要包括运用物流业务运作软件、物流系统规划软件、物流仿真软件、ERP软件等;实验课程包括“物流认识实习”、“运输、仓储管理课程设计”、“物流系统仿真模拟”、“物流系统沙盘模拟”等,在课程设置时注意不能按照专业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要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再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知识模块,进而形成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加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多方面的实际训练。但由于招生规模大、企业的容纳量和接受度均有限,很难完全依赖实习来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就显得十分必要。

表1 物流岗位群对应课程四阶段分析表

3.4 优化应用人才培养教材选用

教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要围绕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体系,注意不同课程中所涉及知识点的不同衔接。目前教材较多,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较少,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教材更少。因此要重视科学选用教材,尽量选择近3~5年出版的体现应用型特色的教材,加大力度与企业合作编写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验课程的建议和实验指导书。

3.5 创新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三参与、五结合”的原则,将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课业考核与岗前训练、职业资格鉴定与岗位考核相结合,采用“1+2+1“教学组织模式(如表2所示),与林森物流集团、南储仓储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核心课程—国际货代实务、仓储管理实务、运输服务提供与组织等校级精品课程(如表3所示)。以学生和企业职工的技能大赛为载体,校企双方合作组织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和企业职工积极参赛,取得不俗业绩。

表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模式

表3 物流管理校企融合分段教学安排表

3.6 多举措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决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要多措并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要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反哺教学为动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结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是深化育人理念。经管学院的专业主要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能适应现代化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人才,更多的要与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道德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偏向,发挥课堂教学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道德、有理想、对社会有用的高级人才。

二是重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一种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其课程设置应该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欧美国家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往往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针对性的将原有课程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模块,融进行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支撑。在教学组织方面各模块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拆分和重组。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是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是优化课程内容。要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包括理顺知识的衔接、删除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合理安排等。既要避免出现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内容,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又要注意克服以简单的课堂练习代替理论教学,导致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的现象。

四是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快乐学习。

五是完善教学评价。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别和知识特点,以能力提高为主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改变过去以卷面考试为主,复习时圈定重点、死记硬背以取得高分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监控,更多地采用包括笔试、口试、调研报告、小论文、案例分析、演讲、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包耀东,张悟移.基于知识价值链的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模式创新[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9):58-60.

[2]李庭贵.高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8.

[3]谢如鹤.基于“工—管融合”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规范与特色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78-183.

[4]袁开福.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能力架构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研究——基于可就业能力的视角[J].物流技术,2013(3):478-481.

猜你喜欢
价值链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