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吉明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的概念,涵盖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遍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称之为“金融互联网”。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试图探求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根源,为弥补商业银行金融供给端不足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獻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1
一、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从宏观的视角研究互联网金融。王国刚(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的运营变得更加高效。皮天雷(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低成本、高效率的特征会对传统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冲击,金融体系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会出现重大变革。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价值交换和信用交换的属性,互联网金融只是销售渠道上的创新,并没有产生新的金融形式。陈一稀(2013)、杨再平(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张晓朴(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由大众所参与的金融模式。陶娅娜(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运营具有成本优势。
一些学者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互联网金融。马磊(2015)认为P2P放贷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会侵蚀商业银行利润。余丰慧(2014)认为网络信贷更加高效便捷,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更大,网络信贷在一定程度上会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宋鹏程等人(2013)认为互联网理财更加便捷、高效,这是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邱勋(2013)认为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理财业务和基金业务造成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
从上面的文献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金融业态,与商业银行银行相比具有如下竞争优势:
(一)效率高。陈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吴晓光和陈捷(2011)认为信息技术使金融运营呈现虚拟化的特点。大数据的运用使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有的放矢。依托其构建的信息平台,可以对客户的交易数据、财务行为、个人偏好以及消费习惯实施精确营销,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凭借着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还会帮助客户在互联网上搜寻更多的金融资源,提高了直接融资的效率。互联网金融通过云计算技术,提升了数据分析水平,可以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识别,风险定价能够快速完成,同时也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营销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个人的零碎时间聚集起来,在金融碎片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积少成多,在资金、时间以及成本上进行整合,实现规模效应。
(二)成本低。王光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运营的特征,能够在网上自动对用户贷前审查、定价和进行资金交易,减少了传统金融范式下人工授信成本。通过对企业的高风险和违约行为进行监控,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增加企业的违约成本。企业通过互联网能够迅速的寻找到资金供给方,降低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搜寻成本。曾刚(2012)认为互联网技术能够使互联网金融企业清楚地辨别出企业的资质,能准确的甄别出企业违约的概率并降低资金需求方风险定价的成本,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与传统金融平台相比,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原始成本很低,增加客户的边际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随着客户的增加又会减少平均成本,规模经济效果显著。
(三)普惠性。传统金融的最大劣势就是将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拒之门外。龚明华(2014)认为传统商业银行仅仅致力维护“20%”的高价值客户。而另外“80%”的客户群体,由于缺少信用记录,有效抵押物不足,交易金额也较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运营成本较高,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有效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金融需求。章连标,杨小渊(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条件。贾楠(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将小微客户聚集起来,发挥“长尾效应”的优势。张明哲(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满足了最普通老百姓碎片化的理财需求,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收益能够普惠于普通百姓。互联网金融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它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高门槛限制,以其灵活多变的方式服务“长尾市场”,弥补传统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不足,使金融服务面向大众群体,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运作效率更高,运营成本更低,更具有普惠性。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造成重大冲击,但同时也弥补了商业银行金融供给的不足,互联网金融凭借其竞争优势会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9-13.
[2]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126-131.
[3]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8-10.
[4]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22-30.
[5]宋鹏程,吴志国.生存之道:P2P借贷平台的业务模式研究[J].新金融2013(1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