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春江
1988年12月14日,我国首飞成功了中国第一架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歼轰-7。至今,整整30年。中国“飞豹”走过的30年发展道路,在曾经一段时期里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更有意义的是,“飞豹”在研制中形成的“飞豹精神”,成为我国民族航空工业的一种宝贵财富,对后续自主研制国产新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我国开始进行“飞豹”定型试飞后,由于各种条件和经验比较匮乏,风险性、不确定性更大。这种风险性表现在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哪怕是事前进行了精心而充分的准备。因此,对“飞豹”来说,驾驶飞机进行首飞和试飞的过程,本身就需要试飞员具有勇敢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与担当。试飞英雄黄炳新,作为“飞豹”的首席试飞员和定型试飞的主力,见证了那一段历史,用自身的壮举谱写下感人至极的蓝天故事,也从试飞员的角度诠释了“飞豹精神”。
承担“飞豹”首飞任务,是黄炳新主动请缨的。他觉得自己是试飞部队的领导,有责任打头阵、当先锋。此外,黄炳新当时在该试飞部队中飞过的机种最多、试飞的科目最多,并担任过国产歼-8Ⅱ、歼教六、歼教七等三种新机的首席试飞员,首飞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黄炳新有着过人的胆量和勇气,在多年的试飞中,他曾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创造过十余项中国航空纪录,一些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他被中央军委光荣授予“试飞英雄”称号。用黄炳新本人的话说:试飞和打仗一样,面对困难和风险,要有和敌人“拼刺刀”的勇气。
对于“飞豹”的首飞,黄炳新至今仍历历在目。1988年12月14日,将由他驾驶“飞豹”进行首次空中飞行。试飞员也是人,面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飞豹”首飞任务,黄炳新不是没有顾虑,他事前曾悄悄地留下了“遗书”:“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这架国产战机飞上蓝天,让众多飞机的制造者、航空科研人员,包括试飞员们圆梦。首飞前,他清楚记得,“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一直陪着他登上飞机,看着这位老设计师殷切期盼的目光,黄炳新只说了一句:“放心吧,只要我在,就一定把飞机开回来!”他心里明白,这架战机凝聚了多少航空人的智慧和心血,又被寄予了多少希望和嘱托。登上飞机,他感觉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一种战斗的激情,让他战胜一切恐惧,更勇敢无畏。
下午15时27分,“嘭”的一声,一发绿色信号弹划破天空,黄炳新驾驶“飞豹”带着巨大的轰鸣声滑出跑道,如离弦的利箭直刺苍穹。
然而,首飞中果真遇到了险情。飞机在起飞后不久就出现了剧烈的振动,他沉着冷静稳定住飞机。在着陆过程中,飞机由于振动过大,座舱内的仪表已看不清楚,黄炳新依靠肉眼观察机舱外的情况以保持飞机高度和状态。但险情仍在加剧,剧烈的振动先将高度表震落,后又将几乎整个仪表板震落,黄炳新自己则感觉五脏六腑都像被震出来一般。但他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与危险,都要把飞机安全的带回地面!”最终,黄炳新带着“飞豹”安全着陆。
“飞豹”首飞成功了,这是勇敢者的成功,也是对勇敢精神最好的回报。从试飞员的角度,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是“飞豹精神”中独特的一面。
作为“飞豹”的首飞者,作为“飞豹”十年铸剑的亲历者,作为“飞豹”众多故事中的原创者,通过“飞豹”整个研制试飞,黄炳新对“飞豹精神”有着深刻的感悟。
在他飞过的那么多种飞机中,“飞豹”在试飞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最多的,也是最考验试飞员的。特别是在试飞的初中期,飞机故障比较集中,试飞中风险频发,这对于黄炳新和整个试飞团队来说都充满了压力与挑战。在这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试飞员们仍坚持推进“飞豹”的试飞工程,靠得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试飞员”这个光荣称谓的担当。作为试飞员,他们能理解国产第一架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制战机的意义。同时,他们对“飞豹”有着深厚感情。为了中国研制出自己的“争气机”,他们甘愿牺牲奉献。
随着试飞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其中在跨音速飞行时飞机的抖动现象更为突出,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会严重影响飞机的最后定型。面对这个“拦路虎”,各方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地面反复做实验也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因此,只能由试飞员驾驶带着“隐患”的飞机飞到发生问题的实际环境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果说试飞中发生意外险情,试飞员不畏风险有效化解体现的是一种勇敢精神,而明知飞机有故障和隐患还毅然决然驾机上天,则体现着试飞员的忠诚和担当。
1992年8月25日,为解决“飞豹”跨音速飞行不明“振动”的问题,黄炳新再次主动请缨,驾驶带有问题隐患的“飞豹”到空中进行高风险的“排振”试验。为查明振源,黄炳新在空中承受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振动,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飞机在空中突然发出“咚咚”两声巨响,随即在空中横冲直撞,他蹬舵飞机无任何反应。黄炳新当时也不知道,他遇到了世界航空试飞史上也从未发生过的险情——飞机的方向舵被震掉了。飞机没有方向舵,意味着飞机失去了控制方向的能力,在如此危急时刻,试飞员完全可以选择弃机跳伞,但黄炳新知道保住这架飞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在危急时刻灵机一动,采用机身压坡度的方法,利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艰难地操纵飞机滑向机场,并创下了飞机无方向舵安全着陆的航空奇迹。飞机保住了,试飞中发生的问题也有了眉目。飞机设计人员和试飞工程师们经过分析和试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最终解决了飞机的振动问题。试飞员用自己的忠诚担当,为“飞豹”的最后定型扫清了道路。
在“飞豹”研制试飞阶段,恰恰是航空人最为困难的时期,研制单位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提什么“加班费”了。遇到飞机发生了故障,研制试飞单位都是连夜排故障,保障第二天的飞行。这些,也深深感动着黄炳新和试飞员们。在整个试飞任务中,参试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并肩战斗,协同攻关,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大家也从未降低工作标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使“飞豹”不断走向成熟。
在试飞中,试飞员与科研人员有时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黄炳新一定会坚持原则,不论亲疏,用“数据”和实事说话,该是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一次,一名试飞员在试飞中自行中断了起飞,并使飞机偏出跑道。事后,黄炳新详细询问这名试飞员原因,据试飞员讲,他当时感觉飞机可能抬不起前轮。黄炳新则依据相关试飞数据和自己的飞行体验,对试飞员描述的情况进行科学全面分析,告诉这名试飞员是他判断有误,最后这名试飞员也认可了他的意见。当时,跟飞单位的领导悄悄找到黄炳新问怎么办,意思是想“和和稀泥”,给试飞员留点面子。而黄炳新则坚持实话实说“今天的飞行中断,是试飞员的问题,飞机一点问题没有。”为证实自己的判断,第二天黄炳新亲自驾机进行了飞行,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
还有一次,“飞豹”在进行某导弹试验时,效果不理想,各方都非常着急,最后,这个“硬骨头”又交到黄炳新手中。别人任务完成得不好,他自己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这样一来,对于他这样的“王牌”试飞员来说,名誉上肯定会受到“损失”。但黄炳新对事业的敬业和执着,使他从不在乎个人所谓“名声和面子”,如何完成好任务才是他关心的。经过精心准备,黄炳新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在靶试中实现了5发5中的辉煌战绩。试验结束后,当时十所的领导班子专门赶到北京迎接他凯旋。此次靶试的成功,也成为“飞豹”定型试飞的永恒纪念,为该机定型试飞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飞豹”经过十年试飞,逐渐变为一架受到部队高度认可的飞机,黄炳新与战友们的英雄气概和蓝天壮举,也成为“飞豹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祖国航空事业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