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更有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民间舞蹈的含义进行概述,然后对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以学前教育为例,提出了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的对策。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 民间舞蹈教学 创设环境 创编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19-02
引言
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美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民间舞蹈一直散发着绚烂的光芒,蕴含了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丰富的内涵。民间舞蹈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是舞蹈教学中重要的教学题材。
一、民间舞蹈文化含义
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新颖多样,每一种民间舞蹈都蕴含着不同的内涵,体现着各个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历史。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代表性总体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我国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1]。
二、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模式化
就目前民间舞蹈教学而言,尽管民间舞蹈文化课程的安排看起来比较合理,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学校进行了民间舞蹈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我国民间舞蹈纷繁多样,想要深入理解民间舞蹈文化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但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尤其是儿童舞蹈教学,往往更注重西方舞蹈的教学,例如芭蕾舞、街舞、爵士舞等。民间舞蹈教学在各个学校中变成了形式化的教学,课程安排远不如西方舞蹈课程紧凑,这种情况强硬的减少了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机会,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二)舞蹈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舞蹈老师教学形式单一是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导致舞蹈教学形式化严重,达不到期望的效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舞蹈教师的思维方式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导致民间舞蹈教学质量不高。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中,多数舞蹈没有流传开来,只有藏族舞、傣族舞、蒙古舞、维族舞、秧歌舞的发展较为突出。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新的舞蹈形式引入课堂,导致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流传产生不良影响。
(三)舞蹈教学形式化
关于民间舞蹈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在教学前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更别提将民间舞蹈文化融入民间舞蹈教学中。由于有的舞蹈老师自身对民间舞蹈文化认识不足,只是根据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导致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拘泥于形式,使民间舞蹈教学的教学结果大打折扣[2]。
三、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幼儿民间舞蹈教学为例
(一)结合视听,激发小朋友对民间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朋友对民间舞蹈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小朋友对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民间舞蹈的曲调普遍具有节奏欢快的特点,十分符合小朋友的喜好,鲜明欢快的节奏很容易让小朋友产生兴趣。因为欢快的节奏能够引起小朋友条件反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做出反应。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播放一些欢快的民间音乐,结合舞蹈动作给小朋友讲解民间舞蹈文化,调动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快乐的啰嗦》这首秧歌曲在课前播放,小朋友听到这首欢快的曲子会随着音乐拍手或晃动身体。这时,老师可以拿着扇子或手绢做几个秧歌舞中的经典动作,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然后告诉小朋友们:“老师跳的舞叫秧歌舞,又叫扭秧歌,这种舞是农民伯伯发明的,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用敲锣打鼓来助兴。后来人们学会了这种舞,将农民伯伯们劳动时自娱自乐的歌舞都称为秧歌。”然后老师给小朋友们发手绢和扇子,小朋友会兴奋地学者老师的样子做出动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前对秧歌产生兴趣。
(二)精心选材,开展教学活动
在经过视听的熏陶后,在正式课堂上进行民间舞蹈文化教学会更加顺利。学前教育中舞蹈课教材的选择,尤其是民间舞蹈可教材的选择不能选择与成人教材类似的,应该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地域代表性并且适合小朋友的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民间舞蹈是一种十分注重基础的舞蹈,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教授民间舞蹈中的基础动作。例如在教授藏族舞时,老师应该结合《藏族步伐练习》、《手臂动作练习》教授基本动作;在教授蒙古舞时结合《提压腕练习》、《肩部组合》教授基本律动;在教授傣族舞时结合《手位组合》、《脚位组合》、《基本体态》教授基础韵律。在学生学会基础动作后,教授完整的舞蹈会更加容易。
例如:在教授《草原小骑兵》时,老師使用多媒体给小朋友展示大草原、蒙古族服饰、蒙古包,告诉小朋友:“蒙古族的人们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他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并且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很久以前,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小朋友想象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头上飘着白云,身边羊群在奔跑。提醒小朋友动作要舒缓、收放有度,还要热情奔放[3]。
(三)赏析舞蹈,感知民间舞蹈魅力
经过课堂学习,小朋友基本能够掌握民间舞蹈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小朋友观看优秀的舞蹈作品感知民间舞蹈的魅力。优秀的幼儿民间舞蹈作品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根据小朋友生活原貌,创编舞蹈动作;(2)融合各民族舞蹈文化,编创丰富的动作语言,既要具有童趣又要体现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舞蹈作品或优美、或热烈、或潇洒并且能够展示出各民族华丽的服饰和独具一格的舞蹈动作。赏析不同的优秀幼儿民间舞蹈作品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激发孩子学习民间舞蹈的兴趣。
(四)创编舞蹈,突出民间舞蹈特色
当小朋友学习了民间舞蹈后,经过反复练习,必然可以对民间舞蹈文化产生自己的认识。孩子们将能够通过按照自己的想法创编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想法。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小朋友舞蹈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小朋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交给小朋友的动作也应该符合每个小朋友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了《我也骑马巡逻去》这首歌曲后,老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动作给这首歌编舞,孩子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下转第222页)
(上接第219页)
感受创编舞蹈动作,发挥想象力,使用扬鞭、策马、雁飞等动作生动的表现歌曲内容。同样的,在学习《哈达献给解放军》这支舞蹈时,先让小朋友们根据学过的藏族舞基础动作给这首歌编舞,小朋友们用膝盖动作配合撩袖、摆袖、平步、靠步、踏步等动作表现歌舞内容。然后老师帮助小朋友改进舞蹈动作,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在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要求老师具有口传身授的能力,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优美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文化。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并进行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同时观看优秀的舞蹈作品感知民间舞蹈的魅力。从而提升民族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磊.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黄河之声,2016(15):46.
[2]刘荔.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艺术科技,2014,27(06):357.
[3]明文军. 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作者简介:
沈琬茹,女,满族,河南郑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