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现状分析

2018-05-19 09:31王帅王禹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认定高校

王帅 王禹

【摘要】新时期下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增大,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认定标准片面化、助体系建设不平衡、监督力度不够、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诸多难题。本文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分析现有认定体系的现状及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87-02

目前,我国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上主要包含生源地认定、高校认定两种方法。高校认定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学生之间的评定和学生自己的描述,从而进行的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评定。相对于生源地认定方法的确定,这种方式理论可以提高识别准确,但成本较高。同时,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这也导致了认定结果的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与新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资助福利,以辽宁省为例,现行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

1.政策针对性强。国家助学贷款和励志奖学金主要用于解决学习问题,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费困扰,全面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

2.政策多元混合。各高校已逐步建立并完善“奖、贷、助、补、免”多元资助体系;

3.资助强度明显增加。2006年国家助学金为平均每人每学年1500 元,2010年开始国家助学金调整为平均每人每学年3000元;

4.资助范围明显扩大。目前,辽宁省各高校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比重在不断扩大,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受资助比例为15%左右,然而在长期实践中,家庭经济困难生“免费搭班车”现象时有发生,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文调取了我校2014级-2017级6933名家庭经济困难生详尽的基础数据,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基本情况“第一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具体归纳如下:

1.特困生与一般贫困生认定比重差距拉大

特困生是特殊群体中的特别群体,目前占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30%,我校对于特困生的识别标准有相对清晰的参考依据,而一般贫困生整体呈现相对经济困难状态,更有大量是处在经济困难标准边缘的学生,在一般贫困生认定中往往会出现伯仲难分,犹豫不决状态,耗时多、效率低、针对性差,有部分学院把握认定或不认定一般贫困生某申请学生就看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不做仔细的甄别,这样导致的认定结果是一般贫困生每年受助覆盖面较低。

2.学杂费的额度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存在正相关联系

目前我校学杂费由学费、书费、住宿费组成,我校学生寝室收费标准执行辽宁省高校收费的相关规定,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各专业学杂费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尤其是个别专业高年级与低年级收费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仍然按照制式的《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中数据进行认定,缺乏灵活性。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监管指标有待完善,目前认定工作每年一次性完成,认定周期一年,在周期内缺乏可行的动态监管指标,如月消费记录,年人均消费曲线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工作面临的挑战:

1.认定标准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信息认定操作性相对较弱

目前我校的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凭借主观经验式的定性判断,向科学性高、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体系转变。但是,仍存在参照标准可比性和可行性不高、人为因素影响大等问题,难以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操作性和精准性。

雖然认定因素考虑比较全面,但耗时耗力,对人员与时间要求较高,而每年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集中在9月份,特别是大一新生,报到两周内就需完成认定工作,工作强度较大,原因是缺乏成体系的认定量化指标,急需大数据的有效支撑。

2.多方主体参与,信息本身准确性难以保证

《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水分”重。 调查数据显示,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在出具《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证明时,无法完全做到精准,对于个别数据也难以一一核实,更有些部门做顺水人情,调查表水分极大,在高校向出具证明的单位进行核实时,大部分工作人员更是无法详细描述被询问家庭详细情况,把问题留给了高校,对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各学院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更无法做到逐一核实,对这些现象也是无可奈何。

3.民主评议主体参差不齐

《辽宁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试行)》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中明确要求在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要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式,各学院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操作方式大不相同,人选对评议的最终效果起决定性作用,一般由班导师或辅导员担任,目前班导师大部分都是专业教师兼任,部分老师缺少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同时认定过程存在拉票等不良现象。

4.认定方式局限,信息处理科学性有待提升

其一:动态资助管理运行不畅。对于目前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特别是大二以后,呈现出“外面的人想进很难,里面的人不想出去”的现象,目前没有特别清晰的指标表明该生家境好转而不需要再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且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提出退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

其二:认定后续保障投入不够。目前在生源分布上,外省生源越来越多,家庭居住地分散,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一个高校全部实地走访核查,所以要全面铺开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必然导致部分原始材料失真、失准。

除此之外,各种的不确定因素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带来了困难,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认定方式还没有使用定量的语言来做,仍是采用的定性的方法。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因素太强,信息不对称。

新时期下互联网的自由、共享、开放、快捷等特点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需转变思维,在探索精细化认定模式的过程中,从战略上应重视大数据的合理运用,推动高校资助工作有侧重地发展,进而提高资助工作水平。高校资助工作者迫切需要对数据及其处理技术提高认知,重视和研究学生的不同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借助互联网掌握更加真实可信的学生信息,积极主动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和分析,构建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新模式,强化大数据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熟悉大数据背景下的资助工作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总书记承诺,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部最新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新时期下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增大,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认定标准片面化、助体系建设不平衡、监督力度不够、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诸多难题,这对高校资助认定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实现高校精准资助的前提,能否实现精准认定对于高校资助资金能否合理分配、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必须不断探索家庭经济困难生界定的新方法、新思维,在资助工作中大力推行精细化、精准化认定模式,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德育教育,从根本上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真实信息的缺失,以期更好地回应公众的关注。

作者简介:

王帅(1983-),男,辽宁阜新人,澳门城市大学研究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认定高校
试论继父母子女间抚养教育关系的认定
浅析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认定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浅析我国交通事故认定和交通肇事罪之间的关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