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中国之行第一站定在故宫博物院。即使在故宫停止接待游客的当日,特朗普的专车也没能进入紫禁城——中美两国元首夫妇坐着电瓶车游览了约72万平方米的故宫。
外宾车辆不准进入紫禁城的提议,正来自此次全程陪同游览的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身为政协委员的他递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任何来宾的机动车都不能再穿行紫禁城开放区,即使是国家元首。因为外宾车辆驶进紫禁城,经常引发游客不满,车队穿过门洞时又要组织游客避让,容易发生拥堵踩踏事故。在他的坚持下,即使面对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故宫也没有破例,而是从钓鱼台调来电瓶车,解决了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是副部级职位,但对外,单霁翔总说自己就是给故宫“看门”的。每天早上不到8点,单霁翔就出现在紫禁城里。他是少有的走遍了故宫近一万间房舍的人,光鞋就走坏20多双。
平凡是制造超能力的温床
对于故宫,所有的数据能如水一般流畅地从单霁翔嘴中吐出,仿佛这本就是他身体里的一部分。人们很难将眼前的这个人与故宫院长划上等号,讲解中的他穿一件普通的西服,会根据参观者的步伐控制语速,就像一个平凡的博物馆导览员。显然,这与大众印象中的“领导形象”不太吻合,更无法想象他曾经获得过文物保护专业内的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简直应了那句“平凡是制造超能力的温床”。
“老单做事儿,太拼命!”——这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单霁翔的拼命不只在准备和讲解PPT中,受命上任之后,单霁翔就开始一间间房屋走访、察看,5个月,踏破布鞋20余双,终于走遍故宫9000多间房屋。
原本故宫内有许多临时建筑,挤占空间,同时破坏景观和谐,单霁翔把它们一一拆除,目前已拆掉临时建筑1.3万平方米,原有的59栋彩钢板房拆掉了49栋。原本在故宫内的13个单位,占据着一些古建筑作为办公室,单霁翔奔走调解,让他们一一离开。“我知道这很难,但也得办!”
只是一名“捡垃圾的劳动者”
“与其说是领导,不如说是个捡垃圾的劳动者。我想把这当成家,有一种想呵护每一个角落的冲动。”弯腰俯身,是下属对单霁翔最鲜明的印象。单霁翔还提出在游客进入故宫前,收缴火种,避免吸烟。他要求一片垃圾落地后,两分钟内,必须有人清扫掉,开放区和非开放区,所有“犄角旮旯”全部干干净净。“亲力亲为”把单霁翔弄得“腰酸腿痛”,在外人眼中,这位院长“一个烟头、一根野草、一块墙皮都要管”,而单霁翔却说,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就会看到大变化。
2013年10月3日,故宫迎来16.2万人次的游客,是一年之中人流量最大的日子。北京旅游委前来检查旅游环境,单霁翔很自信地说:“你们如果能在开放区找到一片垃圾,就请批评我们。”旅游委主任周正宇转了40分钟,还真是没看到一片垃圾。
继2013年的“开放区不允许有一片垃圾”之后,单霁翔又在2014年提出“屋顶不能有草”。飞鸟或大风将草籽带到房顶,草生命力很强,生长过程中会拱瓦,瓦松动了就会漏雨,导致木头糟朽,木结构的古建筑就得大修。为了尽量完整保存文物信息,就应减少大修,加强日常维护。“我们做到了。从高处往下看,紫禁城的屋顶没有一根草。”
无论总统和国王都按规矩来
故宫有“三禁”:一是对内“禁烟”,实行“连坐”制度,一旦发现一例,就扣部门安全奖,至今无人触碰“红线”;二是对外“禁火”,把游客的打火机一律挡在入口处,一天下来,往往能查收上万个,收来的打火机放在出口,让游客自行领取;三是“禁车”,为保护游客安全及古建筑安全,也为了故宫的尊严,禁止机动车穿行开放区域,对国宾甚至是外国首脑也不破例。
“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不管是谁去,都不准开车进去。现在故宫也是这样。”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车辆,按照故宫要求停在了午门前,奥朗德步行参观,自此以后,所有国宾都再无例外。
在宫墙外的复建古建筑完工后,故宫的所有工作人员也都到外面办公。现在故宫1500多名员工,每天有830多辆私家车停在宫墙之内,让车搬出去,也在单霁翔紧迫的工作日程之上。“包括我的车,也不能停在里面。”秘书接过话茬儿说,“没有车,故宫这么大,到时从南到北赶会议,你能跑得动?是不是可以用电动车。”单霁翔立即反驳,“也不行啊,里面到处是门槛。”
这就是老单最为明确的态度——一切机动车都不能进入故宫开放区。
2015年9月,“石渠宝笈”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而故宫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参观环境,实行分批进入。为了更早看到展品,人们一进午门就撒腿疾跑。
看到这样的情景,单霁翔想出一个主意——他制作了2000多个胸牌,分发给游客。他让工作人员举着“第x组”的牌子站在前面,依次引领一批批游客入场参观。
许多人排队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担心当天能不能看到展览,单霁翔便承诺不看完不闭馆,给人们吃下定心丸。晚上8点多,他去看望游客,问:“累了吗?”游客说:“累是我们自愿的,就是口渴。”老单马上安排,架起大锅烧出2500杯茶分发给游客,在气温开始下降的故宫,这份贴心让不少人对故宫院长有了“更接地气”的印象。
几个小时后,单霁翔回到武英殿外时,等待观展的长队依然缓慢前行。有的游客在队伍里开玩笑地嚷嚷着:“有没有饭啊,都饿了。”老单赶紧说“行!”他让员工准备800盒泡面送来,“管够”。直到当晚最后一批游客看完离开,武英殿才关上大门,当时已经是次日的凌晨3点45分,“我想,这在中国,在我们各个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历史上,还是很少见的。”
故宫数字媒体化不能落伍
夹杂银丝的头发,普通的西装和裤子,黑色皮鞋。从头到脚,单霁翔身上找不出时尚元素。他毫不避讳自己的“落伍”:“我老了,对很多新词都不熟悉。不懂什么叫‘萌萌哒,后来才知道这是夸我呢;看到‘脑洞大开,我问,这不是个好词儿吧,他们说,这词儿还不错;又看到‘霸气十足,我心想这肯定不好,没想到他们告诉我,这也还行。”这些新词儿,是他在故宫文创产品推出后的反馈中看到听到的。
接着,单霁翔开始跟身边年轻的IT技术人员打起了交道,先是上线了故宫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并推送了第一条信息——“紫禁城这么大,一转身我遇见你,再转身,我怕不见了你,想和你手拉着手,一起数遍那传说中的九千九百九十九。”而在推出一款名叫《皇帝的一天》的APP时,单霁翔愣住了:“现在的小孩子很受宠,是家里的‘小皇帝。我们推这样一款游戏,会不会更加纵容他们无法无天啊。”“不会。我们做出来你就知道了。”“行,那你们放手去做吧。”
APP一出来,单霁翔体验之后感慨道:“皇帝还真是不好当啊。5点就得起床,换装、读书、请安、上早朝、御门听政,然后才是吃早饭。接下来办公,召见大臣,批阅奏章,练武射箭……忙到下午3点半才能休闲一会儿,吃第二顿饭,一天只吃两顿,还不能吃饱。看样子,这款游戏对小孩子是能起到寓教于乐作用的。”
数字媒体的运用,打破了故宫和游客之间的时空局限,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可能:《每日故宫》让手机用户与故宫每日约会;在端门数字博物馆内,3D制作可以让游客把三希堂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个够,而现实中的三希堂因空间狭促是无法对游客开放的;在参观故宫时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你的手机里就显示出文物信息和展览信息,仿佛邀来一位贴身导游。
如此开明的单霁翔通过微语言、微话题和微展览,让人们可以随时到掌上故宫博物院逛一逛;同时,也让近600岁的紫禁城“活起來”,故宫越来越活泼时尚,玩起了数字艺术,变得愈加“萌萌哒”。
摘自《湖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