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山 李静 李晓雪
[编者按]
广州城市公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岭南文化底蕴,建设者大胆刨新、勇于尝试,曾经引领了国内公园设计和建设潮流。本专题特刊三篇文章,品味回顾和总结分析广州公园百年史,传承和发展岭南造园技艺。
摘要: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针对广州城市公园建设实践相对缺乏系统性研究、对参与广州重要公园建设工作者鲜有记录与总结的现状,自2016年6月起启动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专项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组以广州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22个公园进行了深入地调研与研究,以口述史方法记录广州园林人的成长历程,以期总结岭南园林的建设、传承与发展的特点。关键词:岭南园林;广州城市公园;公园建设;公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1-0023-04
收稿日期:2018-02-05
公园,是兼具美化环境、生活实用多功能的公共场地区域,同时也是蕴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艺术作品。城市公园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游览观赏、休闲娱乐、游戏运动的场地,并且具有改善环境和防灾避险的重要功能。城市公园不仅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活动交流的场所,伴随着大家的成长,留下美好的回忆。
广州的城市公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岭南园林现代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见证,其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吸取国内外园林精粹,从岭南地域实用性出发,结合现代设计思想,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别具风格的设计道路。近百年来,广州的城市公园无论在规划设计手法上,还是在施工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方面都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引领国内园林建设的风潮。广州园林亦曾多次走出國门,代表国家向世界展现中国风景园林的卓越风采。
广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可追溯至1918年,孙中山倡议创建“市立第一公园”(今为人民公园)以来,广州市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建设进程。随后,广州先后在1927年建成开放粤秀公园(今为越秀公园),1933年建成永汉公园(原广州市儿童公园旧址,今南越王宫署),永汉公园亦为现在广州动物园(1958年)的前身。随着新中国成立,广州市城市公园的建设进入了“黄金时代”。广州文化公园(1956年,其前身是1951年举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所在地)、黄花岗公园(始建于1912年,1954年正式开辟为公园)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1958年建成)至今仍是广州市最具代表性的纪念性公园。麓湖公园(1958年)、东山湖公园(1959年)、荔湾湖公园(1959年)和流花湖公园(1959年)的建设源于当年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由市长和全体市民义务劳动共同开挖出来的人工湖。四大人工湖承载着广州市民的集体记忆,同时也奠定了广州市的城市公园体系基础,从而确立了广州城市绿地的基本格局。半个世纪以来,这四个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人工湖公园成为城区最重要、最优美的城市绿地。广州公园在植物造景方面亦各有特色,由于岭南气候宜人,植物品种丰富,广州兰圃(1962年)、晓港公园(1975年)分别以兰花、竹子为主题建造,天河公园(1960年为东郊公园)在广州东郊的一片林场的基础上建成。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城市公园的建设跟上时代步伐,风格亦不断创新。草暖公园(1987年)、云台花园(1995年)、珠江公园(2000年)等风格各异的城市公园相继出现,展现了广州园林建设者不拘一格、大胆尝试的精神,引领了我国公园设计和建设的潮流,成为新时代优秀公园的代表作。这些公园,至今仍是广州乃至全国城市公园的经典之作、精品之作。
经历整整一个世纪建设的广州公园,如今共有247个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城市公园。无论是具有历史沉淀和纪念意义的人民公园、黄花岗公园和烈士陵园,山水相依、古迹繁多的越秀公园,还是拥有专类植物特色的珠江公园、晓港公园和兰圃,无不为广大市民所喜爱。文化公园丰富多彩,动物园里愉快互动,天河公园、荔湾湖公园风情万种,麓湖公园自然生态,还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流花湖公园与东山湖公园,清新简洁的草暖公园,热情洋溢、繁花似锦的云台花园……处处皆是园林美景,处处承载着广州记忆。
作为岭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却发现,广州园林建设如此辉煌的历史,仅见于个案研究,多为碎片化、片断化的记录探讨,而鲜有系统性地描写记录和分析总结。岭南人个性务实且不张扬,埋头做事而少宣传,几十年来,埋头苦干,创造出不少优秀的园林作品,其中不乏国内首创的经典之作,却因缺少总结和宣传而不被重视,不为大众所认识,甚至有些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或悄然消失,令人痛惜。广州当年主持、参与园林建设的一线工作者们,一直默默耕耘,亦鲜有人记录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多年实践工作的思考总结,后人对他们的事迹知之甚少,这其中也包括风景园林专业的从业者和青年学生们。今天我们意识到,若不及时挖掘、记录、总结、研究广州当代园林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不大力宣传老一辈园林设计大师、园林工作者的工作精神与成就,不仅会遗失广州一段重要的城市建设发展历史,遗失当年前辈们呕心沥血建成的优秀作品,而且无法将前人的经验更好地总结,以指导今天的园林建设,不能启发年轻一代传承与创新的设计思维,难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岭南园林优秀与独特的精神特质。
2016年6月,《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开题讲座由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的李青副院长以“广州公园的50·70·90”为主题,讲述了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公园的建设成就和园林特色。由此,课题组正式开启对广州公园一个世纪以来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图1)。
从2016年6月开始至今,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公园设计研究所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团队,以广州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22个公园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阅读文献,查阅图纸,现场调研记录,实地采访相关设计者、建设者与管理者等方式,梳理广州公园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广州公园建设的经验,记录广州园林人的成长历程,探讨与思考广州园林建设的路径与方向,以期总结岭南当代园林传承、建设与发展的特点,同时向广大学子与公众展示广州园林工作者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的可贵精神。一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图纸,梳理时代背景下广州公园的演变历程及各时期的特征,研究与总结广州公园设计的艺术特色:对公园逐个进行了实地调研记录,并与公园管理人员座谈讨论,了解公园的历史文化与规划历程,探讨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访谈广州老一辈园林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追溯广州园林建设的发展过程。课题组翻阅了上千张图纸,拍摄了几千张照片,写下了上万文字,并尝试用无人机拍摄公园全景,剪辑宣传短片,自己动手制作了兰圃模型。
经过为期一年的工作,2017年6月,《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展》首期成果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内成功展出(图2)。展览的开幕式盛况空前,广东园林学会、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的园林管理部门以及广州市+多个公园的管理人员到场。原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的家人、原广州市园林局副局长王缺和吴劲章以及原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的园林前辈们都来到展厅观展和指导。展览展出了首批调研的16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根据公园特色分6个专题进行分类展示:综合性公园(越秀公园、天河公园)、人工湖公园(东山湖公园、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麓湖公园)、专类公园(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动物园)、纪念性公园(黄花岗公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植物专题公园(兰圃、晓港公园、珠江公园)、西式风格公园(人民公园、草暖公园、云台花园)。展览内容考证公园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征、机制与本土特性,并分别总结了各公园的园林特色。展览不仅以展板的形式对16个公园进行了文字描述,还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园林设计师手工绘制的图纸原稿、建国以来公园老门票、老照片、书籍、实物和模型。90岁高龄的王缺先生作为当年芳华园建设的总指挥,送来了两本珍贵的相本,记录着当年德国芳华园和澳洲谊园建设的全过程。这些照片甚至已经成为孤版,大部分连底片都找不到了(图3~4)。
2017年国庆期间,《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展》受到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的邀请,走出校园,在东山湖公园展出。随后展品移至兰圃国香馆继续展出至2018年春节。2018年1月,展览受邀在文化公园艺庐举办第三站的巡展。
在对公园历史与建设研究的同时,课题组还通过“口述史”访谈的方式,采访了王缺、吴劲章、孟杏元、陈守亚、庄劳动、沈虹、莫少敏、熊英等八位广州园林工作者,请他们亲身讲述广州园林建设与发展,以及作为园林人的职业生涯成长的心路历程。
為了更好地推广广州公园、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广州公园,课题组还尝试设计广州公园文创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公园,也让公园更加深入地走进大众,特别是针对目前还不常使用公园的年轻一代。同学们以自己对广州这些优秀公园的理解,从自己的视角,动手设计和制作文创产品(图5)。目前已经开发出手绘明信片、纪念卡贴、帆布袋、套尺、相框、笔记本等产品。公园文创产品围绕广州公园的主题内容,突出各个公园的特色,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探索新时代公园建设、管理和推广的新模式。
继首期16个公园的调查研究之后,课题组师生继续广州公园研究的脚步,第二期又增加了雕塑公园、云溪生态公园、黄埔公园、香雪公园、创业公园和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等6个公园的调研。作为岭南园林重要发源地并具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其城市公园中拥有着许多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园林精品,有待我们继续总结探索和深入研究。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将继续立足本地,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广州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总结城市公园建设的经验和岭南园林的特色,为城市公园的科学建设和岭南园林的持续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