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4-196-01
0
一、背景描述
1.社会背景:新课改要求我们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大胆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时间、空间和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善于表达和展示,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成长。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丰富地理课程的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养成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2.教师情况:作为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一名地理教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授课,积累了大量的网络及多媒体素材。
3.学生情况:我校是一所农村地区的学校,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较欠缺,对新事物的感知较少,但他们都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在学习中有较强的求知欲。这样,一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结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常见天气系统》,我开始构思教学思路。天气系统中的锋面系统是高中地理较复杂的问题,概念抽象,描述的地理事物宏观、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就设计从课本知识为依托、动画课件为背景,以简洁明确的语言设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讨论归纳、发表见解,将知识系统化、深刻化,最终能逐步归纳出冷、暖锋的区别以及各自对天气所产生的影响,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描述(导入)
判断一:联系本地区的实际生活。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特殊性,因此在讲这个内容时,我加入了大理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请大家回忆前几天天气变化情况,出现哪些天气现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呈现出我从报纸上收集到的这一周天气预报资料整理成的表格,请大家说说近一周的天气有哪些变化?)
片断二:这几天天气为什么由晴转雨?能否用图说明冷空气南下的过程?(学生边讨论边画图)。
片断三:播放多媒体《冷锋锋面天气图》的动态过程归纳成表格(填冷锋栏)
片断四:分析好冷锋天气系统后,绘出冷锋、暖锋天气图,让学生比较一下,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有什么差别?
学生提出的差异归纳:①锋面与地面所呈现角度不同;②云的形状;③冷气团的箭头画法不同;④飘雨的方向不同;⑤雨带的宽度不同。
在整個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观点,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去反驳,让他们自己不断校正自己的理解。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自然就掌握暖锋与冷锋的差异,对暖锋的性质也理解得更透彻。
三、案例反思
高一地理中有许多知识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常见天气系统》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内容。在这一节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比如天气的阴晴、冷暖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够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如果在上课前提出这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导入,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对于“锋面系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从学生回忆前几天的天气变化开始,到让学生用图表示出冷锋来临的过程,进而到运用冷锋和暖锋天气图让学生对比找出二者的差异,再呈现多媒体动画,让学生对锋面系统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是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资料自己发现、获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的。单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热烈程度可以看出来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我自己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将学生想象为新知识一无所知,新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经验,或者说已经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
2.从定量到定性分析,学生思维有着质的变化。当我呈现给学生这一周来的天气变化数据后,学生积极地从我提供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的数据变化得出结论:天气变化的原因是冷空气来了。对于天气的描述也就由简单的定量分析转为严密的定性分析。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阐述自己的观点。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则起着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使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不要以简单的正确或错误来区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冷锋、暖锋两幅图差异的原因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老师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一种观点,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去反驳,让他们自己不断校正自己的理解。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这一过程,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始终起着“导演”即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