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5-18 09:29常同起
考试周刊 2018年42期
关键词:教育者新课程改革

摘要: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者

当前,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蕴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和解放出来。作为自然科学的奠基石——物理学来讲,更应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摆到首要位置。而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前沿阵地,更应责无旁贷地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到首要位置。为此,我们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认识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追求学生考试得高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即使搞一些创新活动,也只是疲于应付,草草了事。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我们应该看到,创新活动的开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好物理的信心,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对丰富物理课外活动,改进物理教学方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事实说明,一些物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往往在小制作、小发明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特殊的才能。了解世界发明史的人都知道,大发明家爱迪生在校读书时,考试成绩很差,被教师斥责为“低能儿”。这个事例对我们的启迪是极深刻的。我们多次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也证明,小论文尤其是小制作、小发明作品质量最好的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而一些平时成绩平平的学生,往往因参赛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获得少有的成功体验,由此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最终获得学习成绩的显著进步。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能改变人生,创造人生。作为青少年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教师,理应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和克服忽视大多数,甚至歧视后进生的“应试”倾向,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手脑并用,获得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以至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影响。这也许是开展创新活动更为深远的意义所在。

二、 将创新精神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绝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就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大大提高。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看作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应与平时的教学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知其然”,而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探索性的定理、规律、实验等,应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可稍作点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索精神。在物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课本中每个学生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都写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些实验我们必须加以改进。如在测固体密度实验中,我就要求学生不照搬课本步骤,先按自己的方法做一遍。结果,有的学生先测质量再测体积,有的学生先测体积再测质量。教师对两种方法加以总结,学生自然就会提出问题:哪一种方法正确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固体上就会沾上水,显然测出的质量就不准确了。这样,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以后的实验中就不会出现顺序颠倒的错误了。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现行物理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并有大量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知识、小插图、小故事、小制作等等,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且都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教师切不可等闲视之,轻易放过,应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应用,这对培養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最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理论,要引导他们变为现实,以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创新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放在“小、实、新”上。“小”,即选项不宜太大,因为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制作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创造。因此,应引导学生由小入手,由小到大。“实”,即涉及的内容应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予以达到,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自己做不到便灰心丧气,从此不再有创新活动是不行的。“新”,即作品要有新意,要体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制作或创作过程中可以参考某些资料,但不能搞“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他人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应切记以点拨为主,切不可一切包办、代办,否则,不但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还可能将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泯灭了,岂不是适得其反。

四、 优化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搞好创新活动的前提。而良好创新环境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如学校或班级可举办诸如“我爱发明”等以创新为主题的班会或演讲,教师可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举办“科学小论文答辩、实验改进大家谈、小制作展示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和展示创新才能的机会。在开发创新潜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于比较好的有价值的成果,班级或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并及时地推荐到上级有关部门刊登或展览,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自豪感,激励他们的奋发精神和创作灵感。

未来的时代是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无论实施何种教育方式,都应时刻牢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当然,我们可以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斟酌和完善,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建设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淑艳,赵有春.学会写童话[J].中华少年,2015(28).

[2] 汪晓东.关注细节,打造活力课堂[J].教育,2015(43).

作者简介:常同起,山东省滨州市,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西董街道办事处鹤伴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者新课程改革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