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维护数据公信力就是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18年五一档影片《后来的我们》上映后不久。就遭遇了“退票门”风波。影片上映当晚。某知名电影博主公开了影院工作群聊天记录。质疑作为影片发行方之一的票务平台猫眼电影“先买票再退票”即购入大量预售票,用预售票房抬高排片率,再在正式上映后大批退票。
一石激起千层浪。即使这部影片上映5天后累计票房突破9.7亿元,让导演刘若英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但宣发、票务、院线排片等环节存在的种种疑云,却引起了激烈讨论。
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票房造假早就不是新鲜事。2016年上映的《叶问3》曾创造8000萬元假票房,与之相比.《后来的我们》“退票门”似乎“小巫见大巫”了。
近十年里,票房造假手段花样翻新,此前数得上来的手法,就有“偷票房”“买票房”“假排片”“幽灵场”“公益场”,等等。对于此次的“退票门”事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了票房造假“头号玩家”的转移。
票房造假涉及电影产业链几大核心环节——制片、发行、院线及影院。背后牵扯的利益方众多。从票房造假的历史来看,曾有影院假报票房数据,也有制片方与影院勾结“买票房”“偷票房”,如今票务平台也卷入了票房造假的疑云之中。
影院假报票房行为曾是电影行业长期以来的痼疾顽症,如今影院也被疑似恶意操纵导致的大量退票闹得苦不堪言,受到巨大损失。不论这场“游戏”的“头号玩家”是谁,这都不是“谁动了谁的奶酪”的简单问题。在电影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如果进行了舍本逐利式的恶意操作,都将伤害产业利益,最终波及自身。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票务的迅速崛起,票务平台自身进行了垂直整合,其业务延伸到制片、发行环节,与相关影片存在紧密的利益捆绑关系,很容易与其他制片方和发行方合力垄断档期资源。
因此,“退票门”也牵扯出了票务平台涉嫌垂直垄断的问题。对行业资源的垂直整合并无不合理之处,但是行业某一方在利益捆绑下可能产生的势力蔓延。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这是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全新问题。
现在,几乎不再存在一家可称之为“独立第三方”的票务平台。原因在于,每家票务平台都有互联网巨头背景,而当下市场上出现的电影中,又存在大量互联网巨头参与的影片。即使票务平台没有成为真正参与比赛的玩家,在众多利益牵扯之下,其记录的票房数据也存在“被操纵”的可能性。
这样一来,票务平台记录的票房数据就不再是为公众和市场服务,而是为商业利益服务。
更值得深思的是,资本参与数据造假,又绝不仅仅存在于票房数据上。
事实上,行业不断曝出买水军、控评等行为,影评人对影片“捧”与“踩”的背后,均有可能存在利益关系。
当票房数据掺水、口碑评论背离真实情况。观众选择电影时就成了资本的提线木偶。只要背靠。大树”,质量不佳的影片也能通过一些手段争夺到排片率,而那些并无“大树”可靠的品质影片,则很可能默默无闻——这样的情形对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绝非幸事。
资本逐利并无过错,但是否做到了公平逐利?违反公平原则的造假行为绝不能容忍。
作为衡量影片价值的两个重要标准,票房与口碑却屡屡出现失信现象。在中国电影提质的关键阶段.数据造假行为必须得到遏制
一方面,主管部门需要强化官方票房数据平台的影响力.建立真正服务于行业的独立的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重塑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
维护数据公信力就是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优化市场服务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