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課程基本理念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其构建的基础。目的是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必须注重“生活化”教学。因此,在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各种生活化的教学中构造每个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而随着新课改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也面临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而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当下的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必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加强学生的直观性、真实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种高效的教学课堂。以下笔者将就如何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 立足于生活,以激发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与学生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正因为其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中渐渐地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课程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实际生活为途径,寓教育于生活之中,通过各种精妙的教学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包括思维空间、探索空间、实践空间、变向思维空间以及思维和行为升华空间等等)。要注意突出教学中的生活化色彩,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课前的教学目标中设置问题时,要基于生活情景,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于本课题的相关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指向最终的教学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学习“责任与义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召开了运动会,因为时间较久,天气较为炎热,运动强度比较大,比赛后地上留下了不少水瓶和纸屑,本班同学因为位置靠后,最后离开运动场。然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就“地上的垃圾不是我丢的,该不该我捡”展开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将社会生活和“责任与义务”联系起来:在社会责任面前,我们不应该因为其不是自身义务就逃避和推诿,而应勇于承担起属于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于是通过这一生活化的问题,就使得学习不再单调,不再枯燥,从而探究问题也不会流于表面,可以直击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学生们可以借此更好地认识到“责任与义务”的内涵,并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讲授的内容太多,并与学生们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造成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消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难以将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这就造成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建设,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科特点,注意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创设情境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时事资料以及本地乡土的实例等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创设出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概括和提炼出更符合实际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时,教师要求学生制作关于“自我保护”的卡片,分为男生、女生两种,学生应自行完成卡片,要求包含“天灾的自我保护”,需要包含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此外还需包含各类报警电话;女生的卡片还应添加关于对陌生人的小心防范。借此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此外,教师应在学生制作完成后给出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
三、 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科素养
课外生活化实践活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将课堂教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学生能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梳理并印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强了生活体验,提升了感悟力。
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安全》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习近平主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及生态、资源、科技、中印洞朗事件等的图片、视频资料。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维护国家安全的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从学生的身边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活经验,避免了课程学习的枯燥,引发学生共鸣,这是提升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时,一定要将学生置身于他们所熟悉的情景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联系实际生活热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法治观念,从而
使学生在社会角色扮演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传统的课程培养方式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一味地强调服务于未来的生活,需知,这种想法是形而上学的,严重地脱离了学习的即时性,脱离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对此,要创新此门课程,就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缩小学生在生活与知识性学习的距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比如以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地震中每次都有着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为例,深刻地体现了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显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积极地将生活引进到学生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克服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抵触心理,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热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传授课程知识,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真正回归我们的生活。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也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进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初中思想道德课活动教学法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吕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柯国滨,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鸠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