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良
【摘要】 作文在高考考卷占了60分,差不多占了整堂考试的半壁江山,因此,考生作文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堂语文考试甚至整个高考的成败。由此可见,加强作文教学,训练并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2015年到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目笔者得到几点启示。
【关键词】 作 文 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074-01
0
一、立意大气,胸怀家国
考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查学生的为人处世,以及对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它契合了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立德树人”,也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
例如,2015年全国1卷作文,关于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的考题,其立意的终点在于“依法治国”,最佳立意则在“情与法”这个层面上。
2016年全国1卷漫画作文,分数的变化带来的是巴掌和吻的变化,很显然作文的立意就是要求考生谈谈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对孩子教育的正确方法,从而引导考生要从国家、社会的高度来谈谈教育方针。2016年湖南考生中不乏这样的优秀作文,例如:《拒绝教育懒散》,《我们缺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标题都体现了考生立意的高度。
2017年高考全国1卷作文,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广场舞、大熊猫、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京剧、高铁”等12个关键词中任选两到三个关键词,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一作文题目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依法治国的考查,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因此,从考查的目标看,考生作文的立意,一定要体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要有一种心怀家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体现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样才能写出大气的作文,才能体现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要训练学生作文中的逻辑思辨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已由主题模式走向重思辨性、重视思维能力、关注社会与时代的新命题模式,这也会成为今后命题的基本发展趋势。
这类文题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社会现实生活,为考生提供复杂丰富的材料,有多种的立意角度可以让学生去权衡、选择、决断,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更要求考生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生活阅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思辨性强的出彩作文。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区别、分辨、质疑、分析等,通过思考、辨析,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写出高品质的作文。
2016年全国1卷漫画作文“巴掌与吻”,学生就必须从“分数、巴掌、吻”之间找到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对一个学生、企业、社会团体、国家、民族的评价标准还在于分数,分数(对企业来说是经济效益、对国家而言是GDP指数)的变化决定评价态度的变化。理解这一点后,考生就要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作文才会有深度。
2017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这十二个关键词”,学生如果具备逻辑思辨能力,你才能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其实在这个关键词分别从科技、物质生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生活休闲等方面。如果能把握这些问题的本质,我们就能找准其内在联系,写出一篇逻辑性强的文章。
如果考生没有这种逻辑思辨能力,就很难写出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各个部分渗为一体的优秀作文。
三、训练学生的联想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作文的审题立意,如果没有联想,类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考生就很难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就很难写出有立意深度的作文。
例如:2015年的全国1卷作文
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就应该联想到这是一种个人习惯与法律之间的冲突。
女儿写信举行父亲的行为
就要联想到这是情与法的问题
交警与小陈的父亲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如果培养了学生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种思维能力,文章的立意就深刻得多了。
再如,2017年高考作文的十二个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共享单车——绿色出行;美丽的乡村、环境污染——生存环境、京剧、大熊猫、长城——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考生能有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联想思维能力,就可以把这十二个关键词分为:科技发展、精神生活、生存环境、绿色出行、交通发展,那么我们选关键词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作文的立意也就会高远些,作文的行文也就更容易。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以前有很多学生在考场作文中,能用几个事例(屈原、司马迁、苏轼、史铁生、贝多芬)来应付各种题材的作文,把这几个人物事例当作万金油,因此有很多阅卷老师感叹在高考作文中,司马迁多次遭受宫刑,韩信一次次地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屈原一次次地从汨罗江上跳下去又爬上来!
但近几年的全国高考题考生用这些老套的素材已经很难应付,因为很多人更愿意把现在全国卷的作文叫任务驱动或时评类的作文,考生如果不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就很难写出贴近现实、接地气的作文。
例如:2015年全国卷1:给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的父亲写一封信
2015年全国卷2:当代中国风采人物的评选
特别是2017年全国卷1,这12个关键词,每一个都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平时不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就很难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但是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不可能腾出太多的时间去阅读时政要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该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分批别次地收集一些时事,时评等文章供学生阅读,这样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學生作文应试能力,那高考考场上就一定会涌现许多立意高远、逻辑性强、有鲜明的时代感的优秀作文,最终会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文以载道,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