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鱼.com
一
潘家园市场很大,地摊遍布两侧,秦始皇使过的酒盏放着杨贵妃嘴里含过的玉块,和名妓李师师的肚兜、释迦牟尼的舍利一起堆放在尼龙布上。
陳显把摩托车后保温箱里的外卖拿出来递给摊主:“您的外卖。劳驾问一下,最近的厕所在哪儿?”
摊主手指往西边一伸:“走到头,然后往右边拐。”
陈显匆匆道声谢,快步离开。
他实在是憋得厉害,从早上七点忙到现在下午一点,根本就没有歇着的时候,工作服里面的那件半袖几乎湿透了。
从厕所出来,陈显转了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走。
这是潘家园最边缘的地带,两边的店面都冷冷清清地关着门,只有一家还开着门迎客。
陈显走进去想问问怎么回去。跨进门槛只见屋里古色古香,两侧的架子上东西放置得满满当当,四周静悄悄的,并没有人在。
陈显目光在架子上一一扫过,突然他瞥见一个小小的瓷炉,缥缥缈缈的轻烟正从中散出。
“喜欢这个?”陈显抬头望去,看见一个穿着深蓝唐装的男人从店内的小房间走出来。
男人闻了闻手里的鼻烟壶,转身拿起那个瓷炉递到陈显手上,“你还真有眼光,这个可是我店里的镇店之宝,看在你是今天第一个客人,我给你算便宜点。”
手里的瓷炉顶盖是个盘坐的文人模样,半垂杏眼里像是有光华流转。陈显心里那种奇异的渴望越发强烈,下意识地问:“那它为什么是镇店之宝?”
“知道王炽吗?那可是个巨商钱王,在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19世纪世界富豪中排第四。这就是在王炽的棺材里找到的。宝物有灵。”男人喟叹,“亲手把这东西拿出来的盗墓贼倒了霉运,不说穷困潦倒也差不多。我当初要他下墓去拿它,如今也受了影响,生意冷清。这东西非要到和它没有因果牵绊的人手里,才能发挥它本身的功效,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也许是因为店里神秘古朴的氛围,也许是因为瓷炉散发出的淡淡香味,男人的声音莫名地妖异起来。
陈显望着那瓷炉,终究抵抗不住男人话里描绘的画面,开口道:“好,我买了。”
二
陈显骑着摩托车停在潘家园的门口,看着手里那个花了他全部积蓄的昂贵瓷炉,心中有一丝后悔。
他摇头叹口气,发动车子刚往前走,轮子就轧到一块石头状的东西,低头一瞅,原来是枚玉环。
他捡起来仔细看,那玉环上面的环纹很繁复,好看得很,应该是潘家园里谁进货的时候掉的。
“小伙子,你这玉环卖吗?”
一个戴金丝眼镜的老年人满面红光地盯着陈显手里的玉环,眼里冒出激动的光。
“啊……卖,卖卖卖!”陈显反应过来,连忙说,“你出多少钱?”“两百万你看怎么样?”陈显“嘶──”地抽了口凉气:“成!”老人兴高采烈地捧着玉环离开。
自此之后,陈显的运气就一发不可收地好起来。从外卖小哥升职为经理,又一路扶摇直上地成为总监,再到把公司股份尽数收归己有,只用了短短一年。
几年眨眼而过,陈显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旗下有几百万的员工,生意涉及房产、食品、医药等等方面。
那尊小小的瓷炉被陈显珍而重之地挂在胸前,顶盖上盘坐的小人半垂的杏眼似笑非笑。
那些指甲缝里充满污泥的艰辛过往、窘迫岁月,似乎都是上辈子的事了,在如今堆金积玉的生活里慢慢变得模糊。陈显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偶尔地想起当初送外卖的时候,那件总是被汗水湿透的半袖。
这天,陈显如往常一样,坐在窗边的摇椅上,孩子们的笑声在屋子里飘荡,渐渐地,他任由睡意包裹住自己。
突然脖子重重向下一坠,陈显惊醒,睁眼看去,他的小儿子正从摇椅边跑开,手里拿着他从不离身的小瓷炉。
“站住!”年仅三岁的小儿子被陈显一声暴喝吓得立在原地,要哭不哭地噘起嘴。
看着他走过来,小儿子又害怕又委屈,眼泪憋不住地流出来,张开嘴大哭,小性子涌上来,挥动嫩藕般的手臂把瓷炉砸到墙上。
“咔嚓──”
三
“咔嚓──”
“哎!你怎么给我摔了!?”男人皱起眉。
哭泣的小儿子不见了,地毯、壁炉、摇椅都不见了。陈显茫然地看着古色古香的屋内,看着地面上被摔得四分五裂的瓷炉,脑子像是链子生了锈的自行车,用尽全力去蹬也转动不了一丝一毫。
他晕晕乎乎地赔了瓷炉的钱后,走出店门,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小哥!小哥!走过了!”那人一手拿着吃到一半的外卖,一手指着一旁的摩托车,“你去个厕所时间够长的啊,摩托车我给你看着呢,现在送外卖不是都赶时间的嘛,快走吧。”
陈显似乎这才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蹲下身,后知后觉地哭了出来。
店内,男人收了钱,满眼带笑地拿扫帚簸箕把瓷炉的碎片倒进垃圾箱,又优哉游哉地拿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瓷炉。
这样的瓷炉都是批发来的,一件也就二三十块,值钱的其实是炉子里烧着的黄粱香。
此香能激发人心底的欲望执念,让人沉沦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只有闻到与黄粱香相克的凉荷香才能恢复神智。
在客人迷乱梦境里不能自拔时,男人把装着凉荷香的鼻烟壶放在客人鼻子下,同时拍掉客人手里的瓷炉,等客人醒来,就只能赔摔碎掉的瓷炉钱了。
古色古香的屋内,静悄悄的,一个中年人走进门来,四处张望,见没有人在,便扬声叫道:“有人吗?老板在不在?”
屋内的小房间发出响动,带笑的声音在里面响起:“在,稍等。”
小小的瓷炉在桌案上自顾自地飘散着冉冉轻烟。
选自《故事会文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