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晓
最好的文学是用心血写成的,是带有感情的。最好的阅读就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否达成阅读情感的体验不仅涉及到阅读质量,更关系到阅读行为成败。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但当下的应试实境,文本作为对话的主体却不知不觉中被工具化思维所羁绊,情感灵魂被吞噬。
一、原因解析:寻求情感隔阂的缘由
应试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试压力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学生与文本之间始终是隔膜的。因此阅读教学时,我们要积极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隔阂,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亲近文本,进而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地阅读和体验。笔者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生本亲近→生本碰撞→生本交融”等有关策略,由此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深刻领略文本魅力的同时,也能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生本亲近:在文本“陌生感”消弭中激发阅读热情
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既有一种最初的阅读期待,也有一种最终的陌生感。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熟悉文本内容,了解文本大意,获得对文本的感性认识。最初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原点,决定着学生展开阅读的基本状态,需要教师积极而慎重的对待。对此笔者会通过如下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状态。
1.创造氛围,培养阅读情绪
学生的情绪最容易受到氛围的影响,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来唤醒学生的原初本性,促使学生回归真我,真诚地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教师应该要结合文本内容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来营造阅读氛围,由此来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刺激,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转化角色,缩短生本距离
在对经典美文进行学习时,尤其是学生初次进行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设想为文章的作者,随后即进入声情并茂的朗诵状态。或许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旨,对阅读情感的把握并不十分到位,但是这种充分的投入感将是一种自我激励情绪的外显,它将有效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也将因此而淡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转化为文本中的人物,從而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内容,进而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三、生本碰撞:在情感共鸣中推动理解
文本用了哪些文字进行表达,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作者在写作过程精心推敲的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要深度品味,明确作者是怎样来书写的。
1.咬文嚼字,感受共鸣
情感的载体是文字,正所谓“言为心声”,我们要让学生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感受心灵的共鸣。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一些看似平淡的语句,唯有细细品读,才能在平淡之间感受创作者的用心良苦。同样,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貌似矛盾的语句、反语法使用的语句、反感情色彩使用的语句,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细细品味的。
2.给予空间,自由感悟
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一个宽松的空间,而且只有获得充分的自由,学生才能尽情地想象和感悟。比如《怀念红狐》的教学,笔者观摩过很多公开课,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红狐的句子,理解红狐的可爱,从而表达对生命的赞美,而对于文章体现的“救赎”主题往往无从落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红狐”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当“被告”红狐陈述偷鸡的缘由,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学生深深感觉到母爱的伟大。
四、生本交融:在水乳交融的过程中促成情感超越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运用自身的情感来重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进而促成情感的升华,完成对文本的超越。
1.积极联想,反映生活
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很多人、事、物都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相似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将学生的个人经验与生活体会作为课程资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积极的联想,并由此来解读文本,让他们比较作品中所展示的情境,聊一聊生活中的真实情形,由此让学生获取更加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想象补白,实现超越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在情节和形象等方面适当留白,为读者留足想象的空间。读者进行补白的过程正是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对自己生活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而且这种想象又是因为基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发唤醒对生活的回忆,这也就富有一定的创造性,且属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生涩枯燥的文字,它是饱含感情的一种存在,作者在创作时向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要真情投入,不仅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不仅要读懂作者,更要读懂自己。
作者通联:江苏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