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刚
摘 要 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六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利用2016年六省的16项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经济体系归为基础经济因子、科技教育因子和公共管理及服务因子,并通过聚类分析探索六省发展的相似性。结果显示:中部六省整体发展示好,内部存在差异,实力湖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得分最高,湖南综合水平紧随其后,安徽、河南与江西水平相当但又有具体差异,山西总体发展情况较差。
关键词 中部六省综合经济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 σ原理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经济学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部六省发展方面有着较多的研究成果,本章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宏观层面和中部六省的微观发展层面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Constanta Popescu等在罗马尼亚经济研究中认为:区域成员对区域内市场战略所做准备不充分,需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自身的特色 [1]。Vlastimir Lekovi?等在塞尔维亚经济研究中发现: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却没有被当成社会发展的关键部分,并以此论证了区域平衡发展、区域产业政策的重要性[2]。这两点也符合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理念。魏博通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010年中部六省的发展进行排名:湖北、山西、湖南、安徽、江西、河南,而各省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教育、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五个维度上的表现不均衡[3]。王建新等利用灰靶理论得出2013年经济综合发展排名: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各个省的排名和经济发展都有地域性特征,地域差别为各省经济发展提供不同的条件[4]。傅春等在对2013年各省科技发展数据的研究中发现:中部六省在科技资源规模和配置效率上各具特色,科技资源互补性较明显;科技竞争力最强的是湖北,安徽、河南紧随其后,但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高的是安徽、江西和山西[5]。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量化各省各项得分,本文将分析2016年六省经济综合发展情况。使用的数据为全国1997-2016年、中部六省2016年16项数据,数据来源为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使用的软件为IBM SPSS Statistics 20。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標归集
(一)指标与因子确定——基于解释的总方差
本文挑选以下16项指标,作为经济综合发展的具体体现:人均GDP;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社会服务机构覆盖率;每万人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每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单位人口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交通事故发生数。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和球型检验发现,变量之间相关性强,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份,结果显示前三个成份能够解释总方差的95.587%,能够很好的反应总体,所以决定提取三个因子。
(二)因子解释及命名——基于旋转成分矩阵
如下图,成份一可由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解释,命名为“基础经济实力因子”;成份二可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单位人口拥有图书馆藏量、每万人中普通高中及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解释,命名为“科技教育实力因子”;成分三可由其余指标解释,“公共管理及服务因子”。
三、基于数据标准化的评分体系
(一)指标得分计算——基于标准化及矩阵理论
根据计算的六省16项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六省每项指标的实际数据,进行下列处理:六省在每一项上的得分记为(表示第i省第j项的得分),六省16项指标平均分记为(表示第j项指标的六省平均分),六省16项得分标准差记为(表示第j项指标的六省标准差)。则根据公式可得出标准化得分为:
共有16×6=96项数据,将i作为行,j作为列可以得到下列6×16阶矩阵:
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交通事故发生数是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反的指标,为负说明失业率更低、事故数更少,予以调正说明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予以调负说明劣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旋转矩阵得分可以记作以下1616阶对角矩阵:
其中第j行第j列代表第j项指标的旋转矩阵得分,由于A矩阵中的相关数据已调整,故B矩阵的对角元素全部取正,作权重使用,剔除经济意义。至此,得到以上述条件为基础的各省16项得分矩阵为
按照三大因子将矩阵分为三块,分别表示各省三大因子的各项指标得分:
(二)因子体系得分计算——基于各项指标得分
根据上一章得出的分块矩阵C1、 C2、C3,现计算六省各因子下的得分。C1第i行元素相加可得第i省在因子一下的基础得分,以下两个矩阵同理,再与各因子贡献方差相乘得到最终得分,见表3
该表中的分数将在第四章运用3σ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六省在三大因子方面的不同表现。
四、基于3σ原理和层次聚类的实证研究
本章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将六省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利用层次聚类法将六省集群,再深入分析六省发展差异。
(一)中部区域与全国水平的对比——基于三大因子的比较
因子一中,中部六省平均年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说明中部经济生产相对欠发达;观察三大产业比重发现中部六省依然以工业为重;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相对较弱;相较于2015年,全国平均物价水平的增长稍高于中部六省,说明中部六省经济活力可能较低,但通货膨胀不严重。
因子二中,中部六省平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齐平;图书资源有限,文化公共事业有待加强;每万人中的专任教师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初高等教育方面,中部六省水平较高。
因子三中,中部六省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更高,普及了更多贫困线以下的居民;中部六省的失业率低,就业岗位提供得当;社会服务机构覆盖率低映射出中部六省公共服务的缺陷;单位人口医疗卫生床位数与全国相比无差异,但交通事故发生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中部六省交通法制建设较为薄弱。
(二)中部六省得分双向分析——基于3σ原理
根据表3的得分,计算得18项数据平均分为-0.13,标准差为2.19。表示的区间为(-6.70,-4.51);表示 的区间为(-4.51,-2.32);表示的区间为(-2.32,-0.13);表示的区间为(-1.13,2.05);表示的区间为(2.05,4.24);表示的区间为(4.24,6.43)。计算可得下表:
从因子角度纵向分析:因子一较突出的是湖北和湖南,分别落在和内,山西则落到了内,说明湖南湖北基础经济实力强,而山西最薄弱;因子二较突出的是湖北和山西,其余都落在低于均值的区间;因子三较集中,都落在内,只是河南、湖北、湖南处于上游,其余三省处于下游。
从对象角度横向分析:山西基础经济实力因子离均值最远,处于六省最末位,而科技教育较为乐观;河南的公共管理及服务因子处于上游,而经济科技教育滞后于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安徽和江西的三个因子都落在了内,说明安徽和江西各方面发展平平;湖北拥有各方面的优势;湖南的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服务因子具有优势,但科技和教育相对平淡。
(三)中部六省共性集群分析——基于层次聚类法
为更系统的总结各省之间的共性,本节将利用层次聚类将各省按一定共性凝聚成群,再深层次分析每一群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首先利用最近邻居距离法找到不同个体与小类中不同个体的最小距离,安徽与江西的距离最小(=0.774),将首先聚在一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与该小类(安徽,江西)的最近距离依次为1.826,0.837,2.936,1.550。
通过平均聯接的树状图,也可直观的看到每一类的聚集情况:安徽与江西较早的聚成一类,河南在第二步聚类的时候加入了该类中,湖南、山西和湖北也与最近邻居距离法结果一致。
山西省自成的第一群,总结为“经济公管发展滞后,科教良好”的类群,需加强基础经济实力,保持科教的相对优势;由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构成的第二群,可总结为“总体发展较为稳定”的类群,进一步发现湖南可自成一群,总结为“经济公管发展完善,科教相对薄弱”的类群,另三省总结为“处于平均水平,各类因子稍需加强”的类群;由湖北构成的第三群,总结为“经济综合发展良好”的类群。
五、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建议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六省发展不协调。应加强中部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在经济生产方面加强投入,刺激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公共机构建设和科研投入,注重规划城市格局,健全交通管制体制。
(2)从经济体系角度,六省在基础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最大,湖北生产力发展的突出与山西经济实力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故要协调中部六省资源配置,构建六省经济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中心相关政策调配资源,促进六省的协调发展。
(3)从集群角度,省与省之间发展有相似性。故可相似类群采取相近策略,互相取长补短。例如安徽可支配收入低于江西,但消费性支出却更高;两省在交通与社会服务方面差异悬殊,相互采取反方面促进的策略以加强综合实力。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六省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湖北,处于六省龙头地位,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经济发达城市看齐;湖南,要平衡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提高科教水平;河南,要着眼于人口密度问题,完善就业机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安徽,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强教育建设;江西,重视农业和衍生产业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亚热带和赣鄱自然资源,加强高等教育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城市规划方案;山西,加快依赖煤炭为主的产业升级,开发清洁能源,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促进民生发展。
六省之间需互利共赢,取长补短,注重自身优势,共同进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中部崛起。
参考文献:
[1]Constanta Popescu, Ana-Lucia Ristea, Constantin Popescu.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Romania – Coordinates [J]. Valahian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17:17-22
[2]Vlastimir Lekovi?. Key Aspects of a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erbia [J]. Economic Themes, 2017:335-352
[3]魏博通,王圣云.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52-55
[4]王建新,刘晓婵.基于灰靶理论的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中部崛起战略”实施10周年前后比较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2):26-31
[5]傅春,杨丽.基于熵权法和超效率DEA的中部六省科技竞争力评价[J].科技通报, 2017(7):25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