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女性服装结构分类考察

2018-05-17 16:28张云婕
艺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道侗族服装

张云婕

〔摘 要〕结构是服装的基础,结构的改变会带来服装形态的变化。了解通道侗族女性服饰,对其结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路径,帮助我们透过图案纹样、布料色彩,探寻传统服饰文化。本文建立在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从服装造型学、民俗学等角度出发,结合民间本土的分类方法,对通道侗族女性服饰特点进行分类,从平面结构中体现立体造型思维的新视角,阐述侗族女性服饰最为本质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通道; 侗族; 服装; 结构

通道侗族自治县处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南毗广西三江,西接贵州黎平,历史上为楚越分界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境内重峦叠嶂、河流纵横,地理环境形成的天然屏障,虽然阻碍了与平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但是保护了区域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在与境内苗、瑶、壮族交错杂处、密切接触的悠长岁月中,通道侗族女装从形制、配饰到工艺各有特点、别具一格。

一、通道侗族服饰区域分布

通道侗族形成了河流所经之处穿着一种服饰的特殊风貌,如长平水流域的“仓楼”刺绣胸兜、播阳河流域的金属珠扣饰、坪坦河流域的千层古衣等。这些服饰类型常常是以河流为中心向两边扩散,最终形成不同的服饰文化圈。因此,笔者在民间本土的分类法基础上,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服饰特点对通道侗族女性服饰进行区域划分,按照河流流域的顺序自北往南作逆时针排列,总结各流域服饰结构特点:

(一)长平水流域。该流域的侗民自称四里侗,四里是原来的罗岩里、芙蓉里、半里、石驿里的统称,也就是现在的上洞(太平岩、木脚、临口、下乡一带)、下洞(菁芜州、八路、銮塘、小江一带),还有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部分区域。

(二)播阳河流域。包括独坡八寨、播阳、牙屯堡、芙蓉、金殿一带。

(三)坪坦河流域。包括坪坦乡十一个村寨,芋头、皇都、横岭、都天、坪坦、双吉等。

二、通道侗族各区域服饰的结构特征

清代《广西通志》记载:“侗人,椎髻,首插雏尾,卉衣”“怀远三江侗人,罗汉首插锥羽,椎髻,裹以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挎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替,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相同。有裙无挎,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缀缀之,男女各徒跌”。虽是描述古怀远(现三江县境内)侗族服饰,但通道与三江交界,古今往来频繁,通道侗族女性服饰大体与文献吻合,较素净古朴,不似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服饰刺绣满幅或银饰滿身。笔者从通道侗族服饰的结构以及穿着习俗入手,简单描述以下几个流域的侗族女性服装。

(一)长平水流域。长平水流域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族群叫“本地人”也叫“四里侗”,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既不属于汉族,也不属于侗族。该流域的服装、银饰或发型风格迥异、自成一派。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以窄衣窄袖为主,北方多宽袍大袖,产生这样的差异,与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窄衣窄袖适合于生产劳作和南方潮湿的气候,但我们在四里侗发现了宽博袍服的形制——直领对襟型。

直领对襟型女装与南方典型的窄衣窄袖形制相悖,宽衣博带的结构与北方传统袍服十分相近。形制为双襟相对,上衣未裁剪出人体颈部的弧形领口,而是用一条长方形领子充当衣领和门襟的双重作用,平铺时呈现出三角领造型。穿着时,上衣肩线由于立体的颈部而后移,领口敞开,使长方形直领呈现出立体造型;后片下坠,前襟上提,自然形成两襟交叠,腰部系彩色织带,胸部形成了贴合的立体造型效果,穿着形态极富唐宋遗风。下装筒裤,头裹自织侗布。20世纪80年代,四里侗的老人无论男女均穿着这种款式的服装,现在只有在重要的节庆,如小江村三年一次的“抬太公”节时,成为男性专属盛装。

(二)播阳河流域。该流域服装特点是以金属珠为扣,服装形制主要分为立领偏襟型和圆领偏襟型。

1、立领偏襟型。独坡乡着立领偏襟上衣,银珠扣饰,搭配围裙。领口、偏襟线和袖口滚蓝色边;袖子为接袖结构,窄袖至腕;右衽挂彩色绒线编制的链条,在衣扣处有两至三颗银珠扣,下着筒裤,系围裙,戴镶边纯黑头帕。

独坡侗族女子围裙由两部分构成,上部是蓝色腰头,两端上接织锦系带,下部分由两块侗布拼接而成,抽细褶,褶皱处用挑花装饰,围裙底部自然散开,上下疏密有致,这种结构体现了朴素的人体工学。织锦系带斜缝在腰头上部,并没有缝在腰头两侧,从正面观察,围裙既贴合腰部,两侧翘起部分及宽松有褶的下部又可以衬托腰臀部的纤细,巧妙避免了传统服装宽松臃肿的弊端。

播阳、牙屯堡的服饰基本一致,穿立领偏襟上衣,银珠扣饰,搭配胸兜。领口、偏襟线和袖口滚边,年轻的侗族妇女在偏襟和袖口各镶三条蓝边,裤脚镶多条;右衽挂银链,衣扣处有三颗银珠扣;有肚兜,有些手巧的未婚女子会点缀些挑花刺绣,显得十分别致;肚兜用侗锦带在背后相结,带尾有若干流苏;下穿筒裤,过去穿百褶裙,小腿包扎用彩锦织就的绑腿,戴蓝格纹头帕。

在这里,服饰成为一种角色符号语言,即当地人将头巾角的位置作为身份识别标志。牙屯堡一带戴头帕习惯捆成左角盘肩右翘式,播阳一带却捆成右垂左翘式;服饰同样是一种年龄符号,60岁以上的妇女只能穿镶单边的服装。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意指关系。

2、圆领偏襟型和圆领对襟型。芙蓉、金殿侗族女子着圆领偏襟上衣,铜泡扣饰。上衣较为肥大,无领,右衽偏襟,领口滚边,铜泡扣饰固定于衣服上;前后中破缝,袖子为接袖结构,从腕部翻挽三折,形成类似七分袖的样式;左侧缝开衩,侧缝及下摆内贴边,分割形式以竖分割为主。下装穿现代裤装,头戴白色头帕,两端饰流苏,流苏在头两侧自然悬垂,极具特色。另一种形制为圆领对襟型。在夏季,该地区侗族妇女们穿着四排扣的圆领对襟上衣,袖子与圆领偏襟上衣无异,类似于北方袍服结构,这是通道境内唯一穿着圆领对襟女装的侗族村寨。

(三)坪坦河流域。过去这一片地区曾是贸易繁荣的商贾之地,当地通道的木材通过坪坦村码头运往全国各地,虽然当年的古商铺已不复存在,但驿道上磨得光滑可鉴的青石板路似乎在向我们述说那段繁华的历史。随着商业贸易中心的建立,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他们不仅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文化,坪坦村、横岭村的“孔庙”“城隍庙”“南岳宫”“学馆”即为见证。在这个流域,依然穿着中国传统南北服饰的融合形制——无领斜襟型。

无领斜襟型服装宽衣大袖,带有明显的北方传统服饰基因,领口按人体颈部形状留出“V”字形空间,无衣领;在实际穿着时,传统平面型的服装结构看似没有考虑女子胸部、腹部的曲线变化,实际上聪明的侗族妇女采用对襟拼衽的方式,在前襟中线位置左右各拼接三角形布,巧妙地将左右衽合理的扩展或收缩,利用错位扣接的方法处理前胸、腹的关系。衣身左右侧各缝有系带,系带的设计看似简单原始,却能达到纽扣无法比拟的效果,它可长可短,使服装在围度上不受人体胖瘦的局限。袖子为接袖结构,宽大有古越之風,袖长七分,从腕部翻挽三折。因为经济上的相对富足,坪坦河流域的侗民秋冬穿着五层、七层甚至十几层款式相同的青布侗衣(均为单数),称为“千层衣”,而且以穿着件数越多越显富贵。少女时戴黑色织锦头帕,两端饰有鸟纹、植物纹和人形纹,妇女戴深紫色侗布头巾;发鬏于脑后,戴银梳。

结?语

通道侗族女性服装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融合,却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十”字形平面结构状态。服装直线裁剪的特点,体现出侗族人民质朴的精神及对面料极其珍惜的情怀;拼接方式实现了服装平面结构向立体造型的转变,体现了匠心独运的精妙设计。侗族服装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结构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笔者希望从中提炼出这个民族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进一步完善对侗族传统服装制作工艺的实践研究和民俗文化的理论研究,促进人们对侗族传统服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瑞璞、何鑫编著.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篇[M].北京:纺织出版社.2013

[2]李彦、贺景卫.永州瑶族服饰年龄符号的意指层次解析 [J].装饰.2014年11月

[3]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怀化市民族志[M].北京:线装书局.2014

[4]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5]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通道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M].台湾:汉声出版社.

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侗族服饰结构的变迁研究——以通道侗族为例”(编号16C089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通道侗族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通道创建技术在Photoshop CS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学好photoshop软件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