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隧洞群施工综述

2018-05-17 06:48
四川水利 2018年2期
关键词:钢纤维隧洞断层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72)

1 工程概况

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成都市西北60余km的岷江上游,枢纽距都江堰市9km,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2662km2,占岷江上游面积的98%;工程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坝高156m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1#、2#泄洪排砂洞、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等。工程等别为Ⅰ等,主要建筑物为1级。水库校核洪水标准为可能最大洪水,流量12700m3/s;设计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流量为8300m3/s;正常蓄水位877.00m,水库总库容11.12亿m3,正常水位库容9.98亿m3,电站装机4×190MW。

工程建设主要作用是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灌溉供水保证率,增加枯水期向成都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供水量,提高下游金马河两岸的防洪标准,为川西电网提供较为经济的调峰调频电源,枯水期向成都市提供环境保护用水。

2 隧洞工程布置及地质条件

岷江在坝址区沙金坝河段形成180°转弯的河曲,使右岸形成一长约1000m,底宽400m~650m的条形山脊。河谷呈不对称“Ⅴ”形谷,左岸以基岩斜坡为主,自然坡度40°~50°,右岸条形山脊地表多为覆盖层,自然坡度20°~25°,谷宽约640m(正常蓄水位877.00m)。工程区位于龙门山断裂构造带南段,北川~映秀与灌县~安县断裂之间,属构造相对稳定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紫坪铺水利枢纽布置在河道弯段,左岸处于凹岸,且受强烈挤压和F2-1断层破坏,结合地形条件,左岸不宜布置建筑物。为此,各建筑物集中布置在右岸条形山脊,在长约1000m,底宽400m~650m的右岸条形山脊布置了2条导流泄洪隧洞、4条引水隧洞和1条冲砂放空隧洞,共9条隧洞(含导流洞非结合段),隧洞总长度达4.139km(未包括永久排水洞及施工支洞长度)。1#~4#引水隧洞洞径8m;1#、2#泄洪排沙隧洞布置在引水隧洞上游侧,利用1#、2#导流洞改造成“龙抬头”型式,导泄结合段洞径10.7m×10.7m,洞身断面为马蹄型,衬砌厚度80cm~150cm,导流堵头段最大开挖断面为16.2m×15.1m;冲沙放空隧洞布置在引水隧洞2#、3#进水塔下方,洞径4.4m。隧洞群通过的地层有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以及层间剪切破碎带L11~L7、Lc和F3断层带,其岩性以中~厚层状含煤屑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煤质页岩。右岸条形山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如下。

(1)层间剪切破碎带

各条隧洞在不同洞段和不同高程都会遇见层间剪切破碎带。层间剪切破碎带顺层展布,延伸很远,一般厚度2m~25m,由煤质页岩后期受构造挤压而成,组成物质多为片状页岩、角砾岩、断层泥等。结构松散,岩性软弱,属Ⅴ类围岩范畴,成洞条件极差。

(2)穿越向斜轴部

各条隧洞在穿越沙金坝向斜轴部时,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倾角最大35°),向山外(北东向)倾伏,岩层走向与隧洞轴线小角度相交,裂隙也较发育,特别是软弱的层间剪切破碎带时,出露宽度变大,围岩稳定条件较差。

(3)F3断层破碎带

1#、2#导流泄洪洞分别在桩号0+543.00m~0+660.00m、0+640.00m~0+712.00m通过F3断层,断层宽度大,分别达117m、72m,隧洞最大开挖断面尺寸达14.2m×14.2m。F3断层主要由糜棱岩、角砾岩、断层泥和片状煤质页岩等组成,岩体十分软弱破碎,但挤压较为紧密。断层带内较干燥,系一相对隔水层,上盘汇聚较丰富的地下水。1#导流泄洪洞上覆岩体厚117m~145m,2#导流泄洪隧洞上覆岩体厚63m~85m。F3断层带土体主要为细粒物质,渗透性微弱,抗剪强度很低,遇水后强度迅速降低,属Ⅴ类围岩,稳定条件极差。

(4)旧煤洞采空区及瓦斯

前期勘探及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发现在F3断层带和层间剪切破碎带内多处旧煤洞、采空区,极易引起边坡岩体局部失稳,隧洞底板局部塌陷、顶拱塌落,甚至产生冒顶等不良地质现象。另外,这些煤洞和采空区往往又是瓦斯聚集区,瓦斯浓度很大。

(5)地下水

3 安全可靠的工程布置和优化

3.1 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布置型式优化

本工程引水发电系统进水口的型式,在1994年原初设中通过竖井式和岸塔式的方案比较,推荐了投资较少的竖井式方案。2000年补充初设时,对两种方案再次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比较。其中,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对最终方案的选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初设竖井式进水口的竖井高49m~60m,开挖断面14.4m×18.5m,竖井之间岩柱厚仅4.6m,不足竖井宽的0.5倍,围岩为Ⅳ类,竖井施工难度极大。因此,施工程序必须按照先开挖、支护和衬砌完成1#、3#竖井后,再施工2#、4#竖井;开挖必须采取极其严格的控制爆破技术以减轻对围岩的扰动,并及时跟进强支护措施。竖井上游侧的四条喇叭口最大洞挖尺寸16m×26m(宽×高),围岩为Ⅳ~Ⅴ类,埋深8m~22m,隧洞之间岩体厚6m~14m,施工程序也必须是先完成1#、3#后,再施工2#、4#,喇叭口挂口困难,施工风险大,施工安全性和工期可靠性难以保证。而岸塔式进水口施工主要为土石方明挖,施工难度小,工期容易保证。鉴于2000年补充初设时,国内采用通仓岸塔式方案的几座大型水电站均已经成功运行,综合施工、长远效益和方便运行管理等方面,补充初设最终采用岸塔式进水口方案。

3.2 引水隧洞洞线布置优化

在2000年的补充初设阶段,四条引水隧洞在平面上平行布置,立面上也采用常规的同一布置型式,由上平段、上弯段、斜直段、下弯段、下平段和埋管段组成。原方案四条隧洞中心线间距22m,相邻两隧洞间岩体的最小厚度不足12m,且四条隧洞都在上平段和斜直段两次通过L11层间剪切破碎带(宽15m~25m)。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程序也必须是先完成1#、3#隧洞的开挖、支护和衬砌后,再施工2#、4#隧洞;为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还专门布置了一条施工支洞联通四条隧洞的上弯段,支洞断面尺寸按照运输钢管要求设计。

在招标设计阶段,根据四条隧洞的地质特点,为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施工难度,确保施工安全及施工工期,对四条引水隧洞洞线的立面布置进一步优化,即取消1#、3#隧洞的上平段,1#、3#隧洞在进口16m长的渐变段之后,紧接上弯段和斜直段与下平段相连,而2#和4#隧洞立面布置保持不变。

为此,1#、3#隧洞成功避开原方案的两次穿越L11层间剪切破碎带,隧洞大部分在Ⅲ类围岩中通过,通过Ⅴ类围岩的长度大大减少;四条隧洞仅在进口16m长的渐变段(方变圆)和约45m长的下平段(0+269.876m~0+308.633m)中心距为22m外,四条隧洞其余大部分地段相邻两隧洞的中心距变为44m,隧洞间岩体的最小厚度由原方案大约1倍洞径变为超过3倍洞径,施工期初期支护减少,施工难度降低;施工程序大为简化,仅进出口段须间隔施工,其余大部分洞段可以同时施工,在取消施工支洞的情况下工期反而缩短。

本工程引水系统基于补充初设阶段对进水口型式的优化和招标设计阶段对四条引水隧洞立面布置前瞻性的修改和完善,加之施工承包商通过1#、2#导流隧洞的施工实践和经验积累,引水系统工程在整个工程的施工中进展顺利、安全可靠,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

4 合理的施工开挖程序

根据地下工程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开挖程序,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特别是对于开挖断面较大,地质条件较差的浅埋、软岩隧洞工程,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开挖程序至关重要,以便在围岩极其有限的自稳时间内,进行必须的初期加固措施,而不至于产生垮塌现象。因此,合理开挖程序的选择需同时考虑围岩地质特性及自稳时间、支护方式及支护工作量、隧洞断面大小和使用机械设备状况等综合因素。1#、2#导流隧洞洞身断面为马蹄型,开挖断面尺寸为12.4m×12.4m~14.1m×14.1m,堵头段最大开挖断面为16.2m×15.1m,采用从上向下分两层开挖的施工程序,顶部分层高度为6m~7m,上部开挖贯通后,再进行下部扩挖。

4.1 上部开挖程序

为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Ⅲ、Ⅳ类围岩上部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成形。Ⅴ类围岩上层开挖需充分考虑其极差的自稳能力,合理比选开挖方案:

(1)中导洞法:中导洞贯通后,再进行顶部两侧扩挖;

(2)边导洞法:导洞位于顶层的边侧,导洞贯通后,只须进行顶层另一侧的扩挖;

(3)环形开挖法:开挖沿上层拱圈周边进行,中心留核部。

无论是中导洞法还是边导洞法,均存在上部二次扩挖前,先将导洞周边已经实施的部分初期支护拆除,对围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次扰动,既影响围岩稳定,同时又增加初期支护工作量。因此,Ⅴ类围岩上部开挖程序以环形开挖法更为合理和经济。

本工程导流隧洞、泄洪洞非结合段以及引水隧洞的施工中,根据不同的开挖断面、地质条件、承包商的施工习惯和进出口的现场实际情况,尽管上述三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实践,但Ⅴ类围岩的上部开挖程序基本上都以环形开挖法最为成功和高效,施工中采用得最普遍,特别是在通过自稳能力极差的L剪切破碎带和区域性大断层F3地层,几乎都采用环形开挖法。

4.2 下部开挖程序

Ⅲ、Ⅳ类围岩下部采用全断面开挖,开挖前先沿周边进行预裂爆破,Ⅴ类围岩采用先拉中槽(根据需要),再错马口方法开挖两边侧墙。

5 恰当的开挖循环进尺

在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围岩的自承能力随开挖循环进尺、循环时间及开挖断面的增大而剧减。因此,要把围岩看成是主要承载结构,并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开挖循环进尺的合理选择。上部开挖,Ⅲ类围岩具有较长时间的自稳能力,可采用深钻孔、较大循环进尺以减小辅助作业时间,加速掘进;Ⅳ类、Ⅴ类围岩应遵循短进尺、多循环的原则,下部开挖循环进尺视围岩条件而定。本工程Ⅲ类围岩的循环进尺以充分发挥钻孔设备的性能,精确控制隧洞开挖轮廓为主要目标,Ⅲ类围岩的循环进尺一般为3.0m~3.2m,Ⅳ类循环进尺一般为1.5m~2.0m,Ⅴ类围岩循环进尺一般为0.5m~1.2m。

6 优良的控制爆破技术

从理论上讲,新奥法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充分利用隧洞自身抗力形成承载主体”。为达此目的,除采用薄壁柔性支护将围岩联成整体外,在隧洞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缩小隧洞围岩的初始松动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爆破参数,取得该条件的最佳控制爆破效果,对围岩稳定非常有利。

6.1 选择合适的炸药品种

炸药爆速越高,爆破产生的震动越大。因此,应选择恰当的炸药品种。掏槽眼和掘进眼宜选用抗水性较好的乳化类炸药,而周边眼要求小直径、低爆速的光爆炸药。本工程煤洞和采空区往往又是瓦斯聚集区,还必须同时考虑瓦斯影响因素,符合煤矿许用炸药的要求。

6.2 选择合理的掏槽形式和起爆时差

隧洞爆破的掏槽是爆破成败的关键,掏槽也是产生最大震速的部位。因此,必须选择减震效果较好的掏槽形式。实测资料表明:爆破震速的大小只与同时起爆的炸药量有关。只要使每段雷管的起爆时差足够大,使爆破震动波形不叠加,则爆破震动速度只与最大段装药量有关,而与总装药量无关,但起爆时差过大会影响爆破效果。因此,应选择合理的雷管起爆时差。本工程还必须考虑瓦斯影响因素,选用煤矿许用雷管,起爆网络延迟时间还应遵循瓦斯隧洞施工爆破的规定和要求。

6.3 选择合理的钻爆参数

钻爆参数不合理,如钻孔间距过大、装药量过小等,既达不到设计的循环进尺、也会因炮眼底部炸药夹制作用过大而产生较大震动。因此,应根据工程类比及通过试验选择合理的钻爆参数。本工程Ⅲ类围岩地段岩性以中~厚层状含煤屑中细粒砂岩为主,在本工程地下隧洞群实际施工中,承包商通过钻爆试验,及时调整并获得了合理的参数钻爆,在较好的Ⅲ类围岩地段,现场周边孔半孔率实际可以达到95%~98%,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可减轻到很低的程度,围岩变形在短时间内即收敛,少数洞段仅需局部喷锚支护。

7 适时实施合理的支护

新奥法提出之初,锚喷支护就被誉为新奥法的三大支柱之一。近30多年来,新奥法支护体系的具体内容与形式、支护时机、支护程序及支护理论不仅在地质条件较好的隧洞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地质条件特差的断层破碎带、地下涌水、地下碎屑流以及膨胀岩等软岩隧洞的研究与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本工程合理应用这些理论和经验,结合各隧洞的地质特点,初步选定各隧洞不同围岩条件的初期支护参数,并根据施工现场监测反馈对原支护设计进行及时和必要的修正。

(1)对于隧洞进出口及向斜轴部的Ⅴ类围岩:支护范围为边墙及顶拱,锚杆直径φ25mm,长L=5.0m,@1.0m×1.0m;喷C30钢纤维混凝土厚度14cm~16cm。钢支撑间距0.8m~1.2m。

(2)对于F3断层及L剪切破碎带的Ⅴ类围岩:顶拱120°~150°范围布置超前预注浆管棚(管棚直径φ42mm,壁厚δ=5mm~6mm,L=5.0m~6.0m,间距25cm~40cm,外插角α=15°~18°);边墙及顶拱喷C30钢纤维混凝土厚度14cm~16cm;钢支撑间距0.6m~1.0m;锁脚锚杆直径φ25mm,长L=5.0m~8m。

钢支撑优先选用正方形截面、由主筋和加强筋按适当形式构造的二向刚度的格栅拱,要求喷钢纤维混凝土填满格栅拱。在上部环形开挖后,快速喷射第一次钢纤维混凝土封闭暴露的围岩,并及时架设钢支撑,再通过喷射第二、三次钢纤维混凝土填满格栅拱肋后,与围岩联成整体共同承载。

实际施工中也有承包商习惯使用传统的刚度较大的18号工字钢加工而成的钢支撑。格栅拱与工字钢相比,格栅拱对跨度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易于安装,更能紧贴围岩并紧靠掌子面,与喷钢纤维混凝土结合较好,先柔后刚、性能好,与围岩较好地共同工作。也能在格栅构架中穿插各种尺寸钢管,组成喷混凝土钢筋桁架管棚复合式支护结构,在适应围岩变形调整过程中,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较好的匹配。多年来,在铁路和公路等行业,该复合式支护结构在未胶结的松散地层、断层破碎带、膨胀性岩体、有严重湿陷性黄土等松软浅埋的特殊地层中被广泛采用,且发挥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且在富水的情况,采用单液或双液超前预注浆管棚顺利穿越地下碎屑流。

本工程在施工前期,右岸国道213公路改道在马鞍山隧道段施工中,通过破碎且富水的Ⅴ类围岩煤层地段,采用管棚+环形开挖+格栅拱+喷锚挂网支护,非常成功和顺利地通过该不利地层。

8 特种喷混凝土的应用

特种喷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如硅粉喷混凝土、钢纤维喷混凝土、钢纤维硅粉喷混凝土等。在软岩隧洞(Ⅳ类、Ⅴ类围岩)施工中,当爆破或人工开挖后,掌子面及洞顶围岩的自稳条件极差,自稳时间短,而高空挂网作业难度大、时间长,安全威胁极为突出,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代替挂网喷混凝土,在0.5h~1.0h左右一般可完成一次喷层支护,并逐渐使洞室围岩提高支护强度。由于钢纤维喷混凝土与素喷混凝土及挂网喷混凝土相比,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以及较高的抗折强度、疲劳强度、抗冲击能力等重要特性,不仅技术安全可靠,还可减薄喷层厚度,比挂网喷混凝土更经济,因此,钢纤维喷混凝土在软岩隧洞新奥法支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工程参照国内外钢纤维喷混凝土规范,通过现场试验,各隧洞在Ⅳ类、Ⅴ类围岩的初期支护体系中普遍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代替传统的挂网喷混凝土,钢纤维喷混凝土的标号为C30,韧度指标Re3=65~80,钢纤维采用冷拉型碳素钢,型号RC-65/35-BN,其主要性能指标:单根抗拉强度1100MPa,长度35mm,直径0.55mm,掺量40kg/m3。实际施工中,只要拌和均匀,不出现钢纤维成团,一般不会出现堵管现象,且混凝土回弹率显著降低。

9 地层预加固技术

新奥法与传统的施工方法根本区别在于它把围岩看成是主要的承载结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着改善围岩,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来拟定和实施,软岩隧洞地层预加固技术正是基于上述出发点。30多年来,我国铁路、公路及水工隧洞的这种预加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对不良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中防止塌方、涌水灾害获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目前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根据本工程地下隧洞群的水文地质特点,在地下水较少区域(F3断层下盘及L剪切破碎带),采用不注浆或单液注浆管棚;在富水区域采用单液或CS(水泥-水玻璃)双液预注浆管棚。F3断层上盘富水,要求开挖尽量从出口向进口方向(即F3下盘)推进,并避开雨季施工。实际施工中,由于出口工作面受到滑坡治理的影响,考虑到工期等因素,F3断层的开挖被迫在雨季从上游方向推进。在隧洞开挖之前,根据围岩地下水情况,对软弱围岩进行预注浆,在隧洞顶拱120°~150°范围布置超前预注浆管棚(钢花管)。通过预注浆超前加固围岩,以截断渗水通道,使裂隙、空洞封闭,使原来松散软弱结构的围岩得到胶结硬化,变得相对密实,获得较好的整体性,达到防止施工中涌水、塌方的目的。

本工程在F3断层施工初期,承包商希望加大循环进尺,加快施工进度,还进行了大管棚的艰难探索和实践,超前大管棚采用钢管直径φ140mm,壁厚δ=7mm,长L=12m~21m,外插角α=2°~5°,但尝试的效果不理想,最终放弃大管棚方案。

在本工程的1#、2#导流隧洞出口、1#、2#泄洪隧洞进口、1#~4#引水隧洞的进出口段,地质条件较差,围岩多数为Ⅴ类,且开挖断面大,1#、2#泄洪隧洞进口渐变段最大开挖断面尺寸达14.6m×22.1m(宽×高)。在隧洞开挖前均对围岩进行了水平向或垂直向的超前加固,即在隧洞顶拱及边墙开挖线外布置两排平行于洞轴线的水平注浆孔,孔深10m,间排距@1.0m×1.0m,第一排(内侧孔)距离开挖轮廓线0.8m,注浆完成后,插入超前锚杆φ28mm,L=9m~10m。

在1#、2#导流隧洞进口800m高程有5#公路通过,围岩厚度仅约1倍洞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为Ⅴ类围岩。隧洞开挖前,在洞顶的5#公路平台上,布置垂直灌浆孔并加竖向锚筋对洞顶及边墙围岩进行超前预加固处理。

上述地层预加固技术和指导思想,就是把围岩看成是主要的承载结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着改善围岩,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来拟定和实施,在本工程的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和成功,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

10 不可缺少的围岩监测反馈

围岩变形监测是新奥法施工的重要内容,是新奥法“三大支柱”之一。采用工程类比、理论分析、现场监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更适合地下工程的特点,更符合新奥法现代支护理论。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在施工期,我院聘请西安理工大学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围岩变形监测及反馈分析系统。对“围岩-支护”力学动态进行必要的、有效的现场监控量测,反馈设计和施工,再修改、调整原设计和施工,使之更适合现场实际。

现场监测组根据1#、2#导流隧洞的地质条件和现场实际施工进展情况,在不同的洞段和不同类别的围岩段分散布置测点,并在围岩破碎地段加密布置和加强监测。采用多种监测仪器和监测手段进行及时和综合的监测,包括洞周收敛变形监测、喷层应力、锚杆应力、钢支撑应力监测,在1#导流隧洞出口公路平台、桩号0+814.5m处和2#导流隧洞的进口公路平台、桩号0+083.0m处埋设多点位移计(每孔8个测点);在F3断层埋设渗压应力计监测地下水情况。通过施工全过程监测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获得各断面的变形收敛时程曲线、钢支撑内力时程曲线、锚杆轴力时程曲线、混凝土喷层应力时程曲线、多点位移计各测点位移时程曲线、多点位移计各测点位移随掌子面推进过程的变化曲线等等。监测组根据监测资料及时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实际施工开挖和支护过程的反演分析,得到宏观力学参数,针对已经实施的支护方案,校核、验证支护强度,并及时预测当前围岩和支护体系的变形和稳定性,反馈设计和施工。

特别是在穿越F3断层洞段的监测、预报、反演分析,及时加固初期支护体系,对预防灾难性的大塌方,起到重要的安全指导作用。F3断层开挖过程中,曾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塌方,承包商根据围岩变形监测反馈,及时采取了补强支护措施,这些加固措施严重侵占了二次衬砌设计断面,部分洞段原来1.5m的顶拱衬砌厚度侵占到0.6m~0.8m。鉴于F3断层破碎带,围岩稳定性极差,在确保施工期洞身稳定和工程永久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适应实际施工状况,减少施工难度,保证施工进度,设计及时调整了永久支护型式,为改善受力,将底板做成反弧型,加大配筋量,提高混凝土标号,全断面采用C50硅粉混凝土,且加强衬砌后对围岩的固结灌浆。

西安理工大学还根据F3断层洞段的现场监测数据,开展了模拟实际开挖和支护过程的反演分析,通过仿真反演分析得到的围岩力学参数,对结构较薄的衬砌结构进行运行期各种不利工况的强度和稳定分析,对隧洞永久运行的安全性作了必要的计算和验证。

11 结语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1958年破土动工。当时的开发任务是以发电为主,正常蓄水位814.00m,混凝土重力坝高93m,装机290MW。由于种种原因,于1960年停建。至上世纪70年代末,成都勘测设计院、水电部第六工程局设计队及四川省对岷江上游开发方案相继做了很多研究工作。1980年水电总局领导重新查勘紫坪铺现场,提出在原坝址上游兴建高土石坝的设想。1984年4月水电建设总局以(84)水建计字第164号文进一步明确紫坪铺水库的规划设计工作由四川院承担,地勘工作由成勘院负责。四川院1994年4月完成初步设计,之后通过总院审查;于2000年6月完成了补充初设,同年通过总院审查;2001年3月29日,工程正式开工,2002年11月23日,实现了工程截流,2004年9日27日,1#导流隧洞顺利下闸,2005年10月,首台机组发电,2006年10月,完工投入正常运行。整个设计建设跨越半个世纪,倾注了整整两代水利人的心血。工程设计在大坝、废旧煤洞群处理、超高速水流无压隧洞、高边坡处理、高水头弧形闸门止水充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已安全运行十年多时间,期间经历了“5.12”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级大地震,坝址距震中仅约17km,整个工程震损程度较轻,大坝整体稳定,基本蓄水功能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高边坡基本没有发现震损,各泄水、引水发电建筑物在震后第二天便投入使用,大坝成为世界上“遭高烈度地震第一坝”。国际大坝委员会于2009年10月19日授予我院设计的紫坪铺面板堆石坝特别贡献奖。

猜你喜欢
钢纤维隧洞断层
不同纤维长度的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本构模型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既有钢纤维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的试验研究
应用落差法研究真武断裂带西部生长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