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一个产业项目来发展经济,那是不够的,所以还是要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在传统的毛葡萄种植作为扶贫产业取得成效后,都安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并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又把“贷牛还牛、贷羊还羊”项目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处于大石山区中的都安东庙乡安宁村是当地深度贫困村之一。村里有养牛的传统,但以前每家每户养一两头,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突出。为了改变世代贫困的面貌,2016年6月底,在驻村“第一书记”唐吉深的鼓励下,当地村民自发成立了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村民入股的方式,走上了发展养牛产业的道路,在后援单位的帮扶下,建起了合作社养殖场。但由于资金缺乏,通过村民集资的方式,第一批仅购进5头黄牛,养牛产业发展遇到“拦路虎”。
由于养牛周期长、见效慢,到了2016年年底,安宁村养牛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继续发展壮大产业缺少资金,打“退堂鼓”则只能继续困于贫困的“泥潭”。
就在安宁村养牛产业发展面临进退抉择的关键时刻,2017年年初,都安县委、县政府实施“贷牛还牛”项目,犹如“及时雨”,让安宁村群众看到了曙光。
“贷牛还牛”项目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由政府牵头并引进企业,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羊)还牛(羊)、还牛(羊)再贷、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
具体来说,“贷牛还牛”也就是贫困户从入驻公司领回一头牛犊,以12个月为养殖周期,滚动运行。肉牛回购完成后,贫困户可接着领养一头牛犊,如此循环,直至贫困户有能力购买牛犊进行养殖。
因此,在发放牛犊给贫困户之前,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挂村帮扶干部实地确认有意向和有条件参加“贷牛还牛”的贫困户,并对养殖肉牛的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和方法培训,由都安水产畜牧兽医局对发放牛犊的品种进行把控,发放的牛犊以改良肉牛品种为主;同时,财政为新建人畜分离栏舍的贫困户每户补助1000元。
发放牛犊给贫困户时,组织贫困户、第一书记与入驻公司签署“贷牛还牛”三方协议。为降低贫困户养牛风险,保险公司与贫困户签署保险协议,每头牛保险费用480元由政府支付。如果贫困户饲养的牛犊出现意外死亡,保险理赔完毕后,可补领养一头牛犊。兽医局技术员到贫困户讲解肉牛实用技术要点,派发必要的肉牛药品。
牛犊繁殖培育至适合发放时,入驻公司按照政府“贷牛还牛”扶贫计划,为牛犊植入可追溯芯片后,配送、发放给贷牛贫困户。在贫困户养殖过程中,入驻公司协助乡镇兽医站为养牛的贫困户提供日常的技术指导及防病治病服务。
当贫困户养殖肉牛12个月后,或当肉牛达到400公斤以上,就达到出栏标准。符合出栏标准的肉牛,必须由发牛企业统一回收。届时,肉牛将被隔离观察两天,排除各种疾病以及违禁药品和激素后,再过磅收购。肉牛出栏收购价格按市场定价,如果市场价格低于20元/公斤,发牛企业按保底20元/公斤给予收购,由政府对市场价格和收购价格提供差价补贴。肉牛成交总价扣除牛犊成本后,即为贫困户的纯收入。
百旺镇妙田村妙田屯的贫困户黄善勇,成为“贷牛还牛”项目的“首贷户”。
2017年3月,安宁村养牛产业也借着政府“贷牛还牛”项目这场“及时雨”起死回生,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养殖黄牛达到96头。合作社现有社员24户,其中贫困户18户。
2018年1月30日下午,第一批黄牛也在春节前出售了。当天,发牛企业(都安嘉豪公司)以29元/公斤的价格回购安宁村盛兴合作社符合出栏标准的肉牛5头共计2300多公斤,获得销售总额现金67000元,每头牛可为合作社贡献毛收入1万多元。合作社的24位股东获得除了日常劳务报酬外,还可以得到肉牛销售分红。
当然,因“贷牛还牛”项目进入收获期的不止安宁村。
截止2017年底,全县已完成发放瑶山牛7745头,完成发放种羊2856户11424只。2018年,还将发放牛犊3.5万余头、羊羔10万余只。并整合资金54000多万元,用于给贫困户引进牛、羊、栏舍改造等。
目前,全县已有百旺妙田瑶山牛养殖示范基地、广西都安桂合泉农业有限公司的德泉肉牛示范基地、都安永吉澳寒羊种养专业合作社、都安益达山羊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安裕祥山羊繁育有限公司、都安正大种养专业合作社等六家各方面建设比较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养殖场,这些企业成了助推当地牛羊产业项目发展的龙头企业。
东庙乡安宁村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克(右)和驻村第一书记唐吉深在填写黄牛生长“日志”。
“贷”到牛犊的群众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