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姗 黄智敏 陈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肾内科 (福建 宁德 352100)
脓毒症是特殊性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具有发生率、病死率高等特点。导致患者出现脓毒症的原因主要是:病患者的机体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使得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之后对患者的脏器功能造成损伤[1]。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患者的免疫失调功能进行纠正,是目前治疗脓毒症的主要措施。本文主要对脓毒症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价值作分析,如下文。
选取脓毒症患者100例为本研究对象,所选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0月,通过计算机随机化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实验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范围为21~69岁,平均(45.69±2.36)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22~71岁,平均(46.58±3.02)岁。2组基本资料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脓毒症患者入院后,均为其实施基础化的治疗,主要治疗其原发病,加强其脏器的保护,为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感染预防、吸氧、胃肠减压等干预,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若患者存在呼吸衰竭的情况,则及时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干预;若患者出现胰腺炎、腹腔感染等病症,则在实施营养干预的过程中,更改肠外营养为肠内营养。同时,应根据脓毒症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合理为其进行抑酸、液体补充等干预,之后为患者实施CRRT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疾病发生的2d内接受CRRT治疗,对照组则在疾病发生的2d后接受CRRT治疗。CRRT的治疗措施为:在脓毒症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对血管通路建立,使用床边血滤器、血滤机,实施相应的治疗操作,每天对血滤器进行更换,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均给予其高容量血滤干预,持续干预时间为3d,确保患者的血液流动量每分钟为150mL~200mL,其超滤量控制为每小时3000mL~4000mL,根据脓毒症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置换液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实施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凝血、出血量等,来对低分子肝素钠的具体使用剂量进行调节,患者的超滤量则通过脱水量、治疗量进行设定。
对2组脓毒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h、治疗后1d、治疗后3d的IL-10、HLA-DR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比2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临床病死率的差异性。
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为统计学有意义。
2组脓毒症患者的IL-10、HLA-DR均呈逐渐改善的状态,其中实验组治疗3d后IL-10、HLA-DR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实验组脓毒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8.31±5.11)h,ICU治疗时间为(11.92±7.81)h;对照组脓毒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2.93±6.49)h,ICU治疗时间为(17.80±8.90)h。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脓毒症患者,其治疗1个月后,22例患者病死,其病死率为44.00%;对照组脓毒症患者,其治疗1个月后,25例患者病死,其病死率为50.00%。2组临床病死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脓毒症患者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以及原发性免疫抑制,因此,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重点调控其免疫抑制状态[2,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组脓毒症患者的IL-10、HLA-DR水平均呈逐渐改善的状态,其中发病2d内接受CRRT治疗的实验组,其治疗3d后IL-10、HLA-DR水平明显优发病2d后接受CRRT治疗的对照组。IL-10是抗炎细胞因子,在疾病的早期,能够有效对IL-10进行抑制,但是随着患者疾病的发展,IL-10会大量的分泌,对患者的机体造成损伤。HLADR能够对单核细胞进行表达,若其水平降低,则表示患者出现免疫麻痹的状态,较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本文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在疾病发生后,尽早为其实施CRRT治疗,能够更好对其炎症水平进行控制,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以此促进其预后的改善。同时,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早期对脓毒症患者实施CRRT治疗,还可以有效对机械通气的时间进行控制,缩短其ICU治疗的时间,即更快对脓毒症患者的疾病症状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CRRT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应用,能够有效促进血液流动保持稳定状态,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减少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且能够对IL-10的水平进行控制,促进HLA-DR的表达,但是CRRT治疗的疗效与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患者的发病时间越短,其疗效越好。
表1. 2组IL-10、HLA-DR水平对比(±s)
表1. 2组IL-10、HLA-DR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n) IL-10(ng/L)HLA-DR(%)治疗前 治疗后6h 治疗后1d 治疗后3d 治疗前 治疗后6h 治疗后1d 治疗后3d实验组 50 88.01±15.77 86.71±16.20 80.66±15.01 72.22±14.25 40.01±18.90 43.16±19.22 50.12±18.60 66.59±20.40对照组 50 90.36±6.96 89.44±16.84 86.51±15.80 83.67±14.45 39.85±19.93 41.15±20.61 45.71±19.62 56.17±18.87 t值 0.9640 0.8261 1.8981 3.9895 0.0412 0.5043 1.1534 2.6514 P值 0.3374 0.4107 0.0606 0.0001 0.9672 0.6152 0.2515 0.0093
参考文献
[1] 高戈,冯喆,常志刚,等.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8):501-505.
[2] 赵建立,艾芬.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生及其可能调节机制[J].军事医学,2015,39(12):956-959,969.
[3] 李维勤.脓毒症诊疗的新挑战——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7):67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