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是语言和旋律高度结合的时间艺术,它依赖于人声并借助歌词,创造性地向听众传达歌曲词曲作者的思想情感、表现歌曲的思想内涵。歌词是凝练了的语言,是声乐有别于其他音乐形式的基本特征。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声乐教师必须掌握规范的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指导学生歌唱,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声乐学生也要学习普通话语音相关知识及发音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演唱,以更好地传递歌曲情感、诠释歌曲的深刻内涵。声乐理论家余笃刚在《声乐语言艺术》一书中曾提到“字不正,腔难圆;字不正,意难明;字不正,音难听”,可见,“字正”在歌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咬字吐字的正确与否和能否形成圆润漂亮的声音、准确表情达意均有直接关系。因此,运用规范的歌唱语言在声乐演唱中显得极其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总会受根深蒂固的方言习惯影响歌唱发声及咬字吐字的规范性,所以系统地研究方音与普通话的差异,找出方音习惯对歌唱的干扰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声乐教与学的效率。
贵州方言内部有很多方言岛,在语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本文涉及的贵州方言是指贵州境内运用范围最广的、以贵阳话为主的贵州方言,讨论范围也限于贵州方言出现的共性问题。贵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对比普通话,贵州方言在语音上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贵州方言与普通话对比,主要表现为平翘舌不分、鼻音与边音不分的特点。①首先,贵州方言覆盖的绝大部分地区(纳雍、仁怀及赫章部分地区除外)没有翘舌音,许多人即便学习了普通话,也会出现翘舌音不到位的问题。翘舌音的准确发音,是舌尖与硬腭前上齿龈中央位置相接触或接近发音。发不准翘舌音的情况,要么是舌尖无力而显得“大舌头”;要么舌尖太靠前,接近上齿背发音而接近平舌音和舌面音;要么舌尖靠后,而接近卷舌音。其次,贵州方音里大部分地区鼻音和边音不分,往往韵母是开口音(以“a、o、e、u”为声母后起始元音)时都用边音声母“l”,韵母是闭口音(以“i、ü”为声母后起始元音)时都用鼻音声母“n”。更有甚者,在与闭口音相拼时,听觉上分辨不出自己唱的是鼻音还是边音。鼻音的准确发音是舌叶接触上齿龈后堵住口腔通道发音,而发边音时则要求舌尖抬起与上门齿齿龈后部接触,同时舌头的两边留有空隙,气流与声波积蓄在舌尖后部冲击舌尖,随即迅速弹出,呼出的气流由舌前叶两侧透出,发出边音。发“li、lian、liu”等音节时,因发音靠前、开口度小,演唱者常常在发音过程中无意识地把舌面贴住上腭堵住口腔,造成气流从鼻腔流出,于是边音发成鼻音。所以,发边音时舌尖要有力,并控制舌面肌肉不往上封贴上腭,才能保证边音与“i、ian、iu”等韵母相拼时准确发音。②
在日常说话时,贵州方音韵母体现出较为复杂的特点,这里主要分析的是以歌词作为蓝本的典型语音特点。贵州方言里不分前鼻音(“in”)和后鼻音(“ing”),只有前鼻音(“in”)一种发音。对于声乐演唱来说,为了保证声音的畅通连贯,只要演唱不让观众产生歧义,前后鼻音的归音不必像普通话要求那样严格——只需延长元音(字腹)到下一个字进入前的一瞬间加上一个归音动作,有归音趋势即可,无须在鼻音“n”和“ng”上做音的停留或延长。另外,贵州方言里没有后鼻音“eng”。诸如声母“b、p、m、f”与“eng”相拼时,演唱者往往将展唇元音“e”变形为圆唇的“o”,发为错误的“ong”,如“蹦”(音“bong”)、“朋/捧”(音“pong”)“梦/朦”(音“mong”)等。除了这几个声母外,其他声母与“eng”相拼都发为前鼻音“en”,如“冷”(音“leng”)发为“len”、“能”(音“neng”)发为“nen”。③但是,在贵州方音里“ang”与“an”“ong”“un”能够分得清,对照起来可以分析出,造成贵州方音中“in/ing”与“en/eng”不分的主要原因是发开口度较小元音的后鼻韵母时,口腔后部的舌根及其向上对应的软腭肌肉松软下塌,致使发音部位前移,发成了错误的前鼻音。
贵州方音影响歌唱的不仅是平翘舌音、鼻音与边音、前后鼻音不分,还包括受贵州方音习惯影响的字、声、气等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即贵州方言的语音面貌。“语音面貌”指的是运用流动的语言表达情感时让人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整体性直观印象,这里主要分析的是演唱者日常用方言说话与普通话标准语音在总体特征上的区别。结合规范的歌唱审美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贵州方言习惯不利于歌唱的一些情况。
贵州话的平翘舌音不分、鼻音与边音不分、“eng”韵分流为“en”和“ong”均属于语音的错误,语音错误造成相应的语义错误。就整体语音面貌来说,除了部分习惯性错误外,大部分情况下字词表达都是在音节的音位里进行而不会让人产生辨义上的疑惑,但是其慵懒的语音状态导致了大量的语音缺陷,成为贵州人语音水平提升的一个难点。这种语音缺陷体现出的语音面貌,主要表现为其咬字吐字上的出字黏滞、立字松垮和归音不到位。
1.出字黏滞
贵州方音出字较为黏滞,比如边音“l”在单发声母或与开口度大的韵母相拼时发音是正确的,但是与闭口音相拼则容易发成鼻音。其原因是韵母开口度小且软腭下塌,加上舌前叶和舌尖无力,声母除阻时上口盖和舌叶不自觉相贴,堵住了口腔通道,造成发音错误。由于受口腔开度和发音部位无力影响,声母出字往往显得黏滞。再如歌曲《这就是我的祖国》中的“这就是(音‘shi’)我的祖国”,演唱者受方言发音习惯影响,出字时舌尖一直保持发“sh”的紧张状态,发韵母元音时舌尖阻挡声波从口腔通畅往外发射,导致声音闷在口腔里,明显地感受到“是”字较其他几个字暗淡,音色统一性受到破坏。
2.立字松垮
在发韵母元音时,普遍上口盖状态懒散、松垮,造成声音发散、不集中。这种不积极打开口腔的情况,使得贵州方音大部分都是在口腔中部和前部完成,基本不积极运用口腔后部参与做形。即便是舌根音“g、k、h”及靠后韵母“ang、ao、ou”等的发音部位都是在软腭前部与舌面中后部成阻发声,比普通话规范的发音部位要靠前,也让字腹发音扁平,元音不饱满,声音听起来很干涩。比如“好”(音“hao”)字,字腹应该拉开立起到后“a”的开口度再滑动向韵尾“o”音,但是在贵州方音习惯里,“a”的开口度拉开后不能在后“a”的位置立起,听觉上貌似一个扁平的前“a”。
3.归音不到位
贵州方音归音不到位的习惯也会影响歌唱。比如把后鼻音“能”(音“neng”)错发为“嫩”(音“nen”),这是由于发完元音后,在归音过程中忽视了舌根与软腭之间的动作,直接由舌尖运动代替发出了鼻尾音“n”,使这个字听上去扁平、不饱满。同时,造成后鼻音不到位,也是因为主要元音“e”受方音习惯影响发得太过靠前,口腔开度小,舌位动程不够,归音趋向不鲜明,使发音偏前鼻韵“en”。再如“老”(音“lao”)字,普通话归音收音时应有“u”的口形,但在贵州方音语流里往往没有归到位就转向了下一个字的唇形。
与普通话相比较,贵州方音中常见的气息浅、用喉过多等发音习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吐字归音松垮、软腭下塌及舌肌无力,就会使共鸣状态调动不起来,气息漂浮。关于口腔的打开,贵州方音的发音形态是前大于后,也就是在发音过程中口腔前部和中部是打开的,但是由于软腭塌下接近舌根使得口腔后部挤窄,声音通道堵塞,形成前大于后的形状。④这种不正确的打开声音通道方式使得气息不能充盈、顺畅地吸入肺底,肺底部的横膈膜就不能有效地对声音发挥作用。贵州人在日常说话中因其方音习惯而不积极打开喉咙及口咽腔,在发音过程中忽视对这两个部位进行控制,所以,贵州人只要大声说话,喉部就会不自觉使劲,嗓子容易疲劳,声音愈发干涩。
关于歌唱,业内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一般为气息下沉,利用腰腹力量牵引横膈膜来控制呼吸;把喉部控制在相对稳定的低位置,让喉咙放松;保持兴奋,打开声道,即打开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声音由“哼鸣”共振点透出,形成明亮、集中、圆润的音色;咬字吐字准确,字头简捷轻快,字腹延长饱满,字尾弱收到位。相反,贵州人在用方言说话时只注重语义交流,不会想着运用这些方法和审美标准对语音进行矫正、美化,这种语音意识就形成了前面列举的各种贵州方音习惯,这些习惯对声乐演唱良好的状态与声音形成产生了干扰。所以,在日常的歌唱实践中必须进行针对性训练,把多年的方音发声习惯改掉,建立科学的歌唱状态。
贵州方音习惯对声乐训练具有干扰作用,因此,只有改变发声习惯,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达到美好歌唱的要求。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方音对声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咬字发声上,而贵州人不当的咬字习惯也造成了共鸣、气息和声音的缺陷。因此,在日常声乐训练中,我们要着重从咬字方面来解决这类问题。
在声乐实践中,我们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来努力。首先,声乐教师要系统学习普通话语音知识,掌握普通话语音规范,消除自身普通话中的方音因素。教师不仅要说得好,还要熟悉普通话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咬字吐字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并能够运用理论来指导和解决学生的歌唱问题。其次,声乐教师要掌握贵州方言的理论知识,熟悉方言特点,在自身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对歌唱中受方音习惯影响的精准辨识能力,并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歌唱中的语音问题,避免同类错误再出现。⑤最后,应要求学生上好正音课,学习普通话语音知识,大量进行歌唱语音辨正及训练,同时加强训练咬字器官肌肉力量,提高咬字发声器官的机能。学生可以利用模仿范读和自身朗读录音回放等方式,针对性进行字、词及作品朗读的训练,同时可以借助绕口令加强发音部位的肌肉训练,如针对“n/l”的“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恋六娘,刘娘年年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针对“z、c、s/zh、ch、sh”的“三山撑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等。勤加练习,待咬字发声器官的肌肉力量得到加强以后,就能很好地控制字头的喷口,以利于声音有力度且集中地发出。
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声各有形》中说道,若要将字“识真念确”,必须“审其字声从口中何处着力”且须知此字“如何念法方确”。方音辨正要找准普通话语音的发音部位,按照发音方法及要领来进行训练,就能解决贵州方音习惯影响声乐学习的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找准发音部位,出字有力轻快
由肺呼出的气流经过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受口腔各咬字器官的节制形成不同的字音。如下图所示,这些咬字器官包括唇、舌(包括舌尖、舌叶、舌面和舌根)、齿、上下齿龈、上腭(硬腭和软腭)、下腭。⑥咬字器官进行咬字活动,使口腔能灵活的变换形状和容积,形成不同的元音音色,同时它们对气流声波构成的各种阻碍又形成了不同的辅音。
在进行正音训练时,对于普通话21个声母,要做到出字有力、叼住弹出。字头,即成阻部位要有一定的紧张度,只有阻气有力了,气息才能在成阻后形成一定压力,便于除阻时的爆破。“叼住”就是说咬字要用巧劲,出字要瞬间用力,把声音弹出,不黏不滞,只有“叼住”了才能弹出。这种出字方法正好与歌唱中要求的字头喷口有力说法相一致。一般情况下,声母应该与其后的一个元音的唇形一致,咬字力量应该在相应部位的中部,这样才能把声音轻松地往上腭中线(高位置)挂,切忌满口用力。如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的“啼”(音“ti”),声母“t”为舌尖中音,发声母时就要做好韵母“i”的展唇状态,舌尖保持一定紧张度并上抬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气息积蓄在阻碍部位处达到一定压力后,气流冲开舌尖爆破弹出声音,舌尖迅速放平到“i”音的位置。声母除阻要阻瞬间用力,同时,为了声音集中明亮且有穿透力,必须保持提颧肌和兴奋打开嗅觉区域。
2.立字拉开延长,归韵趋势鲜明
“立字”指的是字腹发声状态,字腹要拉开立起,达到饱满的状态。“字正腔圆”的“腔圆”就是拉开立起后饱满的字腹状态,这是声乐演唱要求的咬字吐字基本原则。字腹是音节的元音部分,其中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泛音共鸣最丰富,听起来最响亮,因此要发挥好这一部分的作用。立字的“拉开”是指发音从声母到字腹要瞬间用巧劲打开牙关,使发声母时发音部位的肌肉紧张迅速过渡到口腔肌肉均衡紧张的状态。并且,在时值内字腹元音要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且是一个滑动的过程而并非形状不变,辅音尽量不占时值。这样,才能在形成圆润、响亮、连贯、饱满的声音。
“归韵”指的是字尾发音过程,要求弱收到位,趋势鲜明。在贵州方音习惯归韵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归音不到位。如前面提到的“老”(音“lao”)字,普通话韵母发音要求口形由“a”滑动到“o”,归韵时有指向“u”的口形,但在贵州方音语流里往往没有归到位就转向了下一个字的唇形。因此要掌握普通话里各韵母的归音唇形指向,保证归韵到位。二是关于鼻音归位。在声乐演唱里,鼻音有归音趋势即可,不能占时值,以保证声音的连贯。另外,对于无韵尾的音节,要保持元音的口形到音结束,即音先停,口形、气息、行腔共鸣的状态才能改变。
3.调整方音语音面貌
调整方音的语音面貌,把贵州方音习惯的滞、靠前、扁、飘等调整为弹、靠后、圆润、松弛、结实、通。调整语音面貌,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腔体要打开。包括打开牙关,感受上下后槽牙平衡于地面打开,连着上排磨牙的肌肉往外展同时往上提,保持想哭泣时的鼻子发酸、开面罩、软腭上提、口咽腔打开,同时放松喉咙及下腭。二是力量集中。力量集中包括唇舌等咬字器官在咬字中的集中用力,要注意成阻部位肌肉的紧张度,阻气要有力,力量集中于相应部位的中纵线,使用力度要能保证声母的瞬间爆破,才能迅速过渡到韵母所需要的口腔肌肉均衡紧张状态。⑦三是声音要集中,要找到声音的着力部位。除了字头有着力部位外,字腹的声音也要有着力部位,即高位安放。依据作品的风格,将声音发射在小舌沿着上腭到门牙缝这条人体中纵线上或前或后的一个点上,同时保持嗅觉区域的兴奋打开,鼻梁至眉心处(面罩)有共振感。做到集中声音,统一音色,还要求在不影响表义的前提下,“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开音闭发”“闭音开发”。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让气息畅通无阻地吸入肺底并与膈肌作用,在稳定的气息支持下,通过调整好的共鸣通道,形成高频共振下富于表现力的声音。
综上所述,贵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其差异主要体现为贵州方言声母中鼻边音、平翘舌不分,韵母部分前后鼻音不分。除此之外,贵州方音习惯形成的语音面貌对良好歌唱状态的形成有干扰作用,包括出字黏滞、立字松垮、归音不到位、气息浅、共鸣不够、用喉过多等方面。要消除这些影响声乐演唱的不利因素,声乐教师不仅自身要掌握普通话语音和贵州方音的理论知识,自己说规范普通话,还要能运用相关知识系统性地解决歌唱中出现的方音干扰问题。另外,学生要学好正音课,勤加练习,找准发音部位、积极打开共鸣腔,让出字轻快有力、立字拉开延长、归韵趋势鲜明。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发声方法,才能形成通畅集中、轻巧、圆润饱满、富于穿透力的优美声音。
注 释
① 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贵州省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导用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② 王丽《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字正”与“行腔”——基于“全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中国作品演唱与教学研讨会”的思考》,《歌唱艺术》2017年第12期。
③ 同注①,第49页。
④ 姚滕《方音辨正与播音发声教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2期。
⑤ 同注④。
⑥ 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09、310页。
⑦ 同注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