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羽茜 宋 阳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多用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在政府大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倡导下,“中国视记”等文化类视频国际传播平台、《文化中国》等规模宏大的系列记录片等资源相继产生。但这些资源在表现形式过于严肃正式,无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在整体效果上不够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个视角。APP应用的广泛普及及其使用上老少咸宜、识读上深入浅出、交互上丰富新颖的特性恰好弥补了现有资源的缺陷。设计优良的中国文化APP能自由选择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配合精美的文图与丰富的交互体验,保持长久的兴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宣传与保护有重大意义。但现有的中国文化APP,如曾获红点奖的“中国古典家具”和GDC奖提名的“赏笼”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APP,并非以当代大学生为设计目标人群。基于此,设计、制作并实现最终运行的一个应用于Android系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载体的双语APP,是丰富广大外国留学生和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大创项目组一方面通过阅读、检索相关书籍、网站和视频资源等途径,收集大量资料并做分类梳理。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对中国文化传播类APP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最喜欢音频、视频和图文结合的APP呈现方式(67.34%),图片文字结合次之(30.53%),对全文字类呈现喜爱度极低(2.13%)。因此,中国文化传播类APP应采用音频、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多角度呈现方式。因此,项目组使用了Edius, Camtasia,Prezi等软件自主设计制作一系列中国文化微视频,力争使APP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例如,在讲授语言文字部分时,选取仓颉造字、甲骨文、汉字六体、方言等具体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在民间工艺部分,选取了京剧脸谱、皮影戏、蜡染、剪纸等文化点。它们都是中国文化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重点或难点。
同时,由于微视频通常是学习者独立观看,缺少实际课堂的师生交互活动,因此,微视频的设计应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视频讲稿语言规范、标准,同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最大程度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方法与材料。以《中国文化》系列微视频为例,在关于方言的微课视频中,就从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武林外传》和东北方言的网络搞笑表情包,让学生体会中国方言的多样性,反映异常好。
在内容选择上,项目组依据调研情况,选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语言、文字、食物、建筑等十二个方面的中国文化栏目,每个栏目下方设有一篇一千单词左右的系统介绍的长文,五篇300单词左右的代表个案以及五篇200字左右的文化拓展,每篇文章都配有相应的图片资料。以中国传统哲学专栏为例,栏目下共有11篇图文资料,分别是1篇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长文;从主要时期、
代表哲学家、代表流派、重要著作和核心思想五个方面开设了五篇分别介绍“百家争鸣”、“孔子”、“道家”、“《道德经》”和“天人合一”的300单词的个案介绍;最后,配合五个文化拓展小知识。
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近几年来的中国政府及全国人民一直致力的努力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并制作一个更贴近互联网时代的普通年轻人,尤其是广大高校学生群体的致力于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智能手机APP。这个由大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APP,其趣味性和吸引力将是严肃的官方平台、宏大的记录片等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宋阳黄宣方.论微课视频的设计制作与教学效果——以《中国文化》系列微课为例[J].才智,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