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袁南生(北京西城)
(作者系外交学院党委原书记、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驻苏里南大使、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期间,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为迟到1分钟而当众引咎辞职,此事随即在网上从英国火到中国。据腾讯视频报道:“英国国际发展大臣迈克尔·贝茨在上议院全体议员面前引咎辞职。为什么引咎辞职?因为迟到了1分钟。而他提出辞职时,反对党——工党议员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挽留他。”“我很惭愧,我就我的无礼道歉!”“在对方提出问题时,我不在位置上,我因此要向首相提出辞呈,现在就提交,非常抱歉!”一面讲着,一面离开会场。
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是堂堂的部长级政府高官,英国内阁就那么些大臣,一个政治家好不容易才坐上大臣的宝座,仅仅因为迟到了1分钟就引咎辞职,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这事怎么看?这种现象是偶然的还是英国政坛的常态?如果是常态,是否是英国官场的特有现象?
引咎辞职的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是“中国女婿”,曾在中国徒步上千公里为慈善募捐。原籍中国杭州的夫人、中国著名侨领、英国江浙同乡会会长李雪琳对新华社记者详述了“辞职”真相:其实,贝茨并没有迟到。
李雪琳澄清说,2018年1月31日,由于英国议会两百多名上院议员都要求参加一项有关“脱欧”的议程,议会临时决定将这项议程提前到上午8时开始。由于这项议程提前结束,议会就临时将紧随其后原定下午3时的部长问答也提前了几分钟。贝茨本来要主持部长问答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按原计划走进上院会议厅时,看到上议院保守党党鞭长正临时替他回答工党议员露丝·利斯特的提问,便悄悄坐在一边没有出声。
也就是说,贝茨当时并没有真的迟到。李雪琳说,贝茨从政30多年来严于律己,他当时以为自己一时糊涂搞错了时间,认为这属于严重失职、不尊重他人,于是随即向利斯特以及全体上院议员当面诚挚道歉。他接下来的宣布更出乎现场所有人意料:“我们在代表政府回应立法机关合法问题时,应该秉承最高标准的礼节和尊重,在对方提问时我未能到位,为此我深感羞愧。因此,我向首相提出辞职申请,即刻生效。”
李雪琳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一条短视频记录了这段经过。在这个约1分钟的视频中,上院会议厅在听到贝茨辞职申请后顿时哗然,不少议员不约而同惊呼“不”;在各种挽留声中,贝茨带上文件离开讲台,低头步出会议厅,旁边多名同僚试图抓住他的手臂挽留。有议员当场挽留贝茨:“他的道歉已经完全足够了。我们任何人都可能会犯错,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失礼。”利斯特向英国《卫报》表示:“他是我最不想让辞职的大臣。”
李雪琳说,贝茨走出会议厅后就给她打来了电话,李雪琳对他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贝茨随后也收到了几百条来自各政党议员的短信、邮件及电话留言表示挽留,连上议院反对党领袖也代表反对党向唐宁街10号提出挽留请求。当时首相特雷莎·梅正在访问中国,唐宁街10号发言人随即发出声明:“真挚的贝茨勋爵今天提出辞职,但被认为不必要而不予接受。作为一位认真勤奋的大臣,他一直非常重视在议会的责任。”声明说,贝茨将继续留任。
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后,不少英国网友为贝茨点赞:这很“英国范”。网友Andy说:“贝茨勋爵的辞职简直是最具‘英国范’的举动了。”网友Ben说:“贝茨勋爵给这个充满虚伪道歉的时代树立了诚恳道歉的榜样:忏悔,走人。”还有网友讽刺说,应该辞职的大臣大有人在,却无动于衷。贝茨夫人李雪琳也加入到点赞的行列:为“中国女婿”点赞。她说:“我为有这样一位正直的政治家、一位‘中国女婿’点赞。”
贝茨现任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和上院议员,不仅其“中国女婿”的身份广为人知, “慈善徒步”的义举更曾广受报道。自2011年起,他每年都要为慈善“暴走”一次,最长一次走了4693.1公里,曾在中国、德国、希腊、巴西等20多个国家留下足迹。2015年7月,在中国红十字会帮助下,贝茨和夫人李雪琳从北京出发,历时71天,从北京经河北、山东走到江苏南京,最终抵达浙江杭州,总行程1701公里,募集善款9万英镑。贝茨曾著书《徒步中国——爱与和平的信仰征程》。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英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也许仍然被文化包袱中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所蒙蔽,而首届中英文化交流年以及我的徒步‘真实中国’之旅,似乎是一个可以检查我们文化包袱的绝好时机……不妨扪心自问:该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汲取两种文化之精华?”
英国官场常闹地震,内阁麻烦不断,引咎辞职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在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贝茨引咎辞职前不久,2017年11月上旬,10天之内,两名内阁大臣先后辞职,英国保守党政府连损两员大将。据路透社报道,2017年11月1日,英国国防大臣法伦被爆料曾对一名女记者有性骚扰行径后,法伦宣布辞职。早些时候,有媒体点名指出,英国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曾于2002年触摸过一名电台女记者的膝盖。也就是说,这是15年前发生的事情。法伦的发言人表示,法伦当时已经道过歉。当事记者也在推特上表示,此事已告一段落。法伦在递交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辞职信中承认,自己过去的行为不符合其职位所要求的高标准。
2017年11月8日,英国又一内阁大臣引咎辞职,原因是出访期间私自会见外国政要。据英国媒体报道,国际发展事务大臣普瑞蒂·帕特尔8日向首相特雷莎·梅提出辞职。一周之内,帕特尔是继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之后,第二个因不当举止辞职的内阁成员。帕特尔日前在以色列休假期间,未向英国外交部和首相府申请,私下与以色列政要举行了12场会见,其中包括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事件曝光后,帕特尔在首次向首相说明情况时,又隐瞒了部分事实。随着调查的深入,特雷莎·梅改变决定,要求正在肯尼亚访问的帕特尔立即返回,8日晚间,刚刚返回英国的帕特尔与首相再次见面后正式提出辞职。帕特尔在辞职信中表示:自己的行为违反了一切公务活动应该公开和透明的原则,违反了内阁大臣应该严格遵守的职业准则。特雷莎·梅在回复她的辞职请求时说:“英国和以色列间的合作应该通过正式和官方的渠道来进行。”
引咎辞职在英国官场是一种常态,在不少别的国家也是一种常态。例如,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2010年5月31日在柏林突然宣布立即辞去总统职务。克勒在总统府眼含热泪说:“我宣布从联邦总统职位上辞职。”克勒表示,他辞职的原因是当时发表的有关驻阿富汗德军的言论遭到批评。克勒当时在短暂访问驻阿富汗德军后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军事部署可能也能服务于德国的经济利益。此言在德国引发不满。克勒随后表示,他的言论被误解了,他的言论并非指德国在阿富汗的驻军。
引咎辞职最典型的国家是韩国。不少引咎辞职的高官,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过错,换到别的一些国家,也许啥事都没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总理的平均任期不足2年,李明博总统任内5年换了3位总理,而金大中和卢武铉在任内也分别更换了3位总理。韩国部长同样“短命”,李明博执政时期,部长的平均任职时间不足1.5年。这些担任总理、部长的高官,许多并非被罢官,而是自己引咎辞职。
李雪琳和麦克·贝茨勋爵
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岁月”号客轮,在韩国全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海域发生意外进水事故并最终沉没,只有174人获救。沉船事故发生后,韩国总理挨骂、被泼水,常驻警察厅,因家属指责而夜不能寐。据《新京报》引述韩国媒体报道,(当年)4月17日,“岁月”号客轮沉没第二天,刚从中国和巴基斯坦访问归来的总理郑烘原连夜赶到海难现场,与遇难者亲属会面。到场后,郑烘原被愤怒的乘客家属围了起来,遭到辱骂,被人泼了一脸水。2014年4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记者会上,韩国总理郑烘原在宣布辞职后鞠躬,向国民表示深深的歉意,说自己作为总理,理应承担全部责任并辞去现有职务。
也许有人会怀疑,迟到一分钟就引咎辞职是不是在作秀。是作秀吗?非也。因为,作秀的成本太大了。如果是作秀,目的无非是沽名钓誉、捞取私利,但作秀的代价是承认有错,并失去权力,作秀所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失去权力所带来的利益的损失,所以贝茨大臣迟到一分钟就引咎辞职的行为不可能是作秀。
笔者多年前担任中国驻津巴布韦特命全权大使,期间,有津巴布韦独立日庆典、津巴布韦执政党代表大会、津巴布韦国际贸易博览会等这样重要的活动,没有一次是按时开始的。每次开会或其他活动,没有不等穆加贝总统的,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一两个小时,以至于后来开会或其他活动,无论事情如何的关紧与重要,因为知道届时一定要等穆加贝总统,所以,大家也就形成习惯,都故意晚去一会。可我自己毕竟是个急性子的人,想到大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既然代表国家,怎么能够迟到呢?每次自己还是按时到场,结果每次都是等,同时与其他已经到了的人一起无可奈何地抱怨、叹息!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政府行使权力的不断规范化与政府责任的不断明确化。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自建立以来,已有不少官员先后引咎辞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学农两度引咎辞职。孟学农是共和国同龄人,2003年1月后,孟学农成为北京市长,并兼任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岂料履新仅93天,他就为非典事件不透明负了责任,当年4月22日,孟学农引咎辞职。
2007年8月,孟学农被任命为山西省委副书记,9月出任代省长。2008年1月22日,孟学农在山西省人代会上当选为山西省省长。不料,这次任职377天,襄汾尾矿溃坝事故再次将他拉下马。2008年9月,孟学农引咎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有时候遇到挫折和阻力,反而会跟水流一样激起美丽的浪花。”孟学农说。这位先后在北京市市长、山西省省长任上两度引咎辞职的高级官员,对待引咎辞职所表现出来的坦荡心怀,赢得了时人的赞许。
其实,问责制、引咎辞职制,既不是西方舶来品,也不是新鲜事物,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周密的制度。例如,在宋代,如果发生大的灾害,如火患、洪涝、干旱等等,朝廷事后通常都要对政府的责任人进行处分。试举一例: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六月,汴京皇城内的昭应宫受雷击着火,烧毁宫殿“三千六百一十楹”,只余“一二小殿”幸免于难。刘太后闻讯大哭:“先帝力成此宫,一夕延燔殆尽。”不久,担任昭应宫判官的翰林学士宋绶被免职;负责昭应宫日常管理的内侍被停职或降级,并处罚金;昭应宫的道士“杖脊者四人,决杖者五人”;昭应宫主管李知损的处罚更重,“编管陈州”,即押送陈州看管。因为有御史检举:昭应宫起火之前,李知损“与其徒茹荤聚饮宫中”,轻漫神明,违反清规,可能因此触犯天怒,引来雷火。又有人要问:如果是单纯的天灾呢?是不是也要问责?没错。在古人的观念中,是不存在纯粹之天灾的,古人相信天灾乃是人事的感应,是上天给予人间执政者的警告与惩罚。因此,当天灾降临时,政府首先要惕厉自省。如果灾害长久不得缓解,或者灾害太严重时,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往往就要引咎辞职。如天圣七年的那次昭应宫火灾发生后,宰相王曾即上表待罪,后罢相出守青州。
引咎辞职从本质上来讲是官员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出于道德义务加上应对社会舆论压力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制度安排。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引咎辞职,这说明了贝茨本人的道德操守令人尊敬,更说明了国外引咎辞职是建立在明确的权力划分与权力监督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公众参与的基础之上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权力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官员权责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并且缺乏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公民参与,因此有必要将我国的引咎辞职工作进一步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这无疑有利于破除传统“官本位”的思想,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切实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对民负责;有利于提升我国政府形象;有利于推进我国责任政府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从而实现“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最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