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
摘要:习总书记曾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關键在人。当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主要对如何培育新型农民,如何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
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取决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保障现代农业科学发展。
一、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建设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的熟练劳动者,这是一项耗资多、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地、县、乡、村和企业层层办学的原则。二是建立农科教三结合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新体制,即“农村――农村科研――农村教育”三位一体,生产为科研和教育提出要求,科研根据生产要求安排研究和科普课题,并通过教育来转化生产力,可采取“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主管、社会参与”的办法来进行,把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村职业教育范畴,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工作。
2、大力发展社会化教育基地
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支持补助标准。一方面,要降低门槛,鼓励民间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另一方面,要放宽政策,支持现有的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兴办夜校、周末班、专题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等,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电化教育。对此,政府应按照它们培训的课程内容、授课时间、合格人数等,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同时,要鼓励农民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和培训。对于通过业余学习,取得有效毕业证书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1、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重实践、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农技推广队伍。一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推广队伍。积极支持发展民办科技协会和各种农业专业协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待遇。二是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抓好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让他们有机会参加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更新应用技术。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技推广基金,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真正地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
2、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基础是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更新观念,首先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活动,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突出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求做到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专业品牌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3、提高农民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
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发放一些农业科普知识书籍,让农民意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提高农民掌握农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业,逐渐形成农业产业的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投入科技化。开展科技知识运用讲座和农业知识培训班,特别是积极调动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对农民亲自指导,提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使新型的农业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提高。
三、培育新型农民必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1、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便捷、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的文化设施。一是改造和利用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戏台、堂屋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学校布局调整中,腾出闲置的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舍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2、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室。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继续开展“三下乡”活动
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迹。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各级政府要将“三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金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
四、培育新型农村普法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普法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必须结合“三五”普法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小品、书报刊、图片、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向农民灌输法律知识促使广大农民树立依法治村的观念,营造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普法教育应讲求实效,如针对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赌博风、封建迷信风、人情风、宗族势力沉渣泛起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通过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制定并实行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易懂、易记、易做到的乡规民约、村民守则等,把广大农民的思想引导到我们所提倡的道德风尚、思想观念上来。
参考文献
[1]庄庆涛.茌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2]张月瀛,谈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4(12).
[3]詹景峰.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5(02).
(作者单位:陆川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