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鸿
我校物流服務与管理专业创建于2006年,是校重点建设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与广东唯品会等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近年来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上探索出了“课程内容——共建、师资队伍——共享、校企文化——共融、人才质量——共评”的“四共”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了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专业技能类、实训类等课程相比,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少,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模拟实训为辅,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难度,对模拟实训的体验不是很深,由知识转变成能力的程度不高。而通过学徒制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引入企业管理规程和绩效指标,模拟企业物流现场实际作业,能在很大程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但这一方式对执教师资提出很高的要求,执教师资必须具有一定的企业现场管理经验,才能开发出适合中职学生(作业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变革、改进和完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物流管理类课程由知识转变成能力模式图如图1所示。
传统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1)简单地把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培养目标等同于工具使用加知识的结合体,强调工具熟练运用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作业现场环境判断的“动脑能力”,学生深入到企业工作环境中,往往无所适从,认为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具实用价值。所以,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要克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的矛盾:理论教学高大上,实践教学简单化。譬如,过去过分强调工具的熟练程度,实训培养目标单一化,以叉车教学为例,把叉车的熟练运用简单等同于比速度,导致学生在实训中玩起“漂移”,企业专家看了认为这种操作偏离企业要求,既不规范又不科学。
(2)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脱胎于高校物流专业。由于我国中职物流专业开设相对较短,物流专业建设相对不是很成熟,所以借鉴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物流业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中职物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如果借鉴本科大专或者简化,往往达不到中职物流专业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3)中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不够精准,往往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对学生就业起不到帮扶作用,课程内容超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到达的水平,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获得感。譬如,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而在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过多加入涉外国际物流的内容或课程,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而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向感不强,对有涉及英语的内容存在学习困难,学习上的获得感比较低。
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目标准确定位,整合校企两种资源,提高教师的执业水平,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在中职学校的“2+1”模式下,考虑到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两种出路,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来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中职物流专业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刚刚过18岁,掌握一定的技能,初步胜任一些操作型的岗位,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的体验;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第一份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体验,增加了对物流产业的认知和认同,为下一步高职、本科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科学设置培养目标,才能让学生有愿景,有脚踏实地做中学、学中做的动力。
(2)理论教学内容要精简,实训教学内容要实战,考核标准要贴近企业管理实际。企业需要优质的员工,学生需要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教师需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身份,不能仅仅停留在物流技术理论传播者层面,要深入企业实践,形成现场管理经验与知识,才能指导学生实践,师徒制教学才能推进。
(3)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目前适合中职物流专业的专业教材比较少,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中职阶段兼具通俗、科学、实用的教材刻不容缓。传统的中职物流专业教材脱胎于本科教材,理论性太强;而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多数在物流作业一线,传统的中职物流专业教材中涉及现场作业管理的内容又往往不多,开发合适的教材成为了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以师徒制为核心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本专业开办以来,通过与相关行业协会、物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订单班”“2+1”等形式,将课堂搬到企业仓库、物流配送中心等,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校企交替”,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教研组提出了以师徒制为核心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
1.发展校企两种师徒制师资
企业专家因为来自不同的管理级别,其具有的资历不一样。一线的主管在物流现场管理经验方面和操作方面比较有优势,中级主管则在物流运营方面有优势,企业的高级主管往往在一些前瞻性的、宏观管理方面有优势。所以,教研组根据企业专家的资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发适合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内容,培养校外师资。学徒制模式下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下,校企合作,师资互惠,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课程要求,选择不同的企业专家,效果和作用也不同。企业专家是外援,校本师资是主力。物流专业通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企业实践丰富的师资。校内师资的发展,是专业开展学徒制课程实验的保障。学徒制校本师资发展模式见图3,学徒制课程推进模式见图4。
2.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经过校企试用检验后,形成定制化教材和教学素材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涉及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的学习,每个环节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必须经过紧密联系与实践,才能牢固掌握操作技能。而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只能给学生传授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由于时间仓促,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进行的认知实习,也只局限于负责人对企业规章制度、业务范围的介绍和对相关操作流程的演示,并无经验传授。现代学徒制是融理论、实践、经验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徒制的发展,必须开发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当地企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教材和教学素材。校企双方师资共同开发适合企业员工培训,同时又适合学校专业教学的学徒制教材、教学素材。学徒制教材和教学素材开发见图5。
目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工学一体教学,最大的困难是实训环境和教材、教学素材的匹配,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实训车间的准备情况,开发教学素材、工单,解决理论和实践脱离问题。
3.建立校企专家评价队伍,对学生的能力、职业素养评估
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建立校企专家评估队伍,对学生的能力、职业素养评估。传统的考试,对中职学生的能力既不能科学评价,又没办法促成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研组借助企业经验改变考核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实务能力的形成。学徒制课程下的考核模式见图6。
三、中职物流专业学徒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开展了以学徒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以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为例,该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整合现有的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有限的教育资源,以英国学徒制体系为蓝本,学习英国学徒制的运行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中等职业教育真正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捆绑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物流专业建设水平不一样,在推动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师资是核心
虽然企业专家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是直接运用到校内物流专业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企业专家欠缺中职执教经验,不了解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推动学徒制的重担还是要落在校内师资上。目前,中职物流专业师资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学徒制教学需求。中职物流教师一部分来自高校物流专业,而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跟中职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完全不同,加上没有工业工程经验和现场管理经验,实务的教学有一定难度;另一部分老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物流的基础理论也不扎实。所以,提升中职物流师资的综合能力才是推动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改革核心。
2.因地制宜,结合实训车间现有装备技术水平,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徒制本质还是以学生为核心,教研组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和素材,利用实训车间、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设备操作、现场管理规则执行相结合的能力。
3.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也是学习的一種形式,通过科学的现场实务操作考核,促进学生实务的掌握能力;通过口试、PPT演示等方式考核提升学生的自信、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
四、总结
通过与广东物流行业协会、广东唯品会、京东等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以“课程内容一共建、师资队伍一共享、校企文化一共融、人才质量一共评”的“四共”为基础,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的学徒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方、企方、学生方实现三赢。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