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贺涛 郑秋枫
医共体是医联体四种组织模式之一,是构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提出,到 2020年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共体,开展医共体建设,是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有效手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的突破口,对于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概况
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是指在县域内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医疗卫生服务接收方、医疗卫生支付方、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方以及医疗卫生产品供应商,提供卫生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表达,以支持县域卫生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佳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的一体化。
当前县域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三大主体构建两项业务的信息系统支撑。三大主体分别为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两项业务是指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业务。医疗业务信息化主要支撑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技业务、运营管理和综合管理,建设和使用主体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业务信息化主要支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保健、卫生监督、120 急救和血液管理,建设和使用主体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医共体建设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医共体建设在我国医改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创建模式。
目前被国家及其相关部门认可的医共体先进典型是安徽天长县、阜南县和福建尤溪县等;从典型地区建设经验和各地推进医共体创建要求看,其对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主体更为集中。医共体将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组建成为紧密型医共体,医共体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不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县级医院与众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将集中成为一个主体,今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将围绕少数医共体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集中进行。
管理机制更加统一。医共体具备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的“四位一体”功能,医共体内部需形成统一医疗卫生资源调配、统一核算医疗服务成本、统一成员单位绩效考核、统一医保支付和薪酬分配等管理机制,今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除在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进行支撑外,还需要强化绩效考核、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数据和应用支撑。
医保支付方式转变。医共体创建后,医保支付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医保基金管理部门与医共体实行门诊、住院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打包按人头付费;二是医共体与患者实行住院按病种结算费用,门诊按其它医保支付方式结算费用。今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在家庭签约、补偿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和按病种付费等方面的支撑。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医共体内将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县乡村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县乡村三级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县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使广大基层群众就近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团队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今后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的支撑。
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从近些年我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发展来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已取得一些成效。随着医共体的快速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还需要加强针对医共体的绩效考核、全科签约、分级诊疗和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支撑。
首先,加强医共体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支撑医共体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个体两级绩效考核,为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医共体补偿新机制服务。通过信息系統实现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满意度等多维度考核指标的可配置化,以及各类权重、考核周期的自主设置,并实现考核指标数据的查询、对账、填报、确认、审核、评定、拨付、核算分配等流程的电子化管理。
其次,推进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信息化建设,支撑医共体医疗监管和付费方式改革。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不同的诊断相关组,建立基于 DRGs 的结算模式。从 DRGs在医疗质量评价、病案首页填报、医院绩效评价、医保付费改革和信息系统支持等方面,由前端到后端地进行多部门协同,将医共体各个管理部门凝聚在一起,共同提升医共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三,统一医共体信息系统,提升医共体一体化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对医共体内县级医院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系统(主要为 HIS 系统)进行替换、融合,促进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连续记录,实现县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间转诊、院后康复的全程连续闭环的医疗健康服务;推进医疗服务、医保、药品采购、医疗价格等信息的整合利用,强化医疗行为动态监管。
第四,强化全科签约和分级诊疗信息化支撑,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和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的管理机制。全科签约和分级诊疗的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模式的信息系统支持,应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公众互动平台、综合管理应用等六个部分进行建设,对提高医共体内全科医生工作效率、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医共体改革“还只是在路上,并不是终点”,以医共体为抓手进行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医改的顺利推动、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高博技术与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