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圃”护良材:百年文脉的传承与超越①

2018-05-16 17:10朱丽顾颖润
中小学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苗圃童心课程

朱丽 顾颖润

小学教育作为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教育,它应该遵循怎样的教育规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品格素养,应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这是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的第一所小学,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附小”)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曾培养出数学家杨乐、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等各领域翘楚,世界体育冠军李菊、陈玘等高精尖人才,以及无数务实进取的人民公仆、勤恳奉献的劳动者,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小学教育的独特思考。

一、传承百年文脉,力行“苗圃”计划

关于小学教育,张謇先生在我校演讲时曾有一番精辟的比喻:“小学生犹苗蘖也,小学校犹苗圃也。培护径寸之茎,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材,苗圃之事也。小学亦类似。”在张謇看来,小学生如同初生的小苗,带着一切“生长”的可能;教师是依据儿童的精神本性培育幼苗的“园丁”;而学校理应成为“培护”儿童“成有用之材”的苗圃。

苗各有类属,人各有禀赋,教育的目的不是强求统一,让所有“苗蘖”都成为“参天大树”,而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并愿意为之付出积极的努力。“成有用之材”,不是要将所有学生培养成通常意义上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拥有健康体魄、阳光心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产生自我意识、发现自我价值、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尊重儿童需求,尊重个性差异,尊重教育规律,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也是张謇先生“苗圃论”思想之于小学教育的当代价值体现。我校牢牢把握这条最重要的文化根系,在“和爱文化”的引领下,大力推行“苗圃计划”,并以文化营造、课堂建设、课程设计三大主阵地为抓手,将“苗圃计划”落实、落细、落小,力争让学校真正变为“成有用之材”的苗圃。

二、营造呵护“童心”的文化氛围

杜威说:“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这也是“苗圃论”的核心内涵。基于此,以儿童的本心—“童心”为原点,开展一系列呵护“童心”的行动,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1. 打造童趣盎然的校园环境

“童心”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等特点,是能够与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本真状态,蕴含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为了营造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校园环境,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例如:学校大门口矗立着由56个小人手拉手组成的“和爱球”,彰显“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理念。再如:沿着“和爱大道”的东侧行走,“五园”依次排列—“礼园”中张謇先生所写的《池中金鱼》,伴着莲池中的阵阵涟漪告诉孩子要文明谦让;“智园”里形状各异的苹果雕塑,是牛顿给孩子送去的智慧启迪;“趣园”中童趣十足的设施,是学生下课最爱的玩伴……又如:校园的角落里,“呵护童心”的匠心也处处可见—楼梯口有可供学生课间休憩的漂流书屋;草坪上,卡通造型的雕塑对着来往的行人微笑;树上,学生手工彩绘的鸟巢欢迎每一个“空中的精灵”。在充满童趣的校园环境中,孩子们不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建设“和而不同”的班级文化

“苗圃”的价值在于为“苗蘖”提供适宜的土壤,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与差异。每个班级都是“苗蘖”生长的最小“苗圃”,与“苗圃计划”息息相关。基于此,我校倡导用“和而不同”的理念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如引领班主任打破原先的中队干部任命机制,增设诸如“安全小卫士”“节约小能手”等岗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引导更新评价体系,在原有“三好生”的基础上,增加“勤学小标兵”“文明小标兵”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校还鼓励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从班集体的命名仪式,到班级格言的征集、教室的环境布置,班班不同,班班有特色。其中既有以绿树为象征物的“绿树中队”,师生互称彼此为“小树”和“大树”;也有以微信为班级文化载体的“七色花”中队,以班报为班级文化载体的“快乐”中队……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生态。

3. 培育充满“童心”的教师团队

对“童心”最好的呵护就是让教育者本身也拥有一颗“童心”,成为长大的“儿童”,这样他们才能站在儿童立场上呵护“童心”。为此,学校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染,让全校教师都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模式化的“未来的成人”,而是创造充满无限可能的“成人的未来”,呵护“童心”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我校每年的“和爱教工”评选就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导向。学校规定,获评“和爱教工”的教师必须在“爱生”“爱思”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尤其要具有创新思维,能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三、打造“协同共进”的“和润”课堂

如果说学校是苗圃,那么课堂教学就是一次次“培护”幼苗的过程,以阳光照耀,以雨露滋润,以耐心照拂,这样“苗蘖”才能够“盈尺及丈”。在实践中,我校将“苗圃论”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打造师生、生生“协同共进”的“和润”课堂,来培育学生的多方面素养。

1. 以“和润”课堂礼仪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在“和润”课堂中,我们首先规范了课堂礼仪,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将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之中。如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除了要问候“老师您好”,还要問候“同学你好”,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中除了老师,伙伴们也极为重要。同样,当一节课结束后,教师也会以“下课,感谢大家在这堂课上的分享”作为结束语,从而让平等意识渗透在师生的头脑中。

此外,我校还创造性地开发了一系列“和爱课堂用语”。既有重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用语,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能读(解答、说、唱、跳、演)得更好,请给我一次机会”等;又有重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用语,如“经过讨论,我们小组认为……”“我欣赏……我建议……”等;还有规范教师教学的用语,如“谁愿意将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你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真了不起!”……学校试图通过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掌握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过程,也是学生素养不断提升,尊重和倾听习惯不断形成的过程。

2. 以“四个驱动”策略激发学生“自我生长”

有人把师生关系比作玩跷跷板的双方,教师落下去,学生才能起得来。在“和润”课堂中,教师只有“智慧地退让”,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生长”的内驱力,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关系和畅惠达、生生关系和济愉悦、师生与文本和谐生成的“苗圃”。

在我校的“和润”课堂上,教师就充分利用四个“驱动”,使课堂互动变得“和润”起来。一是问题驱动。如我校通过微课先行让课堂“适度翻转”,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则留给学生相互答疑解惑,针对有思考价值的“主问题”集中讨论。二是任务驱动。好的课堂必须打破教师“碎碎念”的桎梏,用任务引领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了共同的任务,就有了共同的目标,也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三是“互惠”驱动。它要求每个人都有理解和尊重他人异质思想的包容之心,都有为他人着想,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实践之行。四是活动驱动。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好动、乐群等天性,通过创设适切的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以“和润”课堂评价激励学生“心有所向”

在护理苗圃的过程中,园丁需要不断反思、调整“培护”的方式,以更利于“苗蘗”的成长。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借助科学的评价手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向,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以我校的“和润”课堂教学评价为例,它具有框架式、要点式、方向性、达成性四大特点,可以有效引导师生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努力。如在“和爱苗苗学生课堂礼仪评价表”中,我们就通过设置“问好、听、说、写、合作学习”五个维度及相关评价要点,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让评价变得直观、简单而易行(见表1)。

四、创设充满能量的“和爱”课程

张謇先生所强调的“有用之材”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知识分子,而应当是“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的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必须要有统领全局的课程观,要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积蓄走向未来生活的能量,使他们真正实现“学在今天,成在未来”。

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和爱”课程体系

我校在张謇先生题写的“四爱”校训(爱日、爱群、爱亲、爱己)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新的解读:“爱日”即“爱时间、爱自然、爱生活”,“爱群”即“爱伙伴、爱集体、爱社会”,“爱亲”即“爱家人、爱亲邻、爱师长”,“爱己”即“爱身体、爱生命、爱名誉”。

学校又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初步确定了“一附小公民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乐学善思、博识雅趣、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和爱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以及“生命与健康”“语言与阅读”“艺术与审美”“科学与创新”“礼仪与修身”五个模块,既直指对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回应了时代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推进课程整合创生

学校的课程建构不仅仅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藩篱,以系统思维进行整体建构,并体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1)“长短课”并行,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为了让课程设置更符合教育规律,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我校采取“长短课并行”策略,调整出10分钟的微型课以及35分钟、60分钟甚至90分钟的不同课型。

10分钟的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具有时间短、形式多样的特点。我校的微型课主要有“朝仪”、晨诵、午读、暮省等形式。微型课所花时间不多,但胜在持之以恒的濡染。35分钟的课时主要用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变传统的学生统一做广播操为开展充满趣味的体育游戏,包括用脚玩“石头剪子布”、侧身传球、单脚“跳房子”等。60分钟的大课时主要用于开展“和爱社团”“家长志愿课堂”等综合性选修课程。90分钟的课时常提供给中、高年级开展研究型课程,学期初制定专题计划,一月一次,一般集中在中旬进行。

(2)继承中创新,丰富课程时代内涵

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例如:我们针对传统的数学学科开设“智慧数学”课,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童话”,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又如:“朝仪”在我校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是晨会的一种形式。自2011年起,我校恢复了这一传统课程,将“公民意识”培养融入其中,还专门创编了具有一附小特色的《朝仪歌》。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张謇教育思想的‘和爱学校文化创新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a/2013/02/0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苗圃童心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林业苗圃设计与苗圃管理分析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苗圃的司机老爸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车顶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