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实践探析

2018-05-15 10:03黄蕴琪叶晓君周丹藜李超如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意义

黄蕴琪 叶晓君 周丹藜 李超如

摘 要:中华文化,又称为华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当今青少年,以大学生为代表,对礼文化认识不足,甚至不了解中华传统礼文化。在认识到中华礼文化在当今时代发展力不足的情况下,本文从中华礼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对礼文化的态度,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在教学层面以及校企层面,探析以中华礼文化植入思政课、中式成人礼暨入学礼、中式毕业礼等实践为代表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礼文化 大学实践 意义

一、中华礼文化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礼文化的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

人类社会中,文明、秩序、道德等都处处体现着礼的作用。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风俗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中华民族对“礼”的认同是一致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武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礼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但以“尊重”为本质内涵的礼文化逐渐融合到人民的血肉之中,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礼”一直被视为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加强对大学生中华礼文化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修养,促进人格完善。

礼本身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人民在社会活动中践行礼的规范,就将礼外化成了一种行为准则。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类社会存在以来,“礼”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评判标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统一的行为取向。礼也是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在当代,礼文化教育成为加强人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只有当礼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时,我们的社会才在进步。

(二)社会建设需要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精神文明作支撑是很危险的。今天的发展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自信不是恫疑虚喝,而是从内心接受、認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加强礼文化教育。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一不可,践行、发展、传播中华礼文化更是义不容辞。

二、中华礼文化缺失的表现

(一)对礼文化的认识不足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餐桌礼仪、会议礼仪之类的基本礼仪知识不甚了解的现象。进入大学校园后,有些学生在需求的带动下会临时接受一些礼仪知识的培训,但对礼的学习仍然只停留在具体一方面的行为,而缺乏对礼背后折射出的伦理道德意识的感知。还有些学生对礼文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片面认为礼是封建糟粕,而埋没了其内里的精神实质。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薄

对礼文化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大学生礼仪文明意识淡薄。在课堂上,对待老师缺乏尊敬意识,上课时吃东西,玩手机等行为屡见不鲜。在宿舍里太过自我,不在乎他人感受,在别人休息时发出大声响,不参与宿舍清洁工作等,舍友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闹矛盾,甚至需要辅导员出面调停。缺乏公德意识,在公车上对老人、孕妇视为不见,冷漠自私。

(三)仪容仪表有失文雅

大学生作为接受着最先进文化的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却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对形象美错误追求,穿着奇装异服行走在校园里,话语不文雅。在公共场所不顾及他人感受,情侣之间举止过度亲密。忽视规则,没有重视礼仪,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张扬个性,提倡自由成为大学生“不守礼”的挡箭牌。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物质文明和科学知识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文明的短板到底因何形成?

三、中华礼文化在大学校园缺失的原因

(一)对中华礼文化的认识出现偏差

自周公创礼制以来,礼文化一直处于被妖魔化、边缘化的位置。汉朝以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曲解礼的本义及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单纯将礼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五四之后,爱国人士为了破除人民心中封建枷锁,又将传统礼制不论好坏全部打成“吃人的礼教”。此后,一系列文化运动也都不分良莠地打压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是,传统礼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现在一些大学生心里仍然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华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从内心排斥传统文化。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场所,是很多种文化的汇合地。追求自由、开放的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成熟,价值观不明确,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干扰。他们开始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过洋节成为一种流行,每到圣诞节,就能看到大群大群的学生在校园里庆祝。相反,中国传统节目却遭到忽视,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节日气氛不再浓厚。大学生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甚至鄙视传统文化,认为传统就是封建,是故步自封。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没能扎根在大学生心里,任何外来文化都可能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这从长远来看,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三)礼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阶段,学校教育主要是一种应试教育,学习成绩成为评判一个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学校争分夺秒地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更遑论礼仪教育。这也跟改革开放以来,过度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文明需求的社会背景相关联。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稍微涉及礼文化,但课程时间少,内容方面仅仅在停留在书本理论方面,沦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无法内化成学生的道德修养。

1979年来,独生子女政策使中国家庭孩子数量剧减,大多数家庭都只抚育一个小孩,“421”人口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甚至是溺爱,使得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独立性差的性格,无法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围着孩子转,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家庭礼仪的缺失导致孩子都缺少礼貌意识。加上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人格培养,礼仪教育一直缺席家庭教育。

四、中华礼文化在大学课程中的实践

(一)在大学课堂中开设礼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当前,不少高校也有设置关于礼仪文化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这些课程中涉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却少有提及。中华礼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如今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大学校园中,把中华传统礼文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和社交能力。

(二)传统礼文化落实到实践中

其一、让中华礼仪文化从传统形式中解放出来,在现代空间中寻求新的存在形式。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与中信集团进行合作互赢,以亲子教育为依托,借助大学校园的地域平台,承办各种典礼,诸如“开笔礼”,国画培训,农场体验等等。在传承中华礼仪文化的同时,广泛招纳优秀大学生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文化。纯粹的礼文化教育束缚中华礼文化发展空间,而且也不利于中华礼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因此,中信集团在保留原有习俗的前提下,转变模式,转而寻求在现代生活中生存的可能性。根据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在保留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本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包括服装打扮的便利度提高,还有增加游戏环节等等。以亲子教育为依托,联系了两代人,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其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这便给我们传播中华礼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如今网络宣传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发送推送,把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感的点点滴滴撰写出来达到推广中华礼文化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将中华礼文化落实到现实生活实践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华礼文化的魅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走进生活中的中华礼文化。再多的理论也比不上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独立或成立小组完成与中华礼文化相关的实地调研作业。学生以不同的研究目标组成几个调研小分队,深入到各个地方进行中华礼文化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如考察不同地方的婚礼、葬礼、小孩子满月酒、“出花园”等。在实践的过程中,考验到了学生在与不同类型的人群交往时,如何运用礼仪规范与人相处和交谈,如何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是对学生践行中华礼文化一个方面的考核。另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整理成书面报告,使其对自己所调查的中华礼文化有个系统地认识。

五、利用重大典礼来深化礼文化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仪式,庆祝重大的节日,会有庄重的仪式;迎接重要的时刻,会有特定的礼仪。重大典礼,达到了典礼本身的目的,也给人带来仪式感,隐形地深化了人们的礼仪教育。针对中国礼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实践,学校层面可以通过重大场合的仪式化,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下面将围绕开学典礼进行论述。

开学典礼,是学校在特定的时间带着一定的目标而举行的仪式性活动,显然已经常态化。通过普遍的调查,可以得出学校的开学典礼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升国旗——宣誓——校长、老师代表、学生代表讲话,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而因流程与仪式的大体一致,全程以发言为主,学生本身没有代入感,开学典禮渐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应当汲取中国的优秀礼文化,丰富开学典礼的内容,实现典礼本身的功能性。

在中国的礼文化中,“敬”是首要。《礼记》开卷有云,“毋不敬”。敬即尊敬、敬重。如何将敬的文化融入到开学的仪式中,古人在给新入学的学童举办开笔礼时,必定有瞻仰孔子的环节,而现代的开学典礼可借鉴此环节,将之作为仪式之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颇大。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实践。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伟大事迹,培养出对于古人的优秀理念、对于读书、对于老师的敬意。

“击鼓明志”,是开笔礼的仪式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志向,并击鼓壮士气,集斗志。无数的高考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来到另一个梦想起航的地方——大学。开学典礼,应以“明志”作为目标之一,去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应当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并激励其前进。借鉴开笔礼的仪式,开学典礼可通过集体宣誓,并派代表击鼓的形式,深化典礼的仪式感。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形成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颇多优秀的经典、诗文、故事、音乐,都包涵了礼的内容。这些文化资源,都应成为挖掘的对象。对于开学典礼,应向学生传递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让他们在开学第一课就意识到,自身属于伟大的民族,本能有责任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礼仪。利用重大典礼来深化礼仪教育,通过礼仪的创新化,让学生具有充足的代入感,从而深化仪式感,让典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礼仪。

六、我国中式毕业典礼发展模式探析

(一)西式毕业典礼和中式毕业典礼的对比

我国现在的大学校园毕业礼,大部分的形式是邀请学生、家长、校领导参加毕业典礼,拍毕业照、颁发证书、校领导讲话,优秀毕业生讲话等等,形式为西式的毕业典礼。所穿着的服饰,多为黑色的学士服和黑色学士帽,不同学科的学士服上的饰边颜色是不同的。举办场地多为室内多功能厅。这种西式的毕业典礼模式,与我国的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相差甚远。在我国的毕业典礼中,甚少看到有关于传统礼文化的身影。

(二)中式毕业典礼发展模式探析

首先,可以从服饰开始改变,在毕业典礼中,身着汉服或者五四青年装,央视曾经倡议,五四青年装作中国青年正式礼仪服装。一改传统西式毕业典礼的方式,服饰可选择性变多,其次,无论是五四青年装还是汉服或者其他中式服装,不同于西式学士服的松垮,中式服装更加能彰显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活力形象,服饰线条裁剪等都更加合理。许多人多年后重回校园,选择穿着的都不是学士服,而是五四青年装或者中山装来拍照,也许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说,这类服装的归属感更加强一点。如同西式婚礼有婚纱和西装,中式婚礼的着装为,女身穿旗袍,男身穿中山装。我国毕业典礼,同样可以实行两样齐全,有西式的毕业典礼,也有中式的毕业典礼。

其次,毕业典礼形式可以改变。传统毕业典礼仪式,最重要的莫过于简单的校领导颁发毕业证书。仪式其实也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难怪民间很多人说读书就是为一纸文凭,十年寒窗苦读,当中承载了许多不一样的情感,比如师生情、友情、亲情等等,为的可不只是一纸文凭。中式的毕业典礼,可以增加对恩师“敬茶”等环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传统礼节。比如拜师时候,入门弟子需要备好肉干,红枣,桂圆,红豆等等的东西。这是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这六份礼物各自有着不同含义,送完拜师礼后递上拜师贴,拜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拜圣人孔子,向师傅前辈奉呈礼金红包;同样,在徒弟出师后,需要喝一杯“出师酒”,再封一个红包等等。

我国的毕业典礼,可以在中国传统礼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形式可以如下:第一,拜孔子,据调查,我国不少校园内设有孔子像,在校内组织应届生向孔子像三鞠躬。第二,向父母、恩师、同窗校友敬茶,以表感谢多年的情感。第三,拜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提醒自己离开校园之后不忘学习,在提笔忘字的年代仍然不忘初心,继续学习,尊重学术。第四,亲人可以不像西式毕业典礼那样备鲜花,取而代之,是六礼,或者是在我国充满寓意的东西,比如“花生”意思是生生猛猛、“红枣”早日功成名就、“生菜”意思为生财,笔墨纸砚等东西,环保又具有实用性。用小果篮装着,毕业生盘满钵满地离开校园,所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一份留恋、寄托、期望。

最后,毕业证书制造材料外观,不一定是版面的纸质毕业证书,和西式几乎无差异。可以采用传统中式的竹书等形式;同时,毕业生可以书写一封家书。

毕业典礼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仪式,我国礼文化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需要重新考虑毕业典礼的形式,定位以及发展道路,中华传统礼文化和毕业典礼结合的中式毕业典礼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杨英杰.关于礼仪起源与再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院,2000(6).

[3] 邹昌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4] 彭林.中国古代文明禮仪[M]中华书局,2006.

[5] 班忠玉.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6] 赵昆.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有意义的一天
意义的猎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0的苦恼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Confucius:Life with Many Meanings
HOW TO SPEND SUMMER VACATION 如何欢度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