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父亲”义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

2018-05-15 10:03谢可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时期汉语

谢可欣

摘 要: 常用词是一种语言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义常用词交替演变的研究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作为近亲亲属称谓,是人类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词之一,有较大的研究意义,而目前学界对“父亲”义词在汉语中历时演变的研究较少,对此展开研究,有利于我们初步把握该个案,为更深入地探究提供条件。在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用以表“父亲”义的单音节词主要有“父”、“爷”、“爸”和“爹”。本文从四词的词义出发,探究它们在表“父亲”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历时演变。

关键词:汉语 常用词 父 爷 爸 爹 关系 演变

一、“父”的绝对主导

“父”甲骨文作“”,象形兼指事字,象持原始石斧形,表石斧义。《说文·又部》:“父,矩也。家长率教者。”由此可见,“父”字本义是“石斧”,石斧是上古时期劳动生产的重要工具,是权力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家族中有地位的长者之义。《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诸父。”则说明“父”可作父辈的通称。《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见西周时期已有“父”作 “父亲”义的用例,形成“父”字的基本义。

“父”字常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本文选取《毛诗·小雅》《论语》《孟子》《战国策·卷三十三》《楚辞》《韩非子·五蠹》《汉书·项籍传》《淮南子》《说苑·贵德》等专著或篇目,摘录其中“父”表父亲义的出现次数、其他词(考、翁等)表父亲义出现的次数,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由于《孟子》一例“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楚辞四例“朕皇考曰伯庸。”、“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承皇考之妙仪。”、“昔皇考之嘉志兮。”中的“考”是表“死去的父亲”,意义较“父亲”范围缩小了,不能等同于“父亲”;而《项籍传》“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中的“翁”只在一处使用,虽可说明在汉代出现表父亲义的其他词汇,然由表可见,先秦两汉时期,“父”在表示“父亲”义中犹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

“父”作为“父亲”义在此时期主要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出现,如:

(1)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小雅·四牡》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第一》

(3)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4)是故上視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淮南子·兵略训》

二、“爸”的出现及与“父”的渊源

“爸”字的考释最早也可追溯到《广雅·释亲》:“爸,父也。”,从出现就承载“父亲”义的“爸”字词义较“父”字更少,除了表达“父亲”的意思之外,只有以下两种含义:

(1)老者的尊称:“爸,夷语称老者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正字通》

(2)叔父:现在蜀地一些方言中可见。

关于“爸”的出现,历代有不同的看法。《集韵·禡韵》:“爸,吴人呼父为爸。”《字汇》:“爸,羌人呼父也。”宋代的《集韵》认为“爸”源自吴人对父亲的称呼,而明代的《字汇》则表示“爸”是羌人对父亲的称呼,但两本书对这个字的产生都并没有过多的阐释。《正字通》:“爸,夷语称老者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按照该书的看法,“爸”是一个形声字,是按照夷人对男性长者的称呼音译过来,加上“父”作为形旁表意,但最初并非表“父亲”义,而是表男性长者。

根据王念孙的结论,“爸”很有可能在起源时期与“父”为同字母的字。“父”字早期最主要的语音记录来自《唐韵》:“父,扶雨切。”而《唐韵》中对“守温三十六字母”字母之一的“奉”字的记载是:“奉,扶垄切。”可知在中古时期,“父”字的声母与“奉”相同,是全浊轻唇音。——又根据王力先生“古无轻唇音”的理论,上古时期,“父”字应归入全浊重唇音“并母”中去。又“爸”字最早语音记录来自《玉篇》:“爸,蒲可切。”而《广韵》对“并(并)”字的记录是:“并,蒲迥切。”所以可推断在中古时期 “爸”和 “并”声母应相同,为全浊重唇音,这个声母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没有发生变化,在上古时期也同样是全浊重唇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爸”在起源时期与“父”为同字母的字,“声转”一说可证也。

值得思考的是,虽然从三国时期的《广雅》开始,许多字表、韵书都收录了“爸”字,但我们很难在具体的应用和正式的场合中见到这个称谓。“爸爸”作为父亲的称呼被广泛运用以及替代 “父”和 “爹”,已经是清代末年之后了,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有“爸爸穿了妈的裤子出来,妈在那里急着没有裤子穿呢。”——这时作为“父亲”义,“爸”字通常迭成双音节词“爸爸”出现,这应与西洋文化的传入有密切联系,西方许多语言中对父亲的称呼都是“papa”,可以说在中文里这是一个音+意译的词,与古汉语中单音节词“爸”字已不尽相同。

三、“爷(邪、耶)”的强势地位

根据陈顺成的意见,“爷”由“耶”加形部演变而来,而“耶”又是“邪”的假借字,用以记录“父亲”一义,“耶”表父亲义最晚不迟于东晋。《玉篇·父部》:“爷,俗为父爷字。”郭熙认为,“爷”字有同音的多种写法,可以猜测它是外语音译词(暂无足够证据)。

“爷”成为“父亲”义的书面高频词,应始于唐代,唐时“爷”字入文人诗已成常态,如元稹的《别毅郎两首》:“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爱惜尔爷唯有我,我今憔悴望何人。”、卢仝《示添丁》:“气力龙钟头欲白,凭仗添丁莫恼爷。”等等。“爷”字能被写入诗,说明它已经被包括文人在内的社会各群体普遍接受。相对地,此时“爸”、“爹”二字几乎从未见在文人诗中任何的记载。“爷”的书面地位虽仍低于“父”字,但远高于“爸”、“爹”等字,可见其强势。

关于“爷”的强势地位,郭熙解释了原因:“(1)原来使用‘爸的人迁移走了,这一移动使另一地方有了‘爸……;(2)‘爷原来的使用者成了新的主人,取得了优越的地位;(3)大唐盛世对语言的使用表达出自己的宽容……语言项目的胜利靠的是自身的力量。”

“爷”的使用到唐末逐步衰落,这伴随着“爹”的兴起。

四、“爹”的产生与使用范围

现存文献资料中,“爸”字的考释最早可追溯到《广雅·释亲》(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爹,父也。”这是一个确切的表“父亲”义的词,一般认为这是方言词——《康熙字典》:“《南史·梁始兴王憺传》:‘诏征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广韵》:‘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南史》和《广韵》对“爹”使用范围的阐释出现了矛盾,目前所见更多学者支持《南史》的说法。如吴曾《能改漫斋录》卷一:“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廿二史考异》钱大昕按:“南史多俗语,如呼父为爹。”在地理范围上,我們可以认为“爹”在湖北等地最先起源,至于《广韵》中出现的矛盾,应该是“爹”作为“父亲”之称谓,后来在各地广泛使用的结果。

关于“爹”的运用,由现存数据可知,“爹”一般用于口语,书面语记载较少。且更多用于女子对父亲的称呼,如韩愈写《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 用的是亡女的口吻。我认为“爹”是近代汉语口语表达“父亲”义最主要的词,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越了“父”在口语表达中的地位,但这时候的“父”字仍是书面语的主导者,二者有不同的分工。我们从一些话本中得到左证,以《清平山堂话本》为例,计算对话中出现的表父亲义“爹”和“父”次数:

《快嘴李翠莲》《戒指儿记》以及《花灯轿莲女成佛记》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她们的对话里对父亲的称呼更多是“爹”、“爹爹”,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合同文字记》使用“爹”表“父亲”义则比例较小。

五、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父” 在先秦两汉时期全方位占据“父亲”义的主导地位;其次,“爸”源于“父”的声转,曾长期作为低频词;“爷”作为“父亲”义在唐朝占据书面语的强势地位,但地位不及“父”字。“爹”源于荆地方言,在唐(中后期)以后成为(女性)“父亲”义主要的口语表达,“父”仍占据书面语的主导地位;最后,清代末年以后直到今天,受西方语言的影响,“爸”成为“父亲”义最主要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出版,2008:96.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58.

[3] 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3:1390.

[4]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5]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6]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0.

[7] 黄志婷.常用词“母”、“娘”、“妈”历时关系研究[J].汉字文化,2013(3):49-56.

[8] 杨世铁.汉语常用词研究说略[J].语言学研究.2010,24(4):128-131.

[9] 陈顺成.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J].古汉语研究,2013(1):33-38.

[10] 郭熙.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J]中国语文,2006(2):166-174.

猜你喜欢
时期汉语
学汉语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战时期哲壕战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