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彩超结合踝肱指数检查检测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研究

2018-05-15 10:46胡毓婷鹿秀霞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21期

胡毓婷 鹿秀霞

[摘要] 目的 探究颈动脉彩超结合踝肱指数检测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该次选取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5年3月—2017年6月,按照踝肱指数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5例(踝肱指数≤9.0)、对照组85例(踝肱指数>0.9);并对120例受检人员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TC、TG、HDL-C、LDL-C及颈动脉彩超结果进行观察且评估。 结果 两组受检人员在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人员在TC、TG、HDL-C、LDL-C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受检人员经颈动脉彩超检测后,其中对照组患者无斑块、且IMT <1.0 mm共80例、百分比66.67%,出现血管病变共5例、百分比4.17%;而观察组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共35例、百分比29.17%,由此说明血管内膜厚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相关联系。结论 颈动脉彩超联合踝肱指数检测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前者可为临床精确的提供下肢动脉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而后者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程度起到准确判断;两者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糖尿病血管病变检出率,并且有利于临床及时实施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颈动脉彩超;踝肱指数;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1(a)-0174-02

糖尿病致残致死主要因素在于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该并发症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因此不易被发现,继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曾有学者研究表明采用颈动脉彩超结合踝肱指数检查,可明确提高检出率,从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1-2];该院为了探究颈动脉彩超结合踝肱指数检查检测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将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选取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踝肱指数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5例(踝肱指数≤9.0)、对照组85例(踝肱指数>0.9);并对120例受检人员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TC、TG、HDL-C、LDL-C及颈动脉彩超结果进行观察且评估。

观察组受检人员的平均年龄值(74.12±0.52)岁,年龄上限值88岁、下限值60岁;平均病程值(6.51±0.52)個月,病程上限值12个月、下限值1个月。

对照组受检人员的平均年龄值(74.16±0.55)岁,年龄上限值88岁、下限值61岁;平均病程值(6.55±0.55)个月,病程上限值12个月、下限值2个月。该研中120例受检人员对比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

1.2 方法

120例受检人员应采用颈动脉彩超及踝肱指数检查,其中踝肱指数≤0.9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指标,而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超声诊断仪扫描,并对其临床体征进行观察及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文中120例受检人员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TC、TG、HDL-C、LDL-C及颈动脉彩超结果。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输入电脑内,且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比

两组受检人员在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餐后2 h血糖(16.25±2.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8.98±1.25)%、尿微量白蛋白(53.21±6.21)mg/L;对照组餐后2 h血糖(12.01±2.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42±1.05)%、尿微量白蛋白(25.36±3.45)mg/L。见表1。

2.2 两组TC、TG、HDL-C、LDL-C对比

两组受检人员在TC、TG、HDL-C、LDL-C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TC(5.65±0.45)mmol/L、TG(2.65±0.25)mmol/L、HDL-C(1.76±0.15)mmol/L、LDL-C(3.65±0.30)mmol/L;对照组--TC(4.12±0.31)mmol/L、TG(1.45±0.12)mmol/L、HDL-C(1.12±0.10)mmol/L、LDL-C(2.32±0.20)mmol/L。见表2。

2.3 颈动脉彩超结果

120例受检人员经颈动脉彩超检测后,其中对照组患者无斑块、且IMT <1.0 mm共80例、百分比66.67%,出现血管病变共5例、百分比4.17%;而观察组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共35例、百分比29.17%,由此说明血管内膜厚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相关联系,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血管类型病变现象,即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加上该类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故此糖尿病患者极其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该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曾有学者研究表明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病程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多数患者均属于10年以上,加上血管病变早期不易发现,可随着病程的延长而越发严重,故此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死亡率。

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在临床上具有起病隐匿等特点,一旦出现较为明显症状,则说明病程进展为晚期,可对临床治疗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为此在临床上给予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不仅可以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并且还能改善预后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4]。

该院为了降低死亡率,提倡早期诊断,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诊断血管病变金标准在于血管造影,该技术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等优势;但是其费用比较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且属于有创技术,可增加并发症几率;故此在临床上得到一定限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而无创检查手段有两种,即颈动脉彩超、踝肱指数;第1种检查方法广受患者青睐,可以精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动脉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而第2种检查方法有利于早期发现下肢动脉病变情况,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创等优势,但是该技术不能进行准确定位,极其容易出现假阴性现象;故此应将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不仅可以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并且还能起到互补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且将其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综上所述,颈动脉彩超联合踝肱指数检测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前者可为临床精确的提供下肢动脉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而后者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程度起到准确判断;两者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糖尿病血管病变检出率,并且有利于临床及时实施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高原,姚婷,周蓉,等.颈动脉彩超及踝肱指数联合检查在检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4,(8):57-58.

[2] 史玉爽,杨媚,肖胜,等.颈动脉彩超联合踝肱指数检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7):118-119.

[3] 任忠法,薛现中,官庆波,等.2型糖尿病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1):1696-1698.

[4] 石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777-1781.

(收稿日期: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