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纳“三要素”分析羊脂球和李香君的形象差异

2018-05-15 10:03许吉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要素

许吉洁

摘 要: 无论中西方,对妓女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一直是个永不衰竭的文学话题。其中法国作家莫泊桑塑造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和中国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塑造的女主人公李香君都是很典型的代表。文章用文艺理论家丹纳提出的影响艺术产生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来尝试分析羊脂球和李香君这两个女性形象,从而说明两者在形象上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丹纳 三要素 羊脂球 李香君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或明或暗都少不了这样一群女子的存在。她们或精通些才艺,或有几分美色,来完成一桩桩皮肉生意的勾当。她们有着被排除在传统伦理道德外的独特文化身份,利于揭露最隐蔽却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因而成为负载作家精神诉求的对象。法国作家莫泊桑和中国戏曲家孔尚任笔下的女主人公羊脂球和李香君都是这样的女性,且都身处异族入侵、国家难保的大环境中。但两部作品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其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想也各有不同。因此两者在思想、性格上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一、种族的差异影响人物性格

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把种族比作花的种子,指出种族是人生来固有的和遗传的先天属性,它是“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式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1] 147,这种属性因民族的不同而各异。因此,生活在不同国家,代表着不同民族的莫泊桑和孔尚任,在精神上难免具有差别。他们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所刻画的人物性格自然有所差异。

法国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精神的现代民族国家,对于大多数法国人来说,法兰西不仅仅是同种语言群体的利益共同体,也是他们共同组建并守护的家园。这种铭刻在他们心中的对祖国热烈的信仰、崇拜和爱戴,让我们不难理解羊脂球会在普鲁士兵理所当然强占民房时,控制不住愤怒扑上去掐为首士兵的脖子;会在出逃途中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拦下时,神情庄重、昂首挺胸地最后一个下车;会在普鲁士军官提出要她陪睡的无理要求,她断然拒绝并加以痛骂。

中国是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如家、国荣我荣、国辱我辱的意识早已渗透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的骨髓。无论是李香君知道妆奁是阮大铖资助时,毅然拔簪脱衣,坚决退奁;还是阮大铖出谋逼她改嫁田仰时,她立志守节、倒地撞头、血喷满地。都表明她鲜明的政治态度,坚决不向民族败类做丝毫的妥协。

可以看出,羊脂球和李香君同为爱国女妓的代表,在面对国家面临覆灭的危险时,都与各自的敌对势力做了各种顽强的斗争,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李香君比羊脂球反抗的更激烈更彻底。法国人天性浪漫,爱好自由,所以羊脂球比较单纯、善良和懦弱,没有中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因而她容易受人挑撥,在受外部影响的时候容易屈服。李香君则不同,中国历史上封建剥削长期存在,使她的政治思想更坚定,头脑也更加清醒,反抗也更勇敢。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法国是长期演变的产物,不同于中国是先天形成的国家。“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痕迹越深刻”[1] 243。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且恒久稳定,热爱祖国的民族性自然比法国更加浓厚、深沉。

二、环境的不同影响人物形象

丹纳在他的著作《艺术哲学》中谈到环境,依旧以种子为例,讲述同样的种子,在播到气候不同、土壤各别的地方,会适应各自的地域,生出其他的变种。所以他认为尽管种族特征亘古不变,但不同的生活环境会给种族盖上不同的印记。即不同环境下的创作主体,其作品题材选择的题材、表达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无法避免地受到环境影响和制约。

法国是典型的欧洲民族国家。欧洲的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临海的地形鼓励人们征服大海,培育了民族的冒险与自由精神,以平原为主的大陆气候温和湿润,养育了强大的民族;二是条状分割的大陆,使欧洲大陆长期处于贵族分封制下,这种江湖争霸制使各民族征战不已,民族整体富有扩张性、开放性。而中国:一是幅员辽阔、地形多样、状态封闭、气候多样,中华民族自身活动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其生存发展都无须掠夺他人,山川大河的滋润让中国人温柔含蓄;二是中国自秦朝后,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进入中央集权时代,皇权的高度集中,一切以大局为重成为中国人民的固有思想。可以说,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西方文化开放外向、中国文化封闭内向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文学作品会孕育不同的人物形象外部压力。

羊脂球和李香君处境相似、身份相同,她们的国家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斗争的对象却有所不同。羊脂球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攻打法国的普鲁士人,即外来入侵者;李香君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像阮大铖、马士英等这样的民族败类。两者选择的斗争对象之所以不同:一方面是因为民族特性使然,西方不像中国讲究纲常、尊卑,他们讲究的是自立、平等、自由;另一方面则与作者的身份背景、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羊脂球的创作背景是普法战争,可以说羊脂球是因社会环境而在莫泊桑的笔下孕育而出,是作家对现实的赤裸裸的批判。《羊脂球》的作者莫泊桑亲自参加过普法战争。在战争中,他看到了侵略者的残暴野蛮,看到了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尤其是资产阶级的自私苟安,更加令他愤怒。所以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羊脂球这个出身低贱、但自尊自强的人物形象,她对普鲁士军官龌龊无理的要求毅然决然的拒绝,却被伪善的同胞推入火坑。小说的结尾写道:“她感到自己已经被这群道貌岸然的恶棍的轻蔑淹没了;而正是他们,先把她当作祭品利用,然后又把她当做敝屣丢弃。”[2] 67因环境而形成的追求自立、自由的民族性和社会氛围,让作者敢于正视社会现实、探索罪恶的根由。所以作者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为例,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罪恶,扯下了资本主义伪善的面具,揭露了上层人物自私虚伪的真面目。

而李香君则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多方考据、研精竭虑,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才最终孕育而成,达到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3] 1的目的。《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在青少年时经历了战乱频仍的明清易代。虽受清朝恩泽,但故国难忘的情思让作者拜访了许多明朝遗老、进行了诸多考据,以写就《桃花扇》这部反映南明政治的历史戏。不过《桃花扇》创作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定下来了,孔尚任不可能秉笔直书南明城池的易手包含满洲铁骑对江南的蹂躏,所以误国权奸才是作者笔下李香君的主要斗争对象。一代君王一代臣,作者虽怀念故国,也只能借明末清初名妓李香君和明代名士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写南明的兴亡斗争。

三、时代的不同影响人物塑造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表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 7 羊脂球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羊脂球》中的人物。批判现实主义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强调“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批涌现,以及古往今来中国文人骚客对美人的格外偏爱。所以莫泊桑塑造的羊脂球虽然面庞红润、眼睛有神、小嘴迷人,但身材矮小肥胖,远不及《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妙龄绝色、才艺双绝。

中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是可爱又可怜的,传统文化总以牺牲自我成大义教化女人。羊脂球有一副善于同情人的软心肠,比如在旅伴走得匆忙没带吃食的时候将自己一篮丰盛的食物慷慨地馈赠给大家;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让她面对普鲁士军官提出的无理要求时,本是断然拒绝并加以痛骂的,却最终为了全车旅伴能早日逃離战乱,怀着对“只要目的正确,走哪条路天主都允许;只要动机纯洁,怎么做都能得到天主的谅解”[3] 56的信任,牺牲了尊严,用自己的身体换来大家的自由,成了善良的牺牲品。《桃花扇》中李香君和侯方域,才子配佳人本该成就佳话一场,却被强行冠上“民族志士”的光环:李香君在面对亡国之痛时,毅然舍弃自己欲与爱人长相厮守的爱情理想,以入道明气节成就民族大义,成为作者祭奠前朝的道具。

不过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而孔尚任是我国古代清朝的戏曲作家,两个人的时代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因此两人塑造的人物羊脂球和李香君在女性的贞洁观念上和面对自身悲剧性命运的选择上态度也不同。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西方人就比较注重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肯定人欲望的合理性;尔后的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的解放,主张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所以在两性关系上也比较开放。而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讲究女人要“三从四德”,强迫中国古代的女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操观;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令“国即是家”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也带来了中国封建时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作家作品中的羊脂球和李香君虽都将“不失身”的态度与自己的尊严联系到一起,但李香君比羊脂球更坚贞,对敌对势力的反抗更激烈:羊脂球会为了车上的“伙伴”屈从于普鲁士军官,而李香君宁死不肯改嫁田仰。但二者在面对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态度上,羊脂球显得比李香君积极:被伙伴利用后弃如敝履的羊脂球忍不住伤心啜泣,但“始终腰板挺直,目不转睛”[2] 68,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李香君在国破家亡后,心灰意冷,选择消极避世。

羊脂球和李香君同为爱国女妓的代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感令人崇敬,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羊脂球和李香君作为世界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两个经典女性形象,并非偶然的产物,她们除了共同性外,还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人物李香君比羊脂球更为坚贞,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反抗更加激烈和果断;但在面对自身悲剧性命运时,人物李香君又不如羊脂球态度积极。这是因为作者莫泊桑和孔尚任虽选择了相似的人物作为写作素材,但他们受着不同的种族、环境以及时代的影响,写作的目的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因而所创作出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丹纳提出艺术产生的“三要素”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文学研究角度,希望本文也能为大家更全面的认识和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提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法)莫泊桑,著.张英伦,译.羊脂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 孔尚任,著.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三要素
“三要素”思维模式解决一次函数图像综合题
浅谈探究学习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三要素
“三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激活“三要素”助推远教“供给侧改革”
激活“三要素”,让课堂高效
浅谈电火花加工的要素
浅谈电火花加工的要素
用人所长要具备“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