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刚
[摘要] 目的 探索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先后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抗凝、康血小板聚集、降脂以及降血糖治疗,而给予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截肢发生率、间歇性跛行、ABI(踝/肱指数)以及静息痛发生率情况。结果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在接受脉管复康片联合治疗后,静息痛发生率、间歇性跛行以及截肢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研究组ABI(踝/肱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3、6个月空腹血糖检测值均较对照组低,趋于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脉管复康片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术后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进程。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脉管复康片;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186-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主要发病机制为下肢动脉至腹主动脉末端硬化,且硬化部位血管内腔发生狭窄、闭塞等现象,短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此病在长期迁延不愈所致肢体慢性缺血性综合征。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且合并5年不同程度的2型糖尿病病史,数据统计发现,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高达90%,对于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前期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闭塞程度严重者应给予介入手术治疗,但难度较大以及预后效果差等,而随着临床研究发现介入术后给予患者药物辅助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该次调查主要针对患者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服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现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该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先后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患者,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为53~72岁,平均年龄为(66.8±5.9)岁,糖尿病史范围5~18年,其中肢体髂动脉闭塞者13例、肢体股浅动脉闭塞者11例、肢体腘动脉远端小动脉闭塞者10例;而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为54~75岁,平均年龄为(67.1±6.1)岁,糖尿病史范围4~18年,其中肢体髂动脉闭塞者12例、肢体股浅动脉闭塞者13例、肢体腘动脉远端小动脉闭塞者9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患有2年以上糖尿病史;②将检查CTA影像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但为发生破溃和坏疽,以及ABI指数小于0.5和符合参与该次调查标准;③患者未患有先天性重大疾病、精神疾病,且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④患者对该次调查方法、并发症、预期目标以及不良反应等均充分了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者近1个月内未参加过类似医学调查。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如抗凝(华法林)、降脂(阿伐他汀)、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以及降糖药。
1.3.2 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脉管复康片治疗,3次/d,4粒/次,若患者病情稳定无恶化应连续使用6个月,告知患者参与调查期间停止服用其他药物,避免影响调查结果普遍性。
1.4 观察指标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截止率、间歇性跛行、ABI(踝/肱指数)、静息痛发生率以及空腹血糖变化值。
1.5 统计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截肢、间歇性跛行以及静息痛发生率详
两组患者截肢、间歇性跛行以及静息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截肢患者在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后ABI指数
统计发现研究组患者ABI指数为0.89(0.45~1.08),而对照组指数为0.69(0.49~0.87),相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空腹血糖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空腹血糖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下肢血量不足使得血流量降低,为导致下肢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原因,长期血流量和血量不足可导致患者肢体远端出现破溃、坏疽等,治愈差或预后效果差者可导致截肢,临床对于症状较轻者采用药物治疗,若闭塞情况严重者应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合并糖尿病可导致患者肢体远端小动脉出现阶段性闭塞,采用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且血糖较高者可影响预后效果。对于降低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截肢率和静息疼痛主要治疗方案为重建肢体动脉,但对于已经发生肢体坏死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立即给予坏死肢体截肢手术,但为提升截肢后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应在截肢术前进行动脉重建。患者在术前应针对CTA(双下肢动脉 CT 造影)、 ABI (踝/肱指标)、介入下行动脉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其中ABI (踝/肱指标)为高效检测下肢动脉硬化敏感性和特异性办法,并清晰观察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情况[2]。而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诊断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重要检查指标,可清楚看见闭塞部位和闭塞严重程度。而造影检查在诊断准确性、经济实用性以及创口大小问题上较为占优势,为目前临床诊断常用手段。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办法为以下3种,分为药物治疗、下肢动脉腔内成型、人工血管移植,但对比3种治疗方法发现人工血管移植术术后并发症较高。术前应着重针对患者心血管、肝肾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估,若无异常可首要采用腔内治疗[3]。随着临床医学快速发展,对于粒子、质子置入的介入术不断在各学科领域应用,效果显著,介入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融合以上3种治疗方法的优点,且大幅度降低患者治疗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在膝关节以上的中、大血管部位进行治疗,主要优势为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创伤小以及效果显著等有点,对于腔内治疗术的预后效果较为理想化。對于腔内无法进行治疗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但流出道血流通畅者,采用人工血管移植术效果显著,提高远期膝下血管腔内治疗效果,大幅度降低血管狭窄发生率。综合以上讨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采用介入治疗后辅助药物治疗,可提升血管内淤血化瘀、闭塞通畅,而脉管康片主要成分为鸡血藤、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药物,降低传统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后造成脉管炎、硬皮症以及加重动脉硬化性下肢闭塞发生的可能性,且患者血糖通过联合用药后空腹血糖得到控制,降低下肢再次发生动脉硬化。
通过该次调查发现,研究素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脉管康片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幅度牺牲阻塞血管的扩张,提升下肢局部血液供应情况,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更多宝贵时间。且通过该次调查结果统计学处理后发现,研究组患者截肢发生率为5.88%、间歇性跛行发生率为2.94%、静息痛发生率为5.88%,而对照组截肢发生率为14.71%、间歇性跛行发生率为23.53%、静息痛发生率为17.65%,相比研究组3项检查项目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ABI指数为0.89(0.45~1.08),而对照组指数为0.69(0.49~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统计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血糖检测值发现,研究组患者1、3、6个月值均较对照组低,趋于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脉管康片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改善血管闭塞所致血量供应不足情况,降低现有病情发展和恶化可能。而对于在介入术后采用脉管康片联合常规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预防再次发生血管硬化可能,并发症和副作用较低,安全性和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 韩金刚.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9):97-98.
[2] 姜国忠, 李蕾, 刘巍立,等. 血管腔内介入联合负压闭式引流术治疗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6, 31(4):293-296.
[3] 莫兴骊, 刘惠娟, 莫兴骝.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术后再狭窄机制与中西医防治[J].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14):139-142.
(收稿日期: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