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2018-05-15 10:17陈福集翁丽娟
现代情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网络舆情高校

陈福集 翁丽娟

〔摘 要〕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对师生员工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移动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代,高校师生几乎人手1部手机,网络舆情对其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建立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学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最终表明提高高校信息公开程度,降低网民的舆情关注度和媒体作用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在移动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的效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系统动力学;移动环境;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4.017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4-0118-06

〔Abstract〕In mobile environment,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a larg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taffs,especially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highly developed nowadays,almost everyone has a mobile phone that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not to be ignored.By analyzing the related subj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mobile environment,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kinetic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mobile environment.Using Vensim PLE software,it then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model.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mproving the transparency of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reducing the public opinion of Internet users concerned degree and media force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sponding to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der mobile environment.

〔Key words〕university;network public opinion;system dynamics;mobile environment;strategy

近年来,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移动通讯设备作为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时间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包括7.24亿手机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1]。社交平台的移动性、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网民信息发表的匿名性给信息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移动社交网络,网民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当某一事件发生时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网上传播,其中不乏一些谣言,这些信息通过移动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演化,对网民造成负面引导,从而扩大社会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社会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因为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校园事件而被推到舆论场的风口浪尖,给高校甚至社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高校如何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Kelling N J等[2]通过网络监测方式和校园调查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使用新媒体,但他们表达意见主要是以请愿等传统方式。Hew等人[3]对关于学生和老师使用Facebook进行网络舆情传播的意愿和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和老师使用Facebook基本不是用来教育,其中学生使用主要是用于人际交往,并通过Facebook透露更多的个人信息,从而加大了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隐私泄露的风险。曹学艳等[4]通过研究发现,高校舆情热点事件的类型对舆情热度和高校声誉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平日里高校的搜索指数与舆情事件热度也有相关关系。陈少平[5]认为在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处理时,应该着重对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所处的阶段,然后进行正面回应,积极引导。曾润喜等[6]认为对高校网络舆情实施干预的方法按照时间段和活动场所可分为防止言论进入网络的事前干预,以删除敏感信息、主动回应和追踪信息的转载为手段的網上干预和治理突发事件的线下干预。陈纯柱等[7]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作用及其扩散的内容和特点等,提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机制。郭佳慧等[8]指出高校网络舆情系统有5个特点:复杂性、隐蔽性、扩散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刘毅[9]认为应该构建包括舆情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在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舆情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可见,国内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少。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反馈的思想及建模仿真的方法,将高校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视为一个系统,明确该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建立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流图模型,然后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终提炼出高校应对与网络舆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为高校对舆情的应对处理及管理提供决策思路。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反馈系统的动态行为及演化机制的学科,它是Jay 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创立的[10]。其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系统的微观结构开始,对系统进行剖析,然后利用计算机建模仿真。它在经济、环境和生态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被称为“政策实验室”[11]。

1 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相关主体分析

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而且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这给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应对网络舆情增加了难度。此时,高校必须明确影响其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相关主体才能有效回应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1.1 高 校

高校作为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调控,高校同时也是校园权威信息的来源地,因此,高校应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始终扮演着引导控制,化解危机的角色,这也是化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关键因素。高校必须时刻关注校园动态,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正面积极回应网民有疑问的地方,为网民解答疑惑。

1.2 网 民

本研究特指移动环境下社交网络的使用者。移动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网民能够在网上独立表达自己的观點和见解,当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或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他们便会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在短时间内在各大网络引发激烈讨论,极易引爆网络舆情危机,因此他们是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群体。

1.3 媒 体

媒体按照传播形式不同可分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主要有电视、报纸、广播等,它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较高的特点。网络媒体包括新闻网站、微博、BBS、论坛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平台,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广、互动性强、权威性低等特性。这些特性的存在使得一旦有强烈价值观冲击的事件爆发,就极易引起广泛讨论与公众好奇,容易出现“羊群效应”,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

2 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边界确定与基本假设

本文主要是研究移动环境下网民、高校、媒体对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影响,根据模型仿真结果,为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只假定高校应对系统中这3个主体相互作用化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其他系统以外的主体暂不考虑;同时不考虑其他网络舆情事件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的交叉影响。

2.2 因果关系图

通过以上对各个主体的分析,综合考虑高校应对系统中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高校应对系统分3个子系统,分别为:高校子系统、网民子系统、媒体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因果关系图。

2.2.1 高校子系统

高校子系统主要反映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作用。如图1所示,这个负反馈回路表明当高校公信力增加,高校作用力随之增加,则高校网络舆情热度减少,从而高校关注度减少,高校舆情处理能力降低,进一步降低了网民对高校满意度,从而导致高校公信力的下降。

2.2.2 网民子系统

网民子系统主要反映网民的行为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如图2所示,由第一个反馈回路可以得出民众对舆情的关注程度越高,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越强,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热度就会迅速升温,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就会变快,从而导致民众对舆情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增加。第二个反馈回路表明网民关注度越高,帖子浏览量越多,于是就有更多的论坛总帖数,同时事件作用力也变大,这样一来就使得网民关注度进一步增加。移动环境下网络用户量通过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热度对网民行为产生影响。

2.2.3 媒体子系统

媒体子系统主要反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如图3所示,第一个反馈回路说明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加快,则移动社交平台传播次数就会随之变多,媒体的活跃度就会越大,导致传统新闻和网络新闻的报道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加速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第二个负反馈回路表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越快越容易引起高校关注度的提高,此时,高校会采取相关必要措施,通过降低高校网络舆情热度,进而降低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度,从而达到减慢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速度的目的。

2.3 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流图

通过对因果关系图的绘制及分析,因果关系图虽然能直观的表达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反馈过程,但是却无法对系统中变量的性质进行表达,而流图则能在此基础上表示不同性质变量之间的区别。因此,本文构建了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流图,如图4所示。在该系统中,包含存量(L)3个,流量(R)3个,辅助变量(A)8个,常量(C)8个,共22个变量。

2.4 主要变量之间的方程式

构造方程是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时必不可少的环节。流图描述了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而方程描述了该框架中每个要素间的定量关系。以下是主要变量的方程式:

a.高校公信力=INTEG(0.4*高校公信力增加量+0.6*网民对高校满意度,高校公信力初值)。

构造思路:通过对公式中的相关指标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从而确定网民对高校满意度以及高校公信力增加量的比重权重。

b.网民关注度=INTEG(0.4*网民关注度增加量+0.3*帖子浏览量+0.3*论坛总帖数,网民关注度初值)。

构造思路:网民关注度主要受公式中这3个变量的影响,由专家打分及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对应的比重权重。

c.媒体作用力=INTEG(媒体作用力增加量,媒体作用力初值)。

构造思路:媒体作用力主要受到其自身增加量的影响,通过收集与整理人民网、新浪网的案例数据得到。

d.媒体作用力增加量=媒体活跃度*EXP(-Time/2)+0.17*网民关注度-0.28*高校公信力。

构造思路:媒体作用力增加量主要受到公式中3个变量的综合影响,其中网民的关注度和媒体活跃度对媒体作用力增加量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媒体作用力随时间推移呈递减态势,故式中含有指数函数;而高校公信力的提高能够减少媒体作用力增加量。其中对应的权重均由专家评判得出。

e.媒体活跃度=0.4*传统新闻报道量+0.6*网络新闻报道量。

构造思路:媒体活跃度受到传统新闻报道量和网络新闻报道量的影响,对应权重由专家打分得出。

f.事件作用力=(事件危害程度+事件影响力)*EXP(-Time/2)。

构造思路:事件作用力主要受到公式中2个变量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减态势。

g.高校舆情传播速度=0.3*高校线下舆情传播+0.7*高校网上舆情传播-0.3*高校舆情处理能力。

构造思路:高校舆情传播速度受到高校线下舆情传播、高校网上舆情传播和高校舆情处理能力3个因素的影响。式中权重均由专家评判得出。

3 实证分析——以“陕西科技大学海归教授殴打女环卫工”为例的模型仿真

3.1 事件背景

2017年10月4日下午两点左右,陜西科技大学一名海归教授与其妻子殴打女环卫工。事件一经爆料,舆论一片哗然。陕西科技大学先后两次做出回应,肇事者葛某被停职,并向被打女环卫工及其家属当面道歉。葛某手写了一份道歉信,称自己十分悔恨。同时,葛某被治安拘留10天并处500元罚款。此次事件曝光后,短短几天时间,随着陕西科技大学不断回应、媒体不断跟进,使得该事件的舆情热度持续高涨,网民对二人的恶劣行径纷纷进行谴责。

3.2 模型中常量、初值以及表函数

3.2.1 常量参数及存量初值

模型中需要确定的常量参数均通过对100位网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来源于高校大学生,请他们评判陕西科技大学在应对海归教授殴打女环卫工事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媒体在该事件中的影响,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表示高校应对能力及媒体作用力越强。最终将调查对象对与变量相关的问项的打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变量的取值。主要常量参数与存量初值的设置如表1所示。

3.2.2 表函数

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过程中,一般用网络新闻报道量、传统新闻报道量、高校关注度3个指标来衡量媒体及高校对舆情事件的关注程度。关于陕西科技大学海归教授殴打女环卫工网络舆情的研究,相关数据收集于天涯论坛、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通过Vensim PLE软件中的表函数来表示,其中高校关注度的模拟图如图5所示。

传统新闻报道量=WITH LOOKUP(Time,([(0,0)-(10,3000)],(0,30),(1,2100),(2,1500),(3,1875),(4,1170),(5,1350),(6,1470),(7,1200),(8,750),(9,630),(10,495)))

高校关注度=WITH LOOKUP(Time,([(0,0)-(10,80)],(0,3),(1,43),(2,56),(3,65),(4,74),(5,72),(6,51),(7,44),(8,39),(9,29),(10,11)))

网络新闻报道量=WITH LOOKUP(Time,([(0,0)-(10,5000)],(0,495),(1,2055),(2,4050),(3,2670),(4,1800),(5,1665),(6,1005),(7,870),(8,1410),(9,525),(10,375)))

3.3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3.3.1 高校子系统

在高校子系统中,高校公信力主要受到信息公开的程度这一因素的影响。当信息公开的程度保持初始状态时,高校公信力的变化趋势如图6中的曲线3所示,现将信息公开度分别减少25%、增加25%,所得结果如图6中的曲线1、2所示。由此可知,高校信息公开度的改变对高校公信力影响较大。

3.3.2 网民子系统

在网民子系统中,网民的关注程度主要受到社交网络影响力这一因素的影响。当社交网络影响力保持初始状态时,网民关注度的变化趋势如图7中的曲线3所示,现将社交网络影响力分别减少25%、增加25%,所得结果如图7中的曲线1、2所示。这说明社交网络影响力对于网民关注度起到较重要的作用。

3.3.3 媒体子系统

在媒体作用子系统中,事件影响力与事件危害程度这两个因素对媒体作用力产生重要影响。当事件影响力、事件危害程度保持初始状态时,媒体作用力的变化趋势如图8中的曲线3所示,现将事件影响力、事件危害程度分别减少25%、增加25%,所得结果如图8中的曲线1、2所示。结果发现事件影响力、事件危害程度对于媒体作用力的影响较大。

4 结 语

与以往学者主要研究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相比,本文以高校为核心研究主题,通过构建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学模型,结合陕西科技大学海归教授殴打女环卫工事件,通过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仿真分析,从而为高校对舆情的应对处理及管理提供决策思路。

1)在高校作用主体中,信息公开度对高校公信力产生较大影响。在移动环境下由于信息发表的匿名性使得各种消息,甚至虚假信息都在网上发表并迅速传播,这就需要高校进行辟谣以防发生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在此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引导控制,化解危机的角色,因此高校需要加大信息公开度以提高其公信力。如在陕西科技大学海归教授殴打女环卫工事件发生后,民众需要通过高校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高校必须第一时间向社会通报事件的相关情况,包括事件的起因、高校的处理方案、对肇事者葛某的处罚等,使民众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杜绝谣言在网上传播。

2)在网民作用主体中,社交网络影响力会对网民关注度产生重要影响。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高潮、消退这几个阶段始终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移动社交网络的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民众正确使用社交网络。对于移动社交网络上的谣言应及时响应,正确引导,要从网民的情感需求出发,要有与网民共情的能力,在网络上与网民互动,为民众解答疑惑,以平息其消极情绪。

3)在媒体作用主体中,媒体作用力主要受事件影响力和危害程度的影响。如果事件影响力和危害程度较大,媒体就会加大力度曝光这些事件,使得舆情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时就需要高校去降低事件影响力和危害程度。高校必须认真、谨慎地对待这些可能造成重大危机、有强烈价值观冲击的事件,时刻关注其发展动态,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高校应尽可能正面回应,跟上舆情传播速度,有力地争取舆论主动性[12],以降低舆情危机。

4)移动环境下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效率离不开各个相关主体,即高校、移动环境下网络用户、媒体的相互协作。移动环境下网络用户是舆情的制造者,高校应对网民舆论情绪进行科学引导,了解民众的诉求,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高校应借助媒体力量,主动对外发布舆情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2017-08-03.

[2]Kelling N J,Kelling A S,Lennon J F.The Tweets that Killed a University:A Case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nd Social Media in the Closure of a State Univers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6):2656-2664.

[3]Hew,Khe Foon.Review:Studentsand Teachers Use of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2):662-676.

[4]曹學艳,宋彦宁.高校教育舆情热点事件对高校的影响力研究——以2014年教育舆情事件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S2):100-104.

[5]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6]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79-82.

[7]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1,17(2):154-159.

[8]郭佳慧,孙海英.基于混沌理论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83-85,101.

[9]刘毅.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舆情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构建——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2,(8):110-114.

[10]钟永光,贾晓菁,李旭.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9.

[11]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25.

[12]陈建华,张彤,张雪.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情报科学,2017,35(6):57-62.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系统动力学网络舆情高校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