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吴越文化孕育太湖明珠

2018-05-15 10:43越声
小演奏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惠山东林道教

越声

无锡北倚长江,南临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又有京杭大运河从城中穿过,素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众多而著称,是江南烟雨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无锡旅游景点众多,既有被誉为“太湖绝佳处”的鼋头渚和“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又有因范蠡而得名的蠡园、“天下第一潭”玉女潭、“园中园”畅园和著名的东林书院等等。

东林书院书香袭人

走进东林书院,嗅着书香墨韵,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又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当时为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明朝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捐资重建,并在此聚众讲学,其所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精神引发全国学者的普遍响应,书院一时声名大振,成为江南地区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更一度享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

如今人们看到的东林书院遗迹是按清雍正时的旧制恢复的,步入大门,一座牌坊巍然屹立,此为东林书院内最古老的石牌坊,也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牌坊正额题刻“东林旧迹”,道出了书院被拆毁、修复的历史,背额为“后学津梁”,寓意学人传授知识、锤炼气节情操之地,石坊雕饰图案精美,结构严谨,堪称石构建筑之珍品。

据导游介绍,东林书院的布局采用“左庙右学”形制,左边为祭祀建筑,右边为讲学建筑,另外还有藏书房及生活用房等。整座书院粉墙黛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幽静古雅,书院主体建筑有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等。

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中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定,借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其匾额由王昆仑题写,两侧楹联“百年祖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让人联想起当年吴越的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的学士汇聚一堂讨论演说的热闹场面。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丽泽堂常常师众盈庭,可谓盛况空前。顾宪成始终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这在今天亦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依庸堂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堂中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生发出游人无限的豪情壮志。相传顾宪成年幼时与其弟允成在家中朗诵经书,当时微风细雨,其启蒙业师陈云甫乘船路过,触景生情,吟出上联,老师让顾宪成即兴应对,他稍加思索,便脱口应对出了下联。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彰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正是东林学者关心国事、躬行实践、讲正气、爱国家的真实写照。

燕居庙为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专祠。据导游介绍,燕居来源于《论语·述而》中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取闲居之意。燕居庙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典籍室和祭器室,是专门储藏书院经籍图书及祭器乐器之所。

道南祠则为祭祀宋代杨时及其弟子门人的专祠,为标榜前贤、鼓励后学的重要场所。因杨时学成南归故里时,其师程灏目送之时曰:“吾道南矣!”故取名“道南”,意为将道学传至南方。

逛一座古雅书院,品一种傲然风骨,赞一种爱国精神,如沐春风,受益无穷。

惠山古镇怀古追思

地處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东北坡的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可谓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角。

位于古华山路旁的西神广场是游人步入古镇的主要入口和通道,广场用旧条石板铺设,颇具沧桑之感。广场正中有座照壁,正面雕刻有游龙及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字体刚毅雄浑、深沉古雅,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之义,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从中得以体现。走至照壁背面,可见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绘于明万历年间,用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的山色景物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由衷赞叹。

放眼四周,气势恢宏的广场与锡山、龙光塔遥相呼应,一旁的关刀河经过改造已基本恢复旧貌,河水清澈见底,河道两侧黄石驳岸,林木繁茂,环境优美。听当地百姓介绍,此处旧时是古人立冢竖坊的好地方,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顾可久后人、清代诗人顾光旭的诗冢。如今,这一著名文化古迹已经恢复,观之可以怀古追思。

上河塘、下河塘、直街、横街几个我之前反复念叨的名称此时随着脚步的移动终于一一显现,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视线中不断出现的古朴秀雅、深沉厚重的祠堂与牌坊。跨过宝善桥,便有上河塘的孙继皋祠、薛中丞祠、留耕草堂等,继续前行,横街的杨四褒祠、张明公祠、许显谟祠、贞节祠、寄畅园朝房,直街的杨忠襄祠、施公祠、浦长源祠、倪云林祠令人目不暇接。龙头河畔的“人杰地灵”、“孝友传家”、“惠麓钟灵”古牌坊,以其苍劲的字迹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下河塘的邓祠、周敦颐祠、赵宗白祠、李鹤章祠、陶安祠、黄斗南祠、映山庵、潜庐私家花园和紫阳书院等,亦让人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中。

古桥、古园、古祠堂、古牌坊串连成古街,彰显着古镇的风韵,游人行走其中流连忘返。据了解,近年来无锡市有关部门先后对惠山古镇上的多座祠堂和民居旧宅进行修复,古镇的旧貌古韵因此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像刚刚走过的惠山直街便恢复到旧时的六米宽,两侧的祠堂楼阁、飞檐画栋工艺精湛,蕴含着浓郁的古镇祠堂文化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范仲淹祠、袁植祠、王其勤祠等也恢复了古时的石砌方池或池沼,池上架有石梁,范仲淹祠内还恢复了长廊、小桥、半亭,祠内外的石池全部贯通,放水后可形成溪水淙淙的动态景观。

看古色古香的马头墙,品意蕴深远的诗句壁、石刻与牌坊,寻根古文化,凭吊先贤道德哲理,当来惠山古镇。

阿炳与道教音乐

提起无锡,人们总会想起阿炳。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自幼随父苦习道教音乐,终生从道,他所创作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等二胡、琵琶独奏曲,是在无锡道教音乐根基上生发出的民乐经典,经无锡籍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等人抢救整理出版,声震世界。

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巫觋歌舞祭祀音乐,经千余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锡派道乐日臻完善,既承袭了中国道教经典音乐传统,又不墨守陈规,广泛吸收吴地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精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无锡道教源自东晋天师道,无锡道乐与无锡道教同步发展,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的无锡道乐在清末至民国初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无锡道教乐坛人才济济、高手辈出,出现了“五个档”、“八兄弟”、“十不拆”等在苏南地区颇有影响的班社组合,涌现出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民间音乐家阿炳等一批杰出代表,《二泉映月》《十八拍》《下西风》等经典就诞生于无锡道乐这方沃土。

1947年,无锡道乐班社组合“十不拆”应上海昆曲阳春社邀请赴沪演出,由大中华电台连续十天播出演奏实况,并灌制了《山坡羊》《梅梢月》等六张唱片,被誉为“南鼓王”的朱勤甫正是“十不拆”领衔司鼓。曾有人对此评论道:“当时‘十不拆的演出的确轰动一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宗教生活,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深受民众喜爱。”

无锡道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腔口音乐,即道教科仪进行中法师演唱的部分,一般用无锡方言经韵唱诵;二是梵音音乐,即由鼓板、丝竹等乐器演奏道家曲牌,且在上百首道家曲牌名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唐宋词牌、元曲牌相同;三是锣鼓音乐,即苏南民间流行的“十番锣鼓”,虽然与梵音吹奏同用于做道场,但在乐器配置、套路组合、演奏风格上并不相同。

无锡老一辈道长从小就要学习吹、拉、弹、唱,精通唢呐、笙、二胡、梆胡、琵琶等多种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无锡道乐高手大多加入社会文艺团体,道教活动基本停止。“文革”时期,无锡道乐几近衰亡,此后道長们传承的道乐技艺越来越少,无锡道乐的一些高超技艺如朱勤甫击鼓等在当地几乎失传。如今,无锡道教音乐在当地设立了无锡道教音乐馆,并已被纳入国家级保护范围。

在荡口古镇听才子佳人

如果你喜欢听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就去古镇荡口吧,明代才子唐伯虎就是在这里与秋香相遇的,如今修缮后的古镇又重现了小桥流水人家、深巷青砖黛瓦的古时风貌。

荡口地处锡山区鹅湖镇,东与苏州、常熟接壤,倚万亩鹅湖,周边河荡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有“八湖福地”的美称,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繁华的水码头。这里保留有无锡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密如蛛网的河道,玲珑古朴的小桥,傍河而筑的老宅民居,镂花石板铺设的幽深小巷,映衬出一派瑰丽的水韵风情。夜幕下的荡口更是迷人,温暖的黄色光晕笼罩古镇,徜徉在古老弯曲的街巷之中宁静而温馨。

领略水乡的最佳方式当然是坐船,从北仓河主入口的水上码头乘坐乌篷小船,两岸错落有致的明清古民居尽收眼底。风铃节及三笑穿越季期间,北仓河上还有水上锡剧演出,既可在船上欣赏,亦可站在初夏荡口的绿树浓荫下观剧。恍惚间,仿佛穿越回到五百年前,一边欣赏刚柔并济的女子鼓乐,一边亲眼目睹原汁原味的射喜箭、迈火盆、跨马鞍、饮合卺酒、向长辈敬茶、拜天地这些古代婚礼习俗,还可以追随户外古装情景互动剧《唐伯虎点秋香》的巡演踪迹,体验当年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雅韵。

猜你喜欢
惠山东林道教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道家道教研究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救妻又杀妻,“好男人”走火入魔为哪般
惠山泥人
一滴血2000元
无锡惠山泥人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