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现在手机日渐普及,几乎人手一个,包括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玩手机,因为怕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习。这次来咨询的家长就是如此,为争夺手机,他们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为便于大家了解争夺战中亲子双方的心理活动,我把家长和孩子讲述的同一件事,分两个版本呈现。
家长:因为手机,亲子成仇
因为手机,我和儿子简直成了仇人。我们一见面就吵,偶尔不吵的时候也在冷战,我看他不顺眼,他看我不顺眼;我跟他说话一张口就闹,他跟我说话一张口就烦。现在,我都落下毛病了,每天总是想:这孩子是不是又玩上手机了?结果吃不好,睡不好,整夜失眠,吃药也不管用,都快崩溃了!同事们都问,你怎么这么憔悴啊?
这场手机争夺战,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从很早就开始了。孩子还小时,用我们的手机学会了玩游戏。当时我们忙,没当回事,也不知道限制。有时候,为让孩子好好待着,还主动把手机给他玩。谁知道,他居然慢慢地玩手机游戏上瘾了。
上初中后,孩子让我给他买手机,我推说等上高中后再买。上高中后,孩子又要买手机,我只好说,如果期末考试你能考进前100名就买。孩子当真了,铆足了劲,果真从入学的第200名考到了前80名。这下,逼得我只好再找借口,说如果能再进一步就给你买。但是孩子上了一次当,再也不相信我了,还拿我当仇人看。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在家玩手机。我问他哪来的手机,他说跟同学借的,玩一天就还给人家。可几天之后,我又看到孩子玩手机,孩子又说是跟同学借的。我起了疑心,怀疑孩子说谎,并联想到最近放学后他不在家待,不是说有同学找,就是说去打篮球,该不会是在外面偷偷玩手机吧?
我越想越觉得可疑,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会把手机藏在哪儿呢?有几次,趁孩子不在家,我偷偷翻他的书包、他房间的柜子,可都没发现手机。一天,我又偷偷在孩子房间翻找,不料,被突然回来的孩子发现了。孩子气急了,一边嚷着“受不了,不活了”,一边发疯似的冲向阳台,闹着要跳楼。孩子爸爸赶紧拉住孩子,我也吓得不轻。
后来,我又几次发现孩子玩手机。我受不了了,告诉了孩子爸爸。禁不住爸爸的追问,孩子承认手机是他攒钱买的。小小年纪就说谎骗人,他爸爸把他打了一顿,手机也被摔碎了。闹过之后,孩子爸爸说,孩子挨打是因为说谎,不过既然妈妈答应买手机,该买还买。就这样,我们又给孩子买了一个新手机,并跟他说好要控制玩手机的时间。
可说归说,我内心总担心孩子偷玩手机,整天想这个事,有那么两三次,我在深夜12点多闯进孩子房间,结果什么也没看见。孩子被我闹醒,一愣一愣的。
我经常对孩子说,手机游戏就是精神鸦片,上瘾后就离不了。而且我也感觉孩子现在真的离不开手机,玩游戏已经成瘾了。我愁死了,请问,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整天被监视受不了
从小我看父母玩手机游戏很好奇,后来他们忙的时候,就把手机给我,让我玩里面的游戏,哄我不淘气不捣乱。很快,我就学会了怎么玩手机游戏,有事没事就拿他们的手机玩一玩。
上初中后,我的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了,我也想要一个。可我妈说,等我上高中再买。无奈我只能等着,可等我真上高中了,她又说考进前100名再买。我信了,努力学习,可等我考到年级前80名时,她又跟我扯别的。我算是看透了,她就是忽悠我,骗我!
我看指望不上父母了,只能自己偷偷攒钱。怎么攒?不吃饭呗。早饭在家吃饱,中午饭就可以省下不吃了,如果饿了就忍着。最后,我忍饥挨饿一个多月,终于攒钱买了一个二手手机。手机很快被我妈发现了,我说是同学的,最后被拆穿,他们就骂我打我,说我撒谎。我是撒谎了,可他们言而无信在先,我才这样的好吗?我一个多月不吃午饭省下饭钱买手机,容易吗?可他们说摔就摔了!您说,他们尊重过我,想过我的感受吗?
我真是气得想跳楼,因为他们不信任我,监视我,跟踪我,像克格勃一样,实在让人受不了。好几次,我妈背着我,翻我的书包、被子、柜子,被我抓个现行,她却说是在帮我整理东西,虛伪透顶!
还有几次,我外出,我妈跟踪我。一天,我说去体育场打篮球,妈妈说她没事也要去看看。还有一次,我去姥姥家,走之前我妈说她累了不跟我一起去,可我前脚刚到姥姥家,我妈后脚就到了。这也太过分了吧!我知道我妈是在跟踪我,看我是不是找地方偷着玩手机呢。
其实,买手机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了,我会管住自己的。可他们就是不信。有几次深夜,我妈不敲门突然闯进我房间,幸亏我眼疾手快,把手机藏了起来。然后,我假装被吵醒,说我妈:大半夜的,干什么呀,还让不让人睡觉!看我妈尴尬地走了,我偷偷笑了。他们跟我装,我也跟他们装!
可更多的时候,我感到很受伤。尤其是我妈总监视我,搜查我,让我感觉自己像个犯人,谁受得了这个!
其实,我对手机游戏并不上瘾,是我妈想多了。但是我常玩,尤其是那次考了前80名,他们说话不算话之后。我非常郁闷,不想努力学习了,结果再次考试一塌糊涂,同学问我,你咋考的啊?我很受打击,觉得大家都看不起我,我只好躲进手机游戏里,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听见“你真棒”的鼓励声。
看我常玩手机,爸妈对我更不满意了,总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而我怎么怎么不好。我听着就来气,你觉得我不好,可有人觉得我好。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真正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在手机游戏里,我才有自信,才有自我。我知道,我不该这么沉迷,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玩游戏上,可妈妈的监视和斥责,让我不想去改正,她越管我越玩,她越生气我越高兴,这就是逆反吧?
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也想,高三很关键,不能再玩手机了,要努力拼搏一番。可我又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希望。
分析:问题孩子根在家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类似的手机争夺战困扰着很多家庭。两代人斗智斗勇,最后双方都身心俱疲,难有赢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手机争夺战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迷恋手机出于什么心理?
一是模仿心理。模仿谁?主要是模仿父母。说起如今的“低头族”,其中不光是孩子,也有不少父母。父母机不离手,却抱怨孩子不看书。
二是好奇心理。孩子看成人迷恋手机,自然会感到手机肯定好玩。另外,家长越不让孩子玩,孩子就越想玩。
三是依恋心理。家长没精力照顾孩子,就用手机哄孩子。结果,手机成了孩子的保姆,孩子越来越依恋手机。
四是攀比心理。稍大些的孩子,看同伴有了手机,容易滋生攀比心理,也想要手机,玩手机。
五是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到了逆反期,家长教育孩子,仍然只是简单地禁止和斥责,就会出现“禁果效应”,更加激起孩子的好奇和欲望,越不让玩,越是想玩。
六是逃避心理。孩子背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加上家长的过高期望,孩子出于自我心理防卫,会像鸵鸟在困境中把头埋进沙堆一样,一头扎进网络游戏中,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
七是补偿心理。手机在手,轻轻一点,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让人有种主宰世界的感觉。至于手机游戏,更能让人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有个中学生说,班里没人给他鲜花、掌声,没人关注、关心他,可在游戏中,他总能得到关注、肯定和赞叹。孩子从游戏中获得了想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游戏。
其次,家长应该怎样应对呢?
家长对孩子的这些心理,往往全然不知,乃至全然不顾。开始时,家长对孩子玩手机不加防范,发现孩子玩游戏上瘾后,便简单粗暴地管、卡、压,导致孩子的叛逆之火越烧越旺,加倍逆反。结果,这场战争打下来,家长心力交瘁,孩子苦不堪言,没有一个赢家。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家长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正面积极引导,反而监视、跟踪、哄骗、打骂孩子,让孩子更加迷恋网络游戏。如果说,模仿心理、好奇心理和依恋心理等尚属一般情况,在所难免,那么,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导致成绩下滑,进而诱发他的逃避心理和补偿心理,就是家长一手造成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虽然我们不能说,孩子迷恋手机家长负全责,但孩子迷恋手机,关键原因确实在家长身上。
对策:激发孩子自控力
沟通至此,男孩母亲追悔莫及:您说的话很有道理,细细想来,根源确实在我身上。但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既然根源在家长身上,那么解决问题,还需要家长亲自出马。
在认知层面上,家长要看到手机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还要看到手机的两面性,不盲目走极端,不简单粗暴地打压孩子玩手机,更不要把手机说成是精神鸦片。只有正确认识了手机,才能理性地正面引导孩子。
在操作层面上,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家长整天机不离手,却硬性要求孩子远离手机,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要做出表率,不迷恋手机,别动不动就盯着手机;不拿手机哄孩子,多陪孩子游戏、运动;亲子双方,彼此承诺,互相监督,限时玩手机;家长丰富业余生活,多看书,多运动,引导孩子也培养一两个爱好;谁玩手机违规,谁接受惩罚,不迁就,不退让。如此等等,是适合所有家庭的预防措施。
对此,男孩母亲深表赞同,但是她更想知道,她和儿子的关系怎么修补。我们在讨论后取得共识——从激发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入手。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个方案是相互监督。召开家庭会议,对生活作息做出合理安排,彼此商量,制订家庭公约,共同遵守。家庭公約的制订,要保证学习、娱乐两不误,并对玩手机的时间做出具体限定。然后,家庭成员相互监督,家长要做表率,带动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另一个方案是完全放手。和孩子深入沟通一次,帮孩子认清玩手机的利弊,促使孩子自我控制,并充分信任他。鉴于男孩的种种情况,一旦家长信任孩子,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反而会强化他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行动。
更重要的是,家长学会放手,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不再盲目地管、卡、压,不再盲目迷信学习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让孩子看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孩子已上高三,正逐步走向成年,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适当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自己做出决定并承担后果。孩子没有了外在的反抗对象,也就不会再和家长“斗争”,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进而培养他的责任感。这是帮助孩子告别手机迷恋的根本所在。
最后,我们三方坐在一起。谈到上面两个方案,男孩希望是第二个——完全放手。他说,我知道高三再不努力就没救了,我以前得过且过,是想跟父母作对。如今我明白了,跟父母作对,耽误的是我自己。况且,父母也是为我好,并认识到了错误。我愿意重新出发,找到目标,努力前行。最后,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您放心吧,我已经长大了,会为自己操心和负责的。”男孩妈妈也非常感慨:“儿子,妈妈以前做错了。现在,妈妈把你的生活还给你,妈妈相信你有能力管好自己。”
两周后,男孩妈妈打来电话:“我在努力学习放手,孩子也在努力学习自我控制。我们已经不再为手机斗智斗勇了,亲子关系正在回暖。”我很高兴,真心祝福他们。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