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屏:做情绪健康、稳定的家长

2018-05-15 09:00小单
现代家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家长学校

小单

【赵石屏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论研究中心负责人。从事家庭教育专业研究三十年,成果显著。在学科级和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全国妇联“全国家庭教育优秀园丁奖”。著有《做个懂家教的好家长》《家庭德育论》《石屏谈家教》《一年级新生家庭教育》,主编家长学校教材3套。

直面成长的危机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教育专家,您认为家庭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赵石屏(以下简称赵):我认为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教育形态,而不是學校教育的补充,因而必须予以深入的研究。家庭教育的使命,笼统地说,是传递家族代际关系中的精神力量,具体地讲,是消除孩子每个年龄段所面临的成长危机。

记:成长危机指的是什么?

赵: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每次挫折都是对性格、心理的一次考验,比如学业失败、职业困厄、人际关系疏离、婚姻不幸等,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的潜在危机,如果孩子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如何帮助孩子通过种种人生关卡,健康长大,应当是家庭教育探索的方向。

记:您认为孩子的成长危机从何而来?是自身问题还是环境问题?

赵:危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控制本能的欲望,遵守社会的秩序,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家庭教育与人类文明的相同之处都是对抗欲望,让自己与社会的规矩协调,因此,对抗危机也是家庭教育永恒的宿命。第二方面则来自于孩子自我发展的困境。比如,9岁前的孩子独立性发展不充分,需要依据家长、老师及他人的评价来自我定位,所以这个阶段家长应多一些正面评价;7~12岁的孩子容易自卑,需要通过勤奋克服负面情绪,此时,家长不要过多地强调分数,而应该鼓励孩子继续勤奋用功;中学、大学阶段的孩子力图整合自己的能力、条件,与自己的理想、信仰相统一,如果因为条件、能力不够等原因无法实现统一,内心就会混乱,这种混乱会形成孩子学业、职业、人际、情感、婚姻中的潜在危机。

记: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消除成长危机呢?

赵:首先,家长应具有危机意识,不要以为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好大学,危机就会因此消失。成绩好并不等于诚意正心。在如今娱乐化、物质化的环境中,家长只有努力培育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有效对抗人欲的泛滥,以义抗利,让孩子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正道,才是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其次,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因材施教。一个人做自己特别擅长、喜欢的职业,就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做得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持续不断地促使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所以,家长应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在智力方面、非智力方面的长处,才能让孩子不违天资,找到最适合的职业。稳定的职业能够调动人积极向上的能量,正向能量越大,遏制危机的力量就越大。

记:您刚才提到,家庭教育的使命是传递家族代际关系中的精神力量。这话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赵:那就举我自身的例子吧。我母亲生于1917年,成都新都人,18岁考上西南联大,是新都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母亲已经去世21年了。去世前几个月,她骨瘦如柴,但大脑清晰,一字一句地嘱咐我:“你要再为国家健康工作25年。”虽然母亲说话已气若游丝,但在我听来字字铿锵。20多年来我工作从不敢懈怠,因为母亲的话在激励我。这便是母亲传递给我的精神力量。

适应环境是前提

记:本刊在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比如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纪律过严让孩子没有自由等。这种现象在刚上小学的新生和刚开始住校的初一、高一新生的家长群中更加普遍,毕竟新生活多少让人感到不便。少数家长对学校教育很失望,不惜舍弃学校教育,扎堆儿开办私塾,自行教育孩子。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赵:这些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饱含教育热情并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值得肯定。但是我想忠告这些家长,家庭存在于社会,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条件、学校教育,与文化的积淀、传承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相互也无可替代,所以逃避不是办法。

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说,能否很快适应并且喜欢学校生活,对他们之后长达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学习生涯影响深远,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很关键。我认为,就算环境让人不快,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先适应再发展”,适应老师,适应集体,接近同学,遵守纪律,约束自己。这对许多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母亲温暖的鼓励。如果母亲没有金色朝阳一般的内心,孩子的适应就可能困难得多。

记:您说得很有道理,但在有些家长看来,学校的规则过于严格,会限制孩子的身心自由,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赵: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些特质表现于外就是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也就是说,性格、意志、情感、态度这些复杂的个性发展,不是在6岁,甚至不是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形成的,要在与同龄群体一起读书学习、游戏玩耍,一起勤奋努力、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这个过程很长。其实,入学之初,家长要重点关注孩子是否喜欢学校、老师、班级,是否自卑、紧张、焦虑;饮食、睡眠、运动是否良好,精力是否充沛;等等。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学习兴趣比具体知识重要,习惯比分数重要,喜欢老师比喜欢妈妈重要,适应比独特重要。按照孔子对人生阶段的理解,“十五而有志于学”说的就是这个深刻的道理。

记:不少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有抱怨和挑剔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会影响到孩子吗?

赵:首先,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而家庭不可能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条件,必须依靠学校。因此孩子上小学,父母的人际关系里就多了一层与老师的关系。这一层关系汇集了许多因素在内,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父母不能理解老师工作的价值,不懂得学校独具的功能,动辄不满甚至出现强烈的消极反应,就是缺乏教育理性。

其次,小学一年级是儿童权威遵从的阶段,也是积极向往同伴群体的阶段。人类的本性固然渴望独一无二,但更具有偏离群体的恐惧。家长对老师过于挑剔会直接破坏儿童对老师、学校、群体的向往,消解儿童融入群体、努力与大家一致的愿望。单单这一损失就足以抵消家长几乎所有教育努力的积极效果。换句话说,父母对学校和老师的反感态度和消极情绪会破坏孩子的适应性。

记:那么,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赵:情绪积极、稳定的父母才能实施富于建设性的家庭教育。除了给孩子呵护和深爱,父母还需要理性、冷静、耐心,需要善意、包容、等待。“萬类相感以诚以忠”是取得积极情绪的基本点。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有效教育者的特征,大多数是情绪、情感属于积极的,如具有满足感、同理心、期待、乐观、稳定等,而无效教育者的特征则是敌对、绝望、轻视、发泄、烦躁等。父母是教育者,优化自己的教育素质才能打造家庭的教育常态。尤其是母亲,其稳定、积极、富于建设性的情绪品质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打好体育这张牌

记:本刊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一再强烈呼吁,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仍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您对此有何看法?

赵:我十分担忧!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小学生越来越“宅”,越来越远离户外活动,每天能锻炼1小时以上的只占35%,完全没有户外活动的占30%,约15%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寒暑假这一比例达到61.4%。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00后”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运动不足、阅读不足,休息日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高达46.3%,学习日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高达66.3%,甚至还有7.6%学习日基本没有运动,8.3%在休息日基本没有运动。可见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其后果和损失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记:中小学生忽视体育锻炼的原因何在?

赵:我认为家长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大多数家长把心思完全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认为保证了营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就会好。除了学校的每周几节体育课,孩子回到家里根本不运动,肌肉、器官、身体各系统得不到锻炼。即使在假期,有多少家长会把孩子的体育锻炼列入计划?我在一所中学调查时发现,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孩子,更不容易坚持每天1小时的锻炼。成绩稍有波动,家长就警告道:“还是学习第一位呀!”初三、高三的学生为了保证升学复习,几乎被迫停止体育锻炼,即使休闲式地打打羽毛球、散散步,也满足不了孩子体能的需要。

记:许多家长不解,体育锻炼对孩子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您能简单谈谈吗?

赵: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重大意义!

首先,充分的体育锻炼,能保证孩子身体各器官正常发育。肥胖、身高不足、体质差都与运动不足有关。身体活动能促进肌细胞内有关基因的作用,加强合成肌凝蛋白、肌纤蛋白、肌糖原等,促进身体的优质发育。特别是户外活动,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钙、磷吸收,对儿童骨骼发育至关重要。充分地锻炼,尽情地奔跑,孩子的心肺功能、肌肉骨骼、神经系统才能健全发育。

其次,充分的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的最好途径。比如,游泳队里那些经过常年训练,尤其是坚持冬泳训练的孩子,绝少感冒。之前常患感冒的孩子,经过冬泳训练之后,很顽固的上呼吸道疾病再也没有出现,让家长难以置信。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有体育的内容,至少让孩子在某一项体育项目中得到系统的训练,保持每天1小时的活动量,才能基本保证身体的活动需要,保证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等得到系统的锻炼。

再次,充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兴奋与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精准性,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所以孩子需要奔跑、跳跃、游戏,需要猛烈地呼吸,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才能身心健康。如果孩子睡眠不良、营养摄取不足、懒得动、昏昏欲睡、专注力差,家长一定要考虑孩子是否运动不足。

最后,充分的体育锻炼,能优化孩子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能促使大脑合成血清素,可以有效消除负面情绪,能优化情绪、消除疲劳、增强自信,使人精神焕发。血清素如果低于正常水平,人就会情绪失控、心境消极甚至抑郁。经常运动的孩子少忧愁、抑郁,心态阳光,性格开朗。体育锻炼还能增进孩子的合作协调能力,提高社会性。有些家长发愁孩子总是情绪不佳,却不知道可以通过养成体育健身的好习惯来优化情绪。

现代社会,低层次的竞争是拼技术,高层次的竞争是拼技术和心理素质,若两者不相上下,就拼身体素质。家长要知道身体素质是孩子人生的本钱。无论从身体健康、学习考试、人格健全还是意志磨炼的角度看,体育锻炼都是一张“王牌”,必须打好!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家长学校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小小“运动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