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轩
关于形而上的问题,哲学家用与之相应的抽象语词去求证,而艺术家则以形而下的感官形式给予回应。在彭涛看来,最有力的感官形式莫过于空间语言,而最恰当地应用空间语言的方式就是从自己的身体经验开始。因此,他于2004年用青砖砌成了“红岸空间”,静坐于其中的火塘旁,在冷暖气流的交替问凝视光影的跳动,聆听松枝燃烧的声响,在烟火萦绕间体悟生命的空灵……
然后,便有了这样一组用松脂火焰熏制的作品。水墨般的肌理却是火的作为,这本身就包含了万物相生相克的存在奥义,而那些空白的负形则以具象的方式进一步道出了阴阳轮回的生生不息。在虚实之间,于二维平面之上,建立起一条往返于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通道。循着这条通道,彭涛在“空间”内静观心灵,在“空间”外感怀万象。
于是,一只死去蜻蜓的翅膀、一地凋零的花瓣都被定格为唯美的画面,亦悲亦喜。这双翅膀曾自由漫舞,虽生灵已逝,它却依然美丽,与玻璃瓶相互辉映,光彩灼灼;那洁白的落花,暗示着果实满枝,当果熟蒂落,也就离新芽破土不远了!寻常事物,在凝视中弥散出“衡则不恒,恒则不衡”的深长意味,所谓生死不过就是能量的转换过程。
如果說,能量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方式,那么,用来追寻生命能量的空间语言也应该是动态的。为此,彭涛用一池水反复地制作一艘小小的冰船,让它们浮于池水之上,不断融化归于池水,直至整池水蒸发一空。当这个过程被定格为闪耀着奇异光彩的黑白影像时,或可以相信这艘小小的冰船其实不曾融化过,它已然满载着美好的期许驶向了“彼岸”。
如果说,冰与水更多地演绎了生命能量的通透与凝重,那么,燃烧则偏重于呈现生命能量的轻盈度和爆发力。同样还是朝向“彼岸”的船形符号,彭涛拾到一个老式织布机上的木梭,用黑白影像记录下一柱香在其中燃烧的过程,随着轻烟将意念从现实空间引向心灵空间。还是船形符号,用印满质能公式的纸折成,在纯黑的深邃背景中燃烧,发出金属般的光芒,以抽象文字与具体过程叠加的方式追问“小船”的去向。
尽管这些作品都是以静态的二维平面方式呈现出来,但完成它们的过程却历历在目,那些过程存在于另外的一个三维空间,一个已经在时间轴上成为过去的三维空间,倘若以四维时空的观念来看待的话,它们不曾消逝,一如未曾到来的将来那样。由此,
“彼岸世界”的纯净与圆满以不在场的方式现身,而生命的能量也在空间的转换中一次次爆发,绽放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