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潞鑫
2017年10月14-15日,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学报《艺术探索》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演艺厅顺利召开。来自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31位知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研讨会。
主持人依场次顺序由曹庆晖、王文娟、孔令伟、胡光华、蒋英、李超分别担任。评议人依场次顺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梁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社长、主编、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殷双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黄宗贤,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工,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分别担任。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学者提交的论文内容大致可分为:艺术家个案研究、绘画作品研究、抗战时期美术研究、西学东渐下的美术史研究、美术出版物研究、书画市场与美术批评研究六个类别。
艺术家个案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热点与亮点。诸多专家学者借助崭新的研究视角和资料,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艺术风格、艺术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
王文娟《后殖民时代的徐悲鸿意义再观看》,从后殖民时代及理论的角度观看了徐悲鸿毕生为中国艺术做出的贡献。文章论述了“五四”时代背景下的徐悲鸿主张艺术兴国,坚持对民族文化的建设、保藏和输出,坚持对中国画的改良和海外推广,坚持为振兴民族文化上下求索,改写了中国文化在世界面前失声的处境。文章承认徐悲鸿有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尚西方文化的意识,但作者指出了徐悲鸿的探索是在“西方中心论”时代背景下力求民族文化自强,展现民族优秀文化,提倡借助他山的同时更是为了本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面前的自立。
张涛《从〈读画图〉到〈文人画之价值〉—陈师曾画学思想嬗变刍议》,以陈师曾代表画作《读画图》为研究起点,深入分析解读了《读画图》是陈师曾在积极拥护西学,提倡中西融合的绘画思想下的实验作品。继而作者对陈师曾为文人画辩护的著名文章《文人画之价值》为切入点,探讨陈师曾何以在1920年前后从秉持开放态度的中西融合者走向激烈的民族艺术辩护者的转捩之因,一改陈师曾固化单一的画学形象,解析了陈师曾在那个时代下不断进行运动与嬗变的画学思想过程。
朱万章《与古为新:吴昌硕葫芦题材绘画探究》,探索了吴昌硕中晚期葫芦题材的绘画源流,从吴昌硕笔下葫芦画的笔墨、色彩、线条、构图、题材、禅意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作者将吴昌硕独具新意的葫芦画视为他中晚期花鸟画的成就,同时也是吴昌硕践行“与古为徒”到“与古为新”艺术理念转化的一个标志。
胡光华《论谢稚柳的绘画艺术成就》,将谢稚柳的绘画艺术分为“少时弄笔出章侯”和“杂彩缤纷落墨新”两个阶段,论述了谢稚柳在两大艺术阶段分别取法陈洪绶的花鸟画以及徐熙“落墨法”,并融合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手法,独出机杼,化旧为新,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画上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闵靖阳《论力群延安时期的版画创作理念》,阐释了力群在延安时期创作出了最具美术史价值的作品,如《饮》《丰衣足食图》《延安鲁艺校景》等。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力群以人民为本位的艺术立场,以投入到生活中为创作前提,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手法和对民族形式、形式美追求的艺术理念。
高翔《滕固与国立艺专》,回顾了20世纪著名的美术理论家滕固出任国立艺专校长的事迹。文章从滕固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时代背景、办学理念、辞去校长一职三个部分对其践行的美术教育展开具体论述。
在20世纪艺术家研究个案中,艺术家被历史模糊,画史遗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李超《看不见的“江南”—关于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资源问题思考》,文章由20世纪早期写生江南风景题材油画作品的散佚,提出了对中国油画研究中的学术资源的保护与再生问题。
倪纯如《胡藻斌与20世纪初中国画猛兽题材的演变》,研究了20世纪擅画猛兽题材的画家胡藻斌的绘画风格和理论著述,进而归纳出画家在画史中长期沉寂的缘由,即与他最善于以画虎为主的猛兽题材有直接关系。接着又论述了猛兽题材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这种题材在20世纪初画家笔下发生转变的原因。
蒋英、徐晓芳《其命惟新:张聿光早期舞台美术活动研究》,指出了舞台美术不易长期保存的特性致使目前对张聿光舞台美术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分别从写实布景、机关布景、电影布景三个方面论述了张聿光借助西方话剧特色对中国戏剧舞台做出的融合与改造,以及张聿光对20世纪海派舞台美术做出的创造性贡献。
王雪峰《展览中的个案:重识伍霖生》,文章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山水画家伍霖生的艺术思想、风格渊源、创作轨迹、艺术贡献。研究了伍霖生山水画作品中磅礴清润的笔墨语言,梳理了他和同时代山水画家对20世纪山水画新变做出的贡献。
于洋《百年中国美术进程中的宗其香及其民族山水意象》,回顾了作为20世纪中国画中西融合的开拓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的一代宗师宗其香的艺术道路。宗其香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两方面:其一是他的艺术创作与社会历史的现实产生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二宗其香“引西润中”借西方绘画方式改造中国山水画,在夜景山水画的艺术形式上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绘画作品的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中占有一定比例,专家学者们通过视觉叙事、民族题材、创作方式等角度对20世纪的部分绘画作品展开了研究。丁澜翔《变动的意图与隐蔽的形象—王式廓〈血衣〉系列作品中的符号、叙事与隐喻》,对王式廓的经典名作《血衣》的习作、草图、素描稿以及油画稿做了细致入微的辨析。他借助视觉图像和历史文献通过“创作之匙”“变动的叙事”“隐蔽的形象”“动态之作”四个部分来阐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做出的调整与变化。作者关注的焦点是王式廓在创作《血衣》时如何在历史的政治与当下的政治中寻找平衡点,文章论证严密,资料翔实,剖析了王式廓通过数年时间多次调整创作意图来匹配土地改革历史中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以及画家本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屈波《路作为母题:“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之一面向》,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以路为母题的美术作品做出了归纳和梳理,研究了如李焕民《初踏黄金路》、艾中信《通往乌鲁木齐》、董希文《春到西藏》等美术家的作品。作者认为当时的美术界以西部民族地区的路作为创作母题已是一种共识,美术家们赞颂新中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生活景象,并精心构想标题来扩展作品的内涵和时代精神,进而达到对国家现代化叙事的一个作用。
郑石如《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设的史诗长卷—浅析北京画院藏〈首都之春〉》,以中国画院画家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艺术作品《首都之春》为研究对象,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面临改造的论争以及向传统回归的文化语境、《首都之春》的作品内容和画家组织方式、合作画热潮兴起的原因和意义、传统画家在中国画革新过程中面对的困境与策略选择。文章启示我们如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建设题材、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视为政治产物,忽视它背后社会、文化相互交织的过程,将会对这段历史造成一种浅表化的认识。
陈磊《论林风眠彩墨山水画中的房屋村居》,针对林风眠彩墨山水画中的房屋村居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房屋村居的特点,如房屋的构成相对简单、房屋的比例较小、没有人物出现、强烈的光影表现等,并进一步探究了林风眠绘画中房屋村居符号化表现方式的艺术理念。独特的艺术语言是林风眠对传统的传承和突破,彰显出他调和东西艺术的艺术思想。
穆海亮《样板戏绘画的审美特殊性及其艺术悖论》,分析了样板戏绘画作为“文革”时期仿照移植于样板戏内容的绘画形式,用于对样板戏中人物精神的学习、宣传和普及。作者认为样板戏绘画的创作原则是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服从于政治功利,如“三突出”之类的创作原则,极大程度上扼杀了画家的艺术创作性,无视艺术规律,由此产生了难以克服的艺术悖论。
本次研讨会共有两篇关于抗战时期的美术研究,分别是李颖和司开国两位学者的文章。李颖《现实主义、艺术大众化与民族化—重新评估抗战时期美术思潮的基本特征》,作者从20世纪文艺思潮史出发阐述了文学界、戏曲界与美术界对现实主义不同的接受态度,以及梳理了徐悲鸿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评定,进而思考了抗战时期美术界的整体特征和基本面貌。司开国《抗战时期重庆中央大学学生木刻运动考察》,研究了20世纪中国抗战木刻运动中青年学生对木刻运动的积极参与。作者在文中分别论述了两部画刊的主题、内容,并对它们的历史价值重新给予了肯定,将《现实版画》和《胜利版画》视为学生木刻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中留下的光辉色彩。
艺术出版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兴盛发展的热潮,同时,美术史的编撰也在这个时期从起步走向成熟。叶康宁的文章《有正本〈芥子园画谱三集〉在1934到1949年间的传播与接受》,以有正书局在1934年出版石印套色本的《芥子园画传》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这套画谱在1934年出版到1949年间的传播与考察。《芥子园画谱》作为一套习画教材,自康熙十八年(1679)初次问世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习画者,由于不断再版,市场上的版本自然良莠不齐。有正本的《芥子园画谱三集》出版面市后备受社会关注,文化学者与画家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作者考察了影响读者对它接受的原因是个人视觉经验的差异所致,并启示我们合理地运用视觉经验来评定艺术作品。
尹彤云《重构传统: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初版(1926年)与再版(1936年)比较研究》,通过对20世纪画坛巨擘潘天寿编写的《中国美术史》两个版本(1926年版)与(1936年版)的考察比较,分析了两个版本在体例、结构、内容上的差异。1936年版本的《中国绘画史》在编排结构、内容字数、行文观点上凸显了潘天寿独立分析的精神和他画史思想的成熟,他打破了20世纪在西方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下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藩篱,主动将中国绘画史置于东西方文明比较的框架中进行思索,体现出中国绘画史研究趋向本土化的过程。
曹庆晖《“中国现代美术”编撰小史》,通过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编撰起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名称形成与《中国现代美术史》编撰、中国现代美术研究的确立这三个部分,廓清了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史作为学科的构建以及研究方法走向成熟的过程。作者表达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编撰和研究发展的进程中,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不同的分期观念只是构成了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依据,而美术史真正疑惑的是在晚清历史与思想的巨变下如何看待现代性在美术领域的表现。
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大量传入中国,与国内本土文化产生碰撞、融合,对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美术史学观念带来了不可褪色的影响。孔令伟《近代中国的博物学与博物馆》,考察了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考古学、古物学文化在19世纪末碰撞下产生的化合关系。
许俊《王国维之“美术”“艺术”含义考辩—以〈红楼梦评论〉为考察中心的学术探讨》,研究了“美术”作为西学东渐下的产物起先在日本的生成发展到中国接受“美术”概念术语的现代化进程,王国维确切的留日时间及传译“美术”概念第一人的身份,以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为考察文本,分析他对“美术”“艺术”概念具体含义的理解。
赵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以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美术史学者胡蛮、王逊、李浴、闫丽川编撰的美术通史为研究对象,阐释了美术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对美术史观、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探索和突破。
本次研讨会共有两篇研究20世纪中国书画市场与美术批评的文章。陶小军《民国初年书画市场发展的社会背景考察》,针对民国初期中国书画市场的崛起态势从社会背景、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外国资本等角度做了详细的考察。胡斌《从材料语言、文化身份到认知方式、问题场域—讨论“新水墨”的视角》,通过梳理近二十年艺术批评界对中国现当代水墨特征、概念、境遇及演变的评述,分析讨论者对水墨视角和立场的转变。作者向读者揭示出“新水墨”批评话语的流变过程,它经历了由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精神内涵以及文化身份的讨论到认知方式和问题场域的研究的转换。
为期两天的第二届“艺术史与民族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演艺厅顺利闭幕。从研讨会学者提交的论文中不难发现两条轴线,其一是在20世纪中西文明碰撞、交织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观念中研究中国美术史发展中的若干遗留问题,其二是从20世纪中国本土社会历史进程中来重新思考、审视中国美术史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总体而言,本次研讨会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性以及对当下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