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花烂漫,这是春天的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看上去的村庄,夏天不热;碧云天,黄花地,这是村落的秋;而冬日则是一幅“古道西风瘦马”的景象。
如果我们抛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些环境因素,就村落的建筑,它们呈现的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
水墨江南,黄土高原;四合院,吊脚楼;草原的蒙古包,岭南的围龙屋……黑白是大多的装饰颜色,而建材的本色,如土墙、石砌、青砖、木构、竹舍、茅屋等,则是最普遍的自然颜色。
二
中国的集体意识强于个体意识是有来历的。皇帝不光管你言行举止,还要管你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头发。自然,要管你造什么房。而这种管理,一部分是以等级强制,一部分却是自下而上经过了走基层的。
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等级制度,到宋代之后逐渐成熟。明代规定:一至五品官,“檐桷青碧绘饰”,六品至九品,“梁栋饰以土黄”,“所有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漆”。而“庶民庐舍……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费解的是,如此单调颜色的中国村落,为什么在我们的视觉里,在我们的记忆里,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温馨?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在与白族建筑设计师赵八旬先生一席谈后,顿悟其中奥妙。原来,村落建筑之色彩,来自地理,源自心里。
八旬先生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云南的主管部门号召大家把外墙刷白,我很讨厌这种做法。为什么?因为云南地处高海拔,阳光灿烂,阳光照在白墙上,反射回来非常刺眼,所以传统的云南建筑都是土黄、青砖、竹木的本色。你们江南因为多“烟雨”,所以需要白色,需要亮。
三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以,最丰富的颜色源于简单,来自和谐。最美的村落不是光彩夺目,而是掩映其间。它与它的周围融为一体的。
就地取材,是村落的胎里美。因为缺乏动力,村落的建筑材料都是“原产地”,原食化于原汤,所以,村落和环境门当户对,相映成趣。
粉墙黛瓦是对徽派建筑的形容,粉是白色,黛是青色,这也是江南民居的基本色。
古徽州人用身边的泥土烧制成青色的砖瓦,用木头浸水膨胀撬开山上的青石制成石板,这是和环抱的群山脚下的土地一个颜色。
粉墙是对天的呼应。有意味的是,徽派建筑的粉墙却不是那么的“粉”,都留有岁月的包浆,斑驳的纹理,徽州人看重这种“陈旧”而不愿意再粉刷一新。为了这种“陈旧”,也是有一番功夫的。
徽派民居的墙是这样砌的:墙砖破缝拼接,在中间的空间里填入湿土,让它慢慢变干,下雨了,泥土吸潮,太阳一出来又将湿气吐出来,以对应江南潮湿的气候。历经多年墙壁防潮功能的反复作用,形成了优美条纹。所以,徽派民居墙壁斑斑驳驳,颜色很有沧桑感。
随着人口迁徙和对徽派民居美的认同,徽派建筑不只是在江南,北至内蒙,南至广东广西,都有营造。不怪,因为这种黑白之色也是中国大地的代表色之一,是中国画的基色。
四
还有一种颜色是泥土的颜色。借助夯土(也叫干打垒)的技艺,呈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泥土的色彩,而土黄色最为动人。
这种夯土墙的技艺已渐行渐远了,幼时见过农民用这种方法造房:在石头垒砌的地基上,放上可以活动的墙板,墙板左右两块长约两米,前后两块略宽于墙体,有点像中文的“廿”字,只是下部要出头。固定后,在墙板内分次放进经过挑选和掺和的泥土,先要用木槌把手的尖端部分,戳匀杵实,然后用木头制成的方槌夯实墙土,完成后,取下墙板,再加上第二次,以此类推。
夯土墙不能一气呵成,在完成大约一层楼的高度后,需要等待这部分的墙体晾干,再往上筑。为了防止风吹日晒使外墙泥土脱落,须用细筛子筛出的土抹在外墙上,再用棒槌敲打,至于筑墙完全粘合。
夯土墙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福建土楼,浙江松阳一带类似“布达拉宫”的许多古村,便是这种夯土技艺的绝活。
五
我们已知,中国村落,多以“暗淡”之色。鲜艳的红、黄色是皇宫和寺庙的用色。否则,僭越了分寸。
可是在福建南部,人们不但铺红瓦红砖,还使用红色筒瓦,闽南人为什么斗胆盖这样的房子?
大量宋元时期留下来的红砖砌筑墓室,可以证实红砖建筑早在宋元年间,已成为闽南地区共有的一种建筑。 闽南的百姓可能更愿意告诉你一个美丽的流传。
说唐昭宗光化年间,有一个惠安女当了闽王妃,有一年春天,福州连续大雨,王妃担心家乡的茅屋为风雨所破,皱起了眉头,闽王说,“好说,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房屋”。
王妃立即跪下谢恩,对太监说:“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这里的“我府”已经不是我家,而是我的家乡了,于是泉州的有钱人,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
其实,红色“庶民不许”,却在闽南民间大量使用,一是因为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受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二是由于福建沿海“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闽南民居富丽堂皇,“违章”建筑悄然风行。
六
正如云南土生土长的白族建筑师八旬先生所言,建筑的色彩是要观照它生长的环境的。相得才能益彰,相映方可成趣。
这也正是今天的建筑材料建造的房子“惨不忍睹”的最根本原因。坚硬的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玻璃,铝合金,瓷砖……与土地与树木与蓝天格格不入,加上结构简单、造型鄙陋、体积膨胀、规划杂乱,使许多拆了旧房建新房的村落,名存实亡,今不如昔。
有机建筑设计理念的一个原则是:“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必要的领域”。
尽管古代中国使用颜色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我们的祖先,依然能够变简单为丰富,化黑白为斑斓,创造出大江南北千差万别的故乡的颜色。
诸般颜色却有共通的归属: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