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并购视角的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效率

2018-05-15 10:11吴浩强刘树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收购方关联效率

吴浩强 刘树林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形成了新一轮以中国为重要推动力量的并购浪潮。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引发工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范式和全球工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1],并购浪潮有利于整合全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我国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等系列以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并购市场的繁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作为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参与者,其并购市场的交易金额和交易事件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3105起,同比提高15.3%,其中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交易金额为1.84万亿元,同比上升76.6%;2017年中国企业并购数量为2813起,同比下降9.4%,但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交易规模为1.89万亿元,同比上升2.6%①。并购作为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并购市场的繁荣能有效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关联并购作为并购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企业在并购前就存在的紧密经济联系,可能会引发利益侵占行为,降低企业并购绩效[2],也可能会增强信息传递效应,促进并购价值的实现[3],如何评判并购绩效高低,需要视收购方企业实施并购行为的动机而定。

由于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对资源整合有重要影响,且文化差异越大,整合效率越低[4],关联并购企业之间的紧密经济联系能促使双方形成较小的企业文化差异,提高一方企业员工对另一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若企业实施以整合行业资源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为目的的并购,该优势有利于降低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核心研发人员流失率,强化企业吸收整合目标资源的能力,实现企业并购价值。该命题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证检验,而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即本文试图在分析关联并购能否提升收购方技术创新效率基础上,重点考察收购方企业文化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果,为倾向通过关联并购获取创新资源和规模经济,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企业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整合行业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速缩小与行业前沿技术差距、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而企业文化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并购的基本类型按并购企业双方所处行业关联性、并购支付方式、并购交易类型等,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5];股票收购、现金收购;关联并购和非关联并购[6]及其他类型[7],本文侧重于关联并购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关于关联并购、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并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并购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该领域文献多倾向考察技术并购对并购创新绩效或财务绩效的影响,Conte和Vivarelli运用意大利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技术并购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于预期[8]。郑骏川认为科技型收购者主导的技术并购对企业内部研发具有替代作用,且相较于非科技型收购者更能将技术并购发生年份的研发投入转化成企业持续性的盈利能力[9]。王宛秋和马红君研究发现收购方企业并购成熟度与财务资源对其并购后的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并购后研发投入的增加会降低并购成熟度的促进效应,强化财务资源的正向作用[10]。技术并购是指以获取某种技术或具有时效性的专利为目的的并购[11],而以技术并购为获取并购样本的限制条件过于严苛,遗漏了其他也能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为并购目的的样本。对此,刘辉等将并购样本限制条件从技术并购放宽至一般并购,实证研究了收购兼并、异质企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12],但该限制条件的放宽程度过大,易降低并购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整合行业资源、开拓新产品市场、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技术、专利、核心技术人员等)均能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以此为获取并购样本的限制条件,能更全面和准确地考察并购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是关联并购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关联并购能否促进收购方并购绩效的提升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Peng等认为控股股东进行关联并购的重要目的就是转移或“掏空”公司利润[13]。Ying和Wang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似结论[14]。而李善民等基于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15]。巫岑和唐清泉认为关联并购能通过创造先验信息和信息交流两种机制实现信息传递,提高企业并购绩效[3]。本文认为该争议的根源在于企业实施关联并购的动机。关联并购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信息透明度,若企业以期利用此优势,通过关联并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或技术创新效率,是能够实现企业并购价值的,该观点将在下文进行验证。

三是企业文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该领域研究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集中于海外并购,以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程度进行分组,研究文化距离或文化差异对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如朱治理等按照与中国文化关联性强弱分为亚洲组和欧美组,以表示文化距离变量,运用(全样本和PSM)匹配法和倍差估计量回归技术,研究了海外并购、文化距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16]。孙淑伟等也依据与中国文化差异大小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组,研究了文化差异对海外并购溢价的影响[17]。另一类是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文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王艳和阚铄通过收集上市公司在组织制度、内部构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相关信息,以衡量企业文化强度,并讨论了与并购财务绩效的关系[18]。本文研究思路就是借鉴王艳和阚铄衡量企业文化强度的方法,以考察关联并购中,收购方的企业文化与其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基础,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拓展:(1)运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以考察关联并购能否促进收购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地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增加,拓展了技术并购和关联并购的研究视角;(2)考察关联并购中,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丰富了微观层面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也为关联并购能否促进企业价值实现的争论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观点。这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企业文化不仅能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而且对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19]。企业文化能从组织制度、内部构建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实现其凝聚、导向和激励等功能[18]。其中,组织制度体现在对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发展目标等内容的说明;内部构建即为利用企业文化培训、职工手册、拓展活动等方式将企业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嵌入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和思维方式中;社会关系是指利用多种途径对外宣传企业的核心文化,提高社会认可度[20]。高强度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形成高度一致的,且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目标企业的知识或技术创新资源符合收购方的发展战略需要时,收购方能通过企业文化的内部构建方式强化员工间的凝聚力,塑造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工作方式,共同应对与目标企业文化融合和资源整合过程中引发的冲突或负面影响,降低协调成本和整合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员工感知互补性知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吸收整合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关联并购中,企业文化对收购方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联并购企业之间具有较小的企业文化差异。关联并购企业在并购发生前就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知晓彼此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所具备的技术资源优势,且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或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合作,甚至一方企业对另一方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具有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因此,该种特殊的紧密经济联系,利于双方企业在组织制度、工作模式、价值观念的形成或完善过程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趋近的企业文化。且收购方企业文化越强,通过经济联系纽带传递,对目标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就越大,促成双方在并购前就会出现组织制度、内部构建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部分融合,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越小,进而促使在文化整合时发生冲突的概率也随之降低。

其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较小的企业文化差异利于收购方实现对目标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整合。企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资源,对研发人员的整合情况,是衡量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许多企业实施并购的重要原因。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制度和文化内部构建模式,塑造着企业员工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较小的企业文化差异,利于提高目标企业人员对收购方企业的工作思维方式、组织制度的认同感,利于缩短并购过渡期,降低或消除因文化冲突引起的过渡期员工抵触情绪产生的概率。另外,关联并购企业之间的研发人员在并购前即存在的技术创新交流、新产品开发合作,强化了双方在并购前就习惯了彼此的工作方式,而这利于迅速为并购后的收购方带来管理协同和技术协同。因此,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关联并购企业之间较小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收购方能更快地完成文化整合,减少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且文化强度越强,对目标企业核心人员的整合越高效。

最后,较小的企业文化差异利于降低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对目标创新资源的充分吸收与优化配置。关联并购企业之间在并购前存在的紧密经济联系,有利于收购方在并购前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目标企业管理制度、技术能力、财务状况等信息做出初步评判[3],但缺乏关于目标企业更全面的、高质量的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对收购方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目标的制定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其获取情况也决定着并购的成败。关联并购企业之间较小的文化差异,能提高目标企业员工对收购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完善并购前的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机制,实现企业员工之间的高效沟通,利于准确掌握目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资产状况、财务信息等高质量信息,缩短整合时间,降低并购整合风险和成本,促进对目标资源的充分吸收。

综上所述,对实施以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某种技术资源等为目的的关联并购,收购方能充分利用较小的企业文化差异、目标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高认可度和高信息透明度等优势,实现对技术创新所需核心技术人员的有效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且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度越强,该正向促进作用也越强。因此,基于上述讨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关联并购能促使收购方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假设2:关联并购的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越强,并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为了验证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与其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

ΔEi,t=α0+α1Culture+α2ROAi,t-1+α3CROWi,t-1+α4Levi,t-1+α5SOEi,t+

α6LnSizei,t-1+α7LnInti,t-1+φ

(1)

式(1)中,被解释变量为并购对收购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用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变化量(ΔE)表示。本文用并购公告日当年的技术创新效率(E0)与并购前一年的技术创新效率(E-1)之比ΔEi,0表示企业i在并购当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量,依此类推,ΔEi,1、ΔEi,2分别表示并购后第一年和并购后第二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量。

1.解释变量。本文解释变量为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度(Culture)。为避免通过问卷调查衡量企业文化强度的方法和量表所存在的情景差异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衡量结果的准确性[20],本文采用王艳和阚铄从组织制度(Org)、内部构建(Inter)和社会关系(Soc)三个层面刻画企业文化强度的方法[18]。其中,组织制度表示为在公开资料中是否有企业文化、企业愿景和发展目标的介绍;内部构建表示为是否有体现员工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和员工文化培训的资料以及是否有员工培训活动;社会关系是指是否有社会媒体宣传报道过企业文化,是否有公开出版物介绍过企业文化,体现为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上述每个层面内具有任一内容出现,则记为1,否则为0,再将取值加总表示该企业文化强度,最高分值为3分。

2.控制变量。企业规模(LnSize):用收购方企业总资产对数值表示;盈利能力(ROA):用收购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表示;成长能力(CROW):用收购方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即(本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偿债能力(Lev):用收购方企业资产负债率表示,即等于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无形资产(LnInt):用收购方企业无形资产对数值表示;企业产权性质(SOE)为虚拟变量,国有企业取1,否则取0。模型中所有随时间变化的控制变量均取滞后一期值。

基于上述企业文化强度衡量方法,从企业公开资料,经过手动搜集,所得203个样本的企业文化强度分布情况如下:文化强度为0的企业有3家,占比1.47%;文化强度为1的企业有28家,占比13.79%;文化强度为2的企业共有128家,占比63.05%;文化强度为3的企业有44家,占比21.67%。具有两项企业文化行为的企业数量最多,无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数量最少。

(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计算

本文运用基于DEA方法的BCC模型,计算评价企业在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三阶段技术创新效率。根据上文的分析以及指标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经费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企业专利拥有量作为产出指标。研发投入经费指标使用永续盘存法进行存量转换[21],折旧率按惯例设定为15%。少数企业年度报告存在将研发人员与技术人员混合披露的问题,本文将其技术人员视为研发人员。企业专利拥有量以专利数的申请年为准。考虑到专利成果产出的滞后性,本文对专利数做滞后一期处理,即t年计算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所需专利数使用t+1年数值。从而可得到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且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此次并购浪潮发生时间和相关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9~2013年发生关联并购的沪深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初选样本,并按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选择并购交易地位为买方的企业;(2)选择买方企业在并购公告中提到以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某种技术资源等为主要目的的并购事件;(3)剔除并购交易后收购方未获得目标企业绝对控制权的样本企业(并购后收购方股权比例不足50%的样本);(4)对于同一企业在同一年份发生的多起并购,保留企业当年所完成的第一起并购,这是因为本文考察企业是否发生并购,而非并购次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5)剔除按照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目标企业属于金融类的样本;(6)剔除数据缺失样本。由于本文研究需要样本企业并购前两年至并购后两年的指标数据,以及对专利数据作滞后一期处理,所以实际收集样本指标数据跨度为2007~2016年。经过上述筛选过程,最终获得203个符合研究要求的企业样本。

实证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万得资讯金融客户端、上市公司各年份年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和佰腾网。其中,并购样本、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财务指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万得资讯金融客户端及上市公司年报,专利拥有量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和佰腾网。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表1为关联并购的收购方在并购前、并购中和并购后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使用deap2.1软件计算),为呈现更具体的比较结果,绘制图1。从变化趋势分析,收购方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数值在并购后第一年降低至最低点后,第二年均出现快速上升,结束下降的趋势。纯技术效率是真实反映企业技术进步的指标,在并购后的上升或下降,表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对目标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情况。综合上述分析,表明关联并购企业之间在并购前存在的经济联系和相近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收购方企业准确评估目标企业的技术能力、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缩短并购整合期,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促进收购方在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假设1得到验证。为进一步验证其中的影响机理,下文将考察企业文化及其子指标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在并购前后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表1 企业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分解

图1 企业的TE值、PTE值和SE值的变化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回归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VIF最大值仅为2.66,均值为1.45,远小于10,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表2中的6个模型分别考察在并购当年至并购后第二年,关联并购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度与其子指标对并购后的创新效率变化量(ΔE)的检验结果。在模型1、模型3和模型5中,关联并购的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系数均显著为正,即企业文化强度越强,企业在并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假设2得到验证。除模型6中的社会关系指标具有非显著性的负向作用外,其他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支持假设2。控制变量方面:从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在模型5和模型6中均显著为正,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即关联并购有利于提高收购方的技术创新效率;收购方企业盈利能力越强,企业在并购后的创新效率越低,说明在现有资产能让企业获取足够收益的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会减弱;企业成长能力对并购后第一年和并购后第二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均有负向作用;企业规模越大,在并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越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对并购后第二年的ΔE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表2 关联并购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与技术创新效率(ΔE)

注:***、**和*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的数字为回归P值。

表3显示的是验证企业文化强度各子指标,分别对收购方在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变化量(ΔE)的影响结果。除社会关系指标的回归系数,在并购后第二年呈非显著的负向作用外,组织制度和内部构建子指标的回归系数在并购后的两年内均为显著的正向作用,支持上述对假设2的验证结果。且在并购后第二年,组织制度和内部构建的正向作用强于社会关系的负向作用。该结论也说明,在关联并购中,企业文化的明确陈述和文化培训对提高目标资源整合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促进文化融合具有积极作用,验证了上述作用机理分析。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表2的基本一致。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部分改变衡量企业在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变化量(ΔE)的指标。综合效率是综合反映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表示对企业研发资源配置能力和研发核心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纯技术效率是企业在研发投入规模不变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效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情况,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因而,本部分将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纯技术效率变量替换综合效率变化量,检验企业文化与纯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检验结果表明②,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变化量有正向作用,且在并购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由并购前的非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符合本文研究结论。控制变量方面:各模型中,ROA、CROW、LnSize对企业并购后的创新效率的作用与表3显示结果基本一致。

表3 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各子指标与技术创新效率(ΔE)

注:***、**和* 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的数字为回归P值。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09~2013年期间宣告并购的、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关联并购与收购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以及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度对其并购后技术创新效率变化量的作用机理,并得出以下结论:(1)关联并购能促进收购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2)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度越强,并购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3)该显著正相关是由企业文化的组织制度和内部构建的显著性正向作用引起的,即由关联并购企业之间较小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目标企业核心技术人员认可度与资源整合效率的积极作用引起的,且该积极作用能通过收购方企业文化的明确陈述和文化培训得到强化;并购事件会导致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与收购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正相关转变为非显著的负相关。

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结论,本文的启示主要体现在: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企业并购应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对于一直存在争议的关联并购,若以整合行业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技术创新资源为并购目的,能实现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而当前我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面临着化解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和落实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两大任务。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并购能有效整合优化行业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缓解破产清算在去产能中引发的大量失业和债务集中清偿等负面冲击。以产业价值链为视角,实施并购推动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战略,有利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价值地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供给质量的提高。其次,从微观角度而言,关联并购应注重收购方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并购发生前,收购方应系统分析与目标企业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在通过多种渠道初步掌握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财务信息、核心资产等高质量专业信息基础上,注重从企业文化的明确陈述和文化培训上,增强员工感知互补性知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化员工整合目标资源需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观念,以此降低或消除整合冲突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在并购后对新知识的识别、消化吸收能力和对技术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能力。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企业应在充分吸收整合目标资源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企业吸收消化外部新知识,获得一定的原始技术积累后,应有效地利用政府的税收减免、创新补贴等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坚持通过自主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对行业内前沿技术的引领,而这既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加快落实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本文研究仅考察了关联并购收购方在并购后两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情况,因数据可得性问题,未能进行并购首次公告日后第三年或第五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变化情况的实证检验;设置更完善的企业文化强度衡量指标,考察非关联并购中收购方企业文化强度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并购整合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16年和2017年清科年报》,http://research.pedaily.cn/。

② 因限于篇幅,本文未列示稳健性检验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何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8.

[2] 王一棣,田高良,韩洁.关联并购的并购绩效研究——基于现金流视角[J].经济问题,2017,(5):110—116.

[3] 巫岑,唐清泉.关联并购具有信息传递效应吗?——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2):81—90.

[4] Jemison,D.B.,Sitkin,S.B.Acquisition:The Process Can be a Probl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3):107—116.

[5] 宋淑琴,代淑江.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J].宏观经济研究,2015,(5):139—149.

[6] 陈涛,李善民,周昌仕.支付方式、关联并购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9):59—67.

[7] 张雯,张胜,李百兴.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3,(2):64—74.

[8 ] Conte,A.,Vivarelli,M.Succeeding in Innovation:Key Insights on the Role of R&D and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 Drawn from Company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2014,47(4):1317—1340.

[9 ] 郑骏川.技术并购企业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92—98.

[10] 王宛秋,马红君.技术并购主体特征、研发投入与并购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6,(8):1204—1210.

[11] Gautam,A.,Riitta,K.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3):197—220.

[12] 刘辉,温军,丰若旸.收购兼并、异质企业与技术创新[J].当代经济科学,2017,(2):72—85.

[13] Peng,W.Q.,Wei,K.C.J.,Yang,Z.Tunneling or Propping:Evidence from Connected Transac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2):306—325.

[14] Ying,Q.,Wang,L.Propping b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Wealth Transfer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3,6(2):133—147.

[15] 李善民,史欣向,万自强.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基于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3):55—67.

[16] 朱治理,温军,李晋.海外并购、文化距离与技术创新[J].当代经济科学,2016,(2):79—86.

[17] 孙淑伟,何贤杰,赵瑞光,牛建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溢价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3):77—89.

[18] 王艳,阚铄.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J].管理世界,2014,(11):146—157.

[19] 王清刚.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灵魂——从制度建设到道德与文化建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1):119—125.

[20] 刘志雄,张其仔.企业文化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09,(2):108—112.

[21] 吴瑛,杨宏进.基于R&D存量的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DEA度量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28—32.

猜你喜欢
收购方关联效率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企业并购中对赌协议防范收购方商誉减值风险问题探索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分步购买不构成业务的会计处理
企业并购中收购方的财务尽职调查研究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