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凤全,詹巧巧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 230022)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乡土景观产生了冲击,使乡村景观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景观是社会、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表象,稳定而均质,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寄托[1]。绿道景观是指绿道途经、连接、包涵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是游人所能看到的各种自然景观与绿道交通要素的综合,其观赏效果受空间、时间和人的视觉、心理等多维因素影响。乡村绿道景观品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乡村吸引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保护。然而,目前乡村绿道主要关注宏观规划和道路建设层面,对绿道景观部分关注较少,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生态学理论[2]、景观资源整合理论[3]等对绿道景观设计进行阐述,较少从景观偏好认知角度探讨绿道的景观设计。
景观偏好是以景观感知为基础,探讨景观、人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结果[4],是合理进行景观规划的基本依据。对乡村绿道景观的审美与偏好研究有利于设计者理解景观内容和空间组织,深步探讨人对于环境的需求。乡村绿道的复合定位决定了绿道不仅承担交通、连接功能,还需其外观、线型与自然环境协调,承担重要的美学功能。观赏者对景观的喜好程度直接影响绿道的吸引力和使用价值,因此,绿道景观偏好的研究日益迫切。国内关于绿道的景观偏好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路域的研究,如吕渊[5]基于景观认知理论对道路绿地景观进行研究,提出系统性、序列性和综合性作为道路绿地景观建设的参考。李淑怡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6]一致性、复杂性、神秘性可视为路域景观偏好有效的预测指标。国外关于景观偏好理论的研究已较为成熟,Kaplan[7]从心理评估角度提出的景观偏好矩阵,研究较为系统,认可度较高。因此,研究参考Kaplan提出的景观偏好因子进行问卷设计,综合以往研究,将主导人类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自然性、神秘性与复杂性四项标准作为本次研究的影响因子。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徽州绿道为例,选取安徽某省部高校16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绿道景观偏好情况,提出景观优化策略,为乡村绿道景观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借鉴。
徽州绿道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是黄山市建设的首条乡村绿道,总长度达128 km,是安徽省“金项链”绿道工程的重要区段。徽州绿道连接呈坎、唐模、西溪南等古村落,集自然生态、农业、文化景观为一体,整合了全区的产业资源,带动了旅游发展。沿线景观要素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10种形式,如表1所示。
景观偏好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专家学派的详细描述法、公众偏好法、综合法[8]三种模式。即基于专业设计和基于公众感知两种类型。本文采用专家法与公众偏好法综合方式对绿道景观偏好进行评判。
本文选择具有景观专业背景的本科大三学生代表专家学派和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其他专业大三学生代表公众进行偏好调查研究。徽州绿道距离较长,范围较广,使用人群包括本地居民、游客、管理者等多种群体,这些群体受绿道的距离、分布等限制,在线上无法对绿道景观的整体情况进行偏好评价。因此,研究考虑选择非专业学生代表公众进行偏好评价研究。关于学生样本的可靠性问题,不少研究证实了学生样本与一般公众样本之间的偏好评判差异较小,且非专业学生群体与公众对绿道景观的理解基本一致,因此学生的评判也能较好的代表公众的感知评价[9]。研究选择安徽某中部高校景观专业学生80人,和其他不同专业(包括文、理、工科专业)学生80人,共160人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生80人,女生80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景观偏好评判分为室外和室内两种方式,室外评判较为直接可靠。但室外评判需要投入大量工作,带这部分群体到线上进行调查,时间长、费用高、难度较大。且室外气候、天气等因素也会影响调查者的评判结果。以往研究表明室内照片评判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感知刺激方式,人类基于照片替代的感知评价与照片所代表的真实景观的直接体验具有很高的相关性[10]。因此,研究选择照片和幻灯片作为评判测量的媒介,在线上定点拍摄照片,根据各类景观要素所占比重和景观构成形式,最终选出52处代表性的景观图样作为样本,依照评价准则,让评判者通过观察幻灯片的放映,对绿道景观从低到高(1-5)进行评分。实验在安徽某省部共建高校风景园林规划研究所进
行,将同学分为8组,先让同学对所有照片进行单张快速浏览,再慢速放映。放映结束后,收集问卷信息,进行数据统计。
表1 绿道景观要素形式
采用一致性、自然性、神秘性与复杂性作为问卷四项组成因子。参考项青,王永坤[11]对四项偏好因子的形容词分析和张晓彤,刘文平,肖禾[12]等对可视景观评价指标的解释分析进行设计。问卷选项采用五分量表法进行测量。问卷信息及释义如表2。
基于SPSS19.0对一致性、自然性、神秘性和复杂性四个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表示样本信度。一般实证研究中该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信度较高。一致性克隆巴赫系数为0.71,神秘性为0.50,自然性为0.63,复杂性为0.65。各变量除神秘性接近0.6外,其他都高于0.6,问卷总体信度为0.84,整体信度较好。
表2 景观偏好矩阵因子、对应释义
表3 各因子均值与变异系数分析
针对徽州绿道景观偏好调研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应用SPSS19.0软件对各因子均值和变异系数进行数据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层次感、生动性、植被健康、连续性、曲折性分值较高,给人感受较为强烈。模糊性、场景感、规律性、色彩丰富、植被丰富分值较低,给人感受相对较弱,但这几项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大家对其认知差别较大。其中植被健康、生动性、完整性三个因子共同说明徽州绿道的自然性较强,自然基底良好。但整体来说植物种类给人感觉相对单一,可适当增加物种多样性,使群落更加稳定。层次感分值较高说明绿道景观层次较为丰富,景观布局较为合理。曲折性、遮蔽性分值较高反映出绿道的自然环境优越、空间变化多样。但模糊性、场景感分值较低反映出绿道的神秘性相对较弱,与游客建立的情感联系较少,应注重与观赏者的情感沟通,通过景观意象引发联想。规律性、色彩丰富度较低说明绿道景观整体感觉略微单调。统一性、协调性、连续性、均匀性因子给人感觉较为一般,说明绿道景观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优化。通过对比发现,景观专业组与非景观专业组均值基本一致,无太大差异,说明徽州绿道以自然景观为主,较少进行人为干预,大众与专家对景观认知基本无异。
从四个标准因子均值来看,徽州绿道景观整体来看一致性较高,景观风格较为统一、协调。绿道与其它线路的连接度较好,景观元素分布较为均匀平衡,说明绿道的基础建设较为完善。徽州绿道利用原有县道、村道、林网、水网进行线性整合,尽量少的对原有自然基底进行干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自然性较高。而绿道的神秘性感知程度较弱,通过对绿道的路域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徽州区除各站点文化资源较为集中之外,途中路域主要以自然环境展示为主,小品等景观元素点缀较少,较少反映地方文化,致使绿道的场所感较低,且模糊性较弱,缺乏意境与趣味。复杂性均值偏低,主要反映出绿道景观元素的色彩以及景观元素的序列、韵律感感知较弱。景观偏好是观赏者通过知觉、认知心理评估过程对山水、建筑、植物等具有美学规律又能被观察者感受从而引发人们多种情感的环境形态产生的情感反应。绿道沿线复杂的景观要素,如一幅动态影像牵动观赏者的心理感知。适度把握绿道环境的美学规律,有利于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对场所的共鸣。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徽州绿道应重点提高景观的神秘性和复杂性。一致性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管理进一步提升。自然性可在人工设计层面,适当丰富植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致性涉及的是设计或景观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有一种驱动自己对所观赏客体产生一致性的认知心理,如果景观中个体元素与整体失谐,就会让人觉得突兀,引起视觉混乱不安。统一性和协调性主要寻求多种景观元素的平衡与和谐。未被人侵扰的生态基底具有良好的统一性,进行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好要素点的空间安排,沿绿道进行线性要素控制,力求与周围环境融合。均匀性与连续性是在设计中注入不破坏一致性的因素,在对自然景观进行人工整合时,要小心引入突出性、紧张性、富有动感的颜色、材质和纹理等。注重景观元素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包括绿道景观与道路安全、生态环境、人的视野感知的协调以及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等。加强景观元素的连通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连续性,保证绿道景观的均质和稳定。
神秘性分值整体虽然偏低,但曲折性和遮蔽性因子分值相较略高,反映出绿道景观的自然优势。徽州绿道沿线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和丘陵,河流网络密布,沿线景观曲折变化、富有吸引力。绿道应基于现有条件,尽量多的揽入远近景观,争取开阔的展视面。同时,开阔界面中可适当遮蔽从而营造视野空间变化、引导观赏者视线。场景感与模糊性因子分值较低,应重点加强建设。绿道景观的地方感或地方特色,是区别于其它绿道的性质或特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绿道的地方特性很大程度影响观赏者对绿道景观的感知和体验。而徽州绿道站点之间相距较远,其间的路域主要以自然景观欣赏为主,地域文化氛围感较弱。因此,在线性自然景观基础上,绿道可适当增添具有地域特色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绿道在游憩层面不同于一般道路以及山间小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完善的导向性、服务性、安全性、特色性基础设施,保证游人心理、行为需求。在徽州绿道的场景化景观设计中,应将徽文化元素统一融入于绿道基础设施中,构成特征鲜明、富有浓烈地方感的绿道景观。同时,适当融入其他文化符号,避免本地元素过多造成疲劳感。模糊性反映了景观的意与境,从分析结果来看,徽州绿道的景观整体偏向明朗,模糊性较弱。实际访谈发现,大众总体认为县域绿道景观应简洁明朗,而乡镇绿道可保证观赏者内心安全界限的前提下,适当营造回环往复、朦胧遮挡的趣味性景观。合理的模糊性空间组织能够激发观赏者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使观赏者超出场地界限,衍生多种情感。
自然性是景观格局的一个重要表征,反映了自然生境的被破坏程度,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植被丰富度、健康情况和完整性反映出绿道生境的现况。生动性即自然的美观程度,既反映了生态特征又表达了美学特性。通过数据分析和场地调研可知徽州绿道景观的自然性整体较好。县域以人工景观为主,层次丰富,种类多样。但植物的物类选择与本地环境氛围不够协调,种植维度与线路交通矛盾较多,影响道路的安全畅通。道路绿化应发掘利用本地树种,加强维护管理,适当增添优美树种,保证绿道的基本功能。乡镇绿道林带主要以自然植物群落为主,整体生态景观良好,但植被种类给人感觉略显单一,由于远距离大斑块的植物形态区分并不明显,因此需要通过远近距离的变化配置,协调植被群落丰富度。同时,应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病虫害情况进行整治,如黄山一带毛线虫对黑松、马尾松等的侵蚀问题要予以重视,以加强维护绿道及整个生态格局的自然性。
复杂性包括景观基底、景观设计和景观功能的复杂性。复杂的景观能够触动人的多种感知情态,功能的复合性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数据分析可知多样性和层次感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而规律性和色彩感分值较低。多样性包括复杂的山脉、水文、植物,而层次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重心,强调主体,显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两者分值较高反映出徽州绿道良好的景观格局。规律性和色彩感受人为可控因素较多,可以从景观设计尺度重新优化。绿道景观是一种连续的印象流,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如线条、形式、色彩以及质地规律的重复能够产生强烈的方向感,引发对环境的亲切和归属感。可以利用自然界重复的地形、河谷、树线等元素,通过韵律的序列设计和空间布局的巧妙安排展示绿道魅力。色彩具有唤起人的第一视觉的作用,是绿道景观环境的主要视觉元素,是表现景观意境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乡村绿道具有天然的色彩基底,因此,设计应选择与基底相协调的色彩,集中在绿道周围植被和构造物上进行设计。村域绿道植被色彩的选择应该与基底主导色彩相协调。县域绿道色彩的运用可以更为灵活,通过高明度或亮度的色彩传递人文信息或强化地域感。色彩设计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情况以达到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和对比设计的目的。
乡村绿道景观是不同时间动态与静态景观的有机组合。徽州绿道基于地域自然优势,合理规划组织线路,为游人创造出了优越的线性景观环境。整体来看,人们对徽州绿道的景观偏好值较高,绿道整体感知体验较好。人们的景观偏好尽管受过去经历、环境的熟悉度、教育程度以及文化差异等影响,但也存在一致性,表现出对丰富植被和水域以及具有视野穿透性景观的偏好。因此,对当地的水文、自然景观等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设计对于绿道的价值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结果来看,徽州绿道景观还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景观元素色彩相对单一,景观组织规律感、序列感弱,缺乏调动游客情感的景观元素等。今后应在人工层面对线性景观进行整体把控,适当融入富有趣味的色彩和元素等,提高绿道的吸引力。本文梳理了乡村绿道景观的主要组成形式,总结出影响绿道感知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绿道主客观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提出了相应的景观优化策略。同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受客观条件限制,研究对象样本与方法相对简单,未来可选取更多研究对象在线上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乡村绿道的景观设计。
[1]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10):75-83.
[2]陈光畏.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17(9):86-87.
[3]杜伊,金云峰,周晓霞,等.景观设计策略——绿道促进城市新城功能与风貌提升[J].广东园林,2016,38(5):16-20.
[4]张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游客景观偏好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5]吕渊.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6]李淑怡.哈尔滨高校校园植栽空间之景观偏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Kaplan S.Aesthetic,Affect and Cognition: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Environment&Behavior, 1987,19(1):3-32.
[8]Zube E H,Sell J L,Taylor J G.Landscape perception:Research,application and theory[J].Landscape Planning,1982,9(1):1-33.
[9]Schroeder H,Daniel T C.Progress in Predicting the Perceived Scenic Beauty of Forest Landscapes[J].Forest Science,1981,27(1):71-80.
[10]Meitner M J.Scenic beauty of river views in the Grand Canyon:relating perceptual judgments to locations[J].Landscape&Urban Planning,2004,68(1):3-13.
[11]项青,王永坤.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109-112.
[12]张晓彤,刘文平,肖禾,等.基于生态学意义可视指标的乡村景观情景可视化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8):1129-1138.
[13]陈奇亮.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景观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4)166-1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