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村镇银行成立十年间在服务当地“三农”和小微企业、推动精准扶贫、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成就显著,却不可避免地暴露了村镇银行因为自身性质和外部影响而潜在的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天灾风险等各类风险。因而村镇银行须积极应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识别各类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风险防控手段,提升竞争能力。加大宣传,提供社会认知度;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内部管理科学性;建立农村信用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稳定存款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农业政策保险,创立天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多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村镇银行;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1-0088-05
一、引言
2007年3月, 中国首家村镇银行成立之后,村镇银行十年间在党中央、各级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引导下,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有力激活了農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满足了农村多元化金融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动了城乡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的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已达到12377亿元,数量达到1519家,县市覆盖率达到了67%,遍布全国31个省份的1213个县(市、旗)。其中各项贷款余额共7021亿,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以6526亿元的占总贷款数的93%。500万元以下贷款比例占总贷款的80%,户均贷款6526亿元达41万元, [1]19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村镇银行以支农支小的特色战略定位让人刮目相看。
在村镇银行走过十年的发展成就显著的同时,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的步伐也逐渐拉近,如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导致金融信息化、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在面临以注重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村镇银行出现了揽储压力增大、投放信贷难度加大、转型升级困难等各项制约因素,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村镇银行如何应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防范村镇银行因为自身性质和外部影响而潜在的各类风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在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金融市场化等外部冲击的各项风险更为复杂。这些风险不仅鲜明地揭示了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弊端,还使村镇银行经历着从微小到壮大的瓶颈期,只有正确识别风险的存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风险管控手段,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才会更宽广。本文主要从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天灾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声誉风险
村镇银行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般来说规模较小,成立时间短,宣传不到位,由于大多数人对村镇银行的认识都带有偏见,社会认可度低。村镇是我国最小一级行政单位,村镇银行是我国最小一级法人银行,“某某村镇银行”经常被简称为“某某村行”,让人误以为是某某村镇集资开立的银行,因此社会公信力不足。而且村镇银行有当地自然人或企业入股,不少人将村镇银行看作是私人银行,有钱人投资的银行,认为把钱存入村镇银行不安全没有保障,怕银行携款潜逃,所以大多数的客户愿意把钱存到知名度更高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或农商行。而且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中大部分都是农商行,很多人都将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混为一谈,误以为村镇银行的实质是假冒农商银行成立的各类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存在的这类声誉风险,让村镇银行客户认可度不高、吸收存款困难导致资金短缺,其它业务也难以开展。
(二)操作风险
一方面,村镇银行网点一般都是设立在县及以下的乡镇、村,交通不便利,生活条件艰苦,薪金待遇较差,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工作量较大,既懂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三农”的高素质人才是村镇银行普遍缺乏的。村镇银行的员工虽然大部分来自当地,但学历教育层次偏低,对业务技能不熟练,金融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因为村镇银行人员招聘看重的是员工在当地的人脉资源,因此有些村镇银行员工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和管理,无银行从业经验、 对专业的信贷工作不熟悉。随意性较高,缺乏内部合规意识、风险意识,操作风险较大,客户投诉率较高,不能适应三农的发展。[1]33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内控防范能力较弱。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储备不足,甚至一人多岗的情况也存在,操作风险还体现在缺乏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标准化流程的实施上。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和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缺乏上级行、社的有力监督,村镇银行只能依赖主发起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现场检查或非现场风险监测,存在着较大的操作风险。
(三)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很大。第一,因为村镇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很难意识到违约造成信用记录黑点会对自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诚实守信观念也较淡薄。即便为他们办理了贷款业务,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收入水平不仅低、也不稳定,造成违约率较高,这对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极大的难度。[2]第二,大部分村镇银行来经营信贷业务仍然以单一的“抵押贷款”为主。信贷产品无创新,和其它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比毫无竞争力,因此村镇银行不能将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第三,村镇银行没有完善对农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征集办法。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做支撑只能利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很少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网络平台。[3]而且,村镇银行自身的信用的建立也不完善,只能在当地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拆借,不能在全国进行拆借融资。
(四)流动性风险
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就是存贷业务,没有其他商业银行业务内容丰富。而且村镇银行多位于县域,不能通存通兑,汇兑结算速度慢、效率低,不能跨区域开展各类存贷业务和对公业务。村镇银行的存贷业务还受网点少的制约,业务总量少造成资金不足。从存贷比来看,2016年末村镇银行存贷比74%,较2015年的78.6%下降了4.6%,但仍居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也接近《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上限。①而且很多村镇银行的大部分存款来源于当地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公司户的活期账户,这些企业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将会给村镇银行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因此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
村镇银行受客观因素制约不能突破空间、人员界限办理业务,也不能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改善服务。比如某些村镇银行的业务操作系统没有考虑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直接使用主发起行的操作系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也有诸多限制,微信银行和无人网点自助银行还完全没有投入到开发阶段。这样的流动性风险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也严重制约着金融经营的效率,拖慢村镇银行发展的步伐。
(五)天灾风险
村镇银行具有定位服务“三农”特殊的政策属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农业。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受天灾风险影响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作物受损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农产品因为生产周期长、信息滞后等原因不能适应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变化将面临市场风险。
村镇银行多设立于交通不便利、经济落后的县城、村镇,这里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也比经济发达的城市大得多。2017年7月1 日,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因多日暴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人口81.5万,占全县人民总数56%以上,全倒或部分倒塌房屋14万余间。毁损堤坝900多处,农作物受灾31.8万亩,70多条街道受损,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90亿元 。这对于宁乡市的村镇银行来说,不仅有的营业间大部分的家具和重要资料被洪水损毁,被迫停业几天修整。大部分客户都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网点吸收存款有着巨大的压力。很多贷款客户经营的店铺受灾严重,不能及时还贷。而且一些抵押物都受到洪水影响市面价值折价。这突来的天灾风险加大了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风险。
三、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村镇银行对声誉风险的认知并不重视。从根本上来说,改变村镇银行大部分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取得客户的信任,因此要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牌、报纸、电视和广告等平台。全面介绍银行各项业务,还要多角度宣传村镇银行,提高社会公众村镇银行的认知。但是提高认可度还需要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多与农民交流。村镇银行本就是为“三农”服务的银行,只有贴近农民生活,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不是私人银行,资金存村镇银行是安全的,才能获得更多客户的信任。
在此阶段,政府还可以率先将涉农性财政存款和农村专项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政府的公信力来带动当地更多单位、企业、和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信任。
(二)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内部管理科学性
一方面,完善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制度,从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角度控制银行内部的风险点。首先可以在主发起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村镇银行发展实际情况,对村镇银行各管理部门进行职能分工,科学配置员工岗位。然后在符合村镇银行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梳理和修订现有的主要业务办理流程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建立起支付计算、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内部审计等一系列全面覆盖的制度。
另一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应是内控的重点。第一,村镇银行立足本土,服务当地,在建立严格的准入基础上还应该招募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本地员工,方便与当地的农民交流,缩小距离感的同时也使得员工的归属感更强烈。第二,应采用丰厚的薪酬和福利鼓励政策,引进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才来建设村镇银行。第三,还要重视对在岗员工的培训,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员工分类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是村镇银行和主发起行应该多进行人才交流和输送,村镇银行的员工走出去跟岗学习主发起行的先进经验更能带动村镇银行的管理。
(三)建立农村信用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
针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較高的问题,村镇银行需要帮助贷款人树立守法懂法意识,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信贷知识普及教育。但更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用平台来改善金融行业整体信用评估结构。第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要加强农村地区信用监管。第二,地方政府要用强制手段统一管理、统一收集农村地区的信用情况。第三,村镇银行自身应当积极完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及时加强风险评估和提高准确性。第四,村镇银行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搭建专门的网络管理平台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成立专门的信用征集小组,充分采集各类信用信息,能有效降低系统搭建成本,共享各类风险因素,互利互惠的同时也加强了村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稳定存款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
大部分村镇银行存款多数在2亿元之内,客户资金流量少,吸收存款成本较高,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受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各大商业银行乘机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导致村镇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吸收存款和稳定储蓄也越来越困难,客户稳定性差,存款结构不够合理。村镇银行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存款结构,稳定负债来源。第一,设立专业部门或专人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第二是实施流动性指标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流动性风险快速反应机制。[4]第三,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并严格实施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四,创新业务,开发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客户拓宽存款来源,用资产业务的提升带动负债业务的发展,稳定现有的经营管理状况。第五,逐笔认定和排查不良贷款。通过债务置换、债务重组、资产抵押处置等多种方式和清收方案来盘活不良贷款。
(五)重视农业政策保险,创立天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行业,没有农业保险,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将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不能按时偿还农业贷款,村镇银行产生直接不良损失,农民也不能继续贷款,从此进入恶性循环。农业保险的缺失使得村镇银行承担了大量农业生产风险。
我国应该建立农业政策保险体系,完善大型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农业保险。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稳定农民收入,有效提高农民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它将村镇银行本来要承担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农业保险公司,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和村镇银行的损失。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慢、规模小,主要委托给各类承办商业保险的公司来经营。政府要大力推动对这些承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发展,第一,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补助政策;第二,完善赔付金额、赔付范围等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为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转移风险的有效途径,提高其信贷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曾彪.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湖南郴州为例[J].财经界,2016(06):33.
[2]王小艳,吴雪宾.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2):243-244.
[3]王勇,付强,余乐.对新常态下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国际金融,2016(08):14-17.
[4]么英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潜在风险[J].北方金融,2017(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