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蓉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汉字又叫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仍被广泛使用的唯一的文字。它不仅仅是华夏民族交流的工具,也是精神的寄托,是民族魂的纽带。作为小学生,从小就要练习写好方块字,传承民族文化。
一、一撇一捺,都是中国
在有文字出现以前,人们通过结绳的方法记事,后来又发展到在木竹上刻符号用以记录。然而,隨着事情的繁杂,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记事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整日整夜地想办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通过观察天上星星的分布和山川脉络的样子,研究鸟兽虫鱼的痕迹和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创造出了最早的文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不过,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创造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仓颉只是汉字的整理者。不过,这个传说却很好地解释了汉字的起源,它由最初的描摹外形的图画,逐渐发展为符号,并从复杂走向了简单,最终趋于成熟。
你看那“点”,圆点本分、执著,长点有耐性、克制,顿点干脆、性急。“横”的家族中,长横能吃苦耐劳、顾全大局,短横则小心谨慎,上仰横不甘落后、勇往直前,下斜横则内向,较悲观。“竖”中,长竖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责任感,短竖则敏感而细心,左倾竖自控能力强,右倾竖则直率大方。短撇灵活多变,长撇热情洋溢。这些笔划,都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笔划的具体走向。比如,教孩子写“捺”时,可以告诉孩子,把“捺”想象成一个“滑梯”。写斜捺时,由两段构成,先向右下再往右,逆锋起笔,开始不宜写粗,转锋向右下逆时针方向边行边按,至捺脚驻笔微顿,缩回,再拖锋提出。平捺有三段,如同把斜捺放平,再在前面加一短横。教师一定要先在田字格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再让孩子描摹,并多加练习。还可以在学习了几种捺的写法之后,总结些捺的口诀:捺像小鹅脚短平,平捺似水起波粼,反捺如点尾下沉,一气呵成不复行。
其他笔划也是一样,仔细观察,用心描摹,结合想象,多加练习,掌握笔划的特点,就能写出神韵来。
二、外形优美,赏心悦目
汉字是一种艺术,它的形体十分优美,值得人细细品味。篆书古朴,隶书典雅。行书流畅,正楷端庄,草书奔放。汉字是用自己的外形来说话的,它是最会表达自己的内涵的。比如,你看到“雨”字,似乎就听到了雨声,看到了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正不停地下着,从屋檐上滴落到地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雨,一滴一滴,一丝一丝,就在眼前,活灵活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一定要注意观察每个字的构造和间架,不可以一边看一边写,一定要看好了,想好了再写,意在笔先,然后一气呵成。尊重每一个汉字,热爱每一个汉字,用一颗赤诚的心,去认真书写每一个汉字,表现出汉字内在的神韵和外在的优美,令看到的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三、追根溯源,利于书写
汉字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每个字的来历,似乎都有其生动的故事。给孩子讲一讲字的来历和演变,引起孩子对字的兴趣,然后再开始书写,相信孩子会因有所体会而表现出字的特色。比如,在教孩子写“鸟”字时,可以讲述“鸟”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无论是哪一种字体,“鸟”字始终是有头有眼,有身有脚,写时,头部就应该窄一些,身体就应该宽一些。教师多示范,孩子们通过观察,多练习,就能写好这个字了。
四、先后顺序,定要正确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了7000个汉字的规范笔顺。要写出规范的、美观的汉字,小学生就一定要掌握到汉字的正确笔顺。我们在教孩子笔顺时,一定要让他们了解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律: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上到下(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除了这些一般的情况,还有不少特殊笔顺,则要单独强调,如“成”“臣”“乃”“母”“出”等。经常练习,有错纠正,做到规范、准确,有利于写好汉字。
五、笔画布局,尽显艺术
汉字几乎是排列成一个方块,所以也成为“方块字”,但是,仔细观察,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间架结构,布局各不相同。从整体上看,汉字是讲究和谐美的,其中有对称美,也有不对称美。疏与密,长与短,布局上十分讲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如:笔画多者结字要密,如“赣”,笔画少者结字要疏。如“三”。横平竖直,把握字的重心,斜中求正。清代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当然,书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临摹,多练习,才能逐步掌握书法的美妙之处。
中国汉字,里面有着精深的中国文化,老师们一定要引导孩子写好这方块字,带领他们遨游汉字的海洋,感受中华魂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