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华 王崇 侯康宁
民族院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评定与其他的高等院校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民族院校在执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时所表现出的问题更加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民族院校资助工作特殊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民族院校资助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大高校的资助体系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成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完善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资助评定工作持续高效的发展,对于教育公平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1 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制度不完善。精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但目前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还没有一个严格的、明确的标准,导致各大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出现问题。个别学生为了得到国家的资助,向学校提供虚假信息,而学校也无法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只能依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来认定。
1.2 奖学金的分配不均。各大高校都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虽大,但所资助的范围较窄,一般都是奖励给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少,而各类资助都与学生的成绩相关,特别是那些本身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平平的经济困难学生很难得到有效资助。
1.3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所缺失。很多高校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方面的强化,往往忽视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得很多学生的自立自强的意识淡薄,只想依靠国家、学校的资助,不思进取,不懂勤工俭学。部分学生的诚信缺失,为了得到资助不择手段,总想不劳而获,产生了“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的思想。
2 民族院校资助工作的特殊性
2.1 民族院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性大。民族院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大部分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甚至有些来自牧区或者山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可以说是非常贫瘠,民族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差距很大。
2.2 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难度大。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适应,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吃力,成绩排名靠后,获得奖学金的几率小。另一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家中兄弟姊妹较多,家庭经济压力更为突出,造成迫切需求获得高额奖学金和不无法通过突出的学习成绩而获得奖学金之间的矛盾。
2.3 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很多少数民族家庭经济情况较贫困,步入大学后,受到大城市环境和身边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带来的冲击,极易造成自卑心理。仅仅给予其经济和物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展开资助工作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3 完善民族院校资助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3.1 加大资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制度。资助体系的力度加大了,覆盖的面积自然就广了。一些教育机构虽然有过文件规定国家助学金的奖金分配应该向民族院校倾斜,但是很多民族院校在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分配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帮助支持。要增加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数量以及覆盖的范围,完善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3.2 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加强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与社会各个教育机构以及慈善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主动与社会团体、企业集团、社会名人等取得联系,争取让这些机构捐资助学,提高学校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捐助者,得到更多的社会。
3.3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由于现在国家还未制定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标准,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公正的评定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例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过程中,可以采用班级民主投票的方法。在票选之前,老师详细的解说评选标准。票选之后,可以根据学生情況进行审核评定。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以便于监督检查。
3.4 要增加校园内部兼职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想通过勤工俭学这一途径来减轻家中的负担,而随着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化,校园之外的兼职存在很多的不安全隐患,为了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园中应多些兼职机会,特别是面向少数民族的经济困难学生。
3.5 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是教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经济困难问题,要对未来、学校、社会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二是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让同学们不做欺瞒学校、社会的事情,真实的反映自己的家庭状况;三是加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要懂得知恩图报,不能一味地坐享其成,履行大学生义务,承担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职责。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