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嵩
早在1982年,我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策,明确表示我国国家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良学生。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正在被教育者逐渐遗忘。另外,近年来体育系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重视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从大学体育的发展方向出发,分析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容易出现障碍的几个方面,并为止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习体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除了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之外,还具备完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适应社会的能。一个人真正的健康是由物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组成,只有这两个同时处于健康状态才认之为真正的健康。然而,调查发现当下我国的大学生的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自身主动参与运动、锻炼身体的途径,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主动运动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在心理健康上能起到提高个人的安全感、独立性,同时还能培养人的意志力。因此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改善心理健康。
3 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体育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达到真正的体育教学目的。首先体育教育教学相关教学人员要理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定教学教育方案;其次明确体育卫生工作的内容,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在品德教育上,确定体育心理健康和体育德育的工作,不能混淆两者的功能。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学老师,首先自身的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时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学老师应该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分析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对新课标和教育观念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品质,完善自身修养,以胜任教学任务和要求。能真诚的与学生相处,拥有积极教学的态度,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与学生和睦相处是教学顺利进展的基础。老师要广泛地与学生交流接触,同时老师应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能够表露出来,老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地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去感染学生,造成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友谊。
(三)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教学教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起到预设的目的。
(1)因势诱导,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老师需要及时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然后给出解决的方案。学生畏难心理很正常,老师应该不断地教育学生任何事都不会轻而易举的完成,任何事情不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时要正视它,不能退缩,努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同时,老师要与学生多多面对面交流,不断地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努力克服困难,分享成功案例。在实际教学上,老师的对学生的鼓励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消除恐惧和顾虑,从而能够使学生实现自主地完成任務。
(2)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种能让人全心身投入的运动途径,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效果,同时还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弊端。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尤其重要,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对于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完成较高的学习任务,增强身体素质,调节情绪。针对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需呀协助他们合理降低要求,多加以鼓励,激发他们的热情,增加其信心,不断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3)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是老师开展教学必要环节,通过了解分析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他们在这些过程当中取得的进步和感受到的成功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一些小任务,让每个学生参与进去,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不同阶段心理状况也不同。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行有目的的心理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们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进而获得真正的健康。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