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语义研究

2018-05-14 16:38李政文
知识文库 2018年13期
关键词:单音节现代汉语语义

李政文

温度形容词不仅具有基本义,即温度义,而且具有转义,即隐喻义。本文把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烫”、“热”、“温”、“暖”、“凉”、“冷”分为“暖区域”和“冷区域”两个大的区域,并对每一区域的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和隐喻义分别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温度形容词语义的生成和理解都是基于“人本中心论”的观点的。

1 引言

现代汉语温度词可以表现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形容词又可分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及多音节词两大类,本文把单音节温度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是一类相对较为封闭的词汇,它主要包括“烫”、“热”、“温”、“暖”、“凉”、“冷”等六个形容词。在这一相对封闭的系统内,我们能够对每一个词的基本义和认知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国内语义学界对于温度形容词的语义还较少涉及,仅有的一点对这类词的认知语义的讨论散见于汉外对比的研究中(彭传薇,2009;张媛,2012)。这些研究还远远没有探究到温度形容词的全部语义,特别是对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即温度义,目前还没有任何的可借鉴的成果。而温度形容词的语义研究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温度形容词和颜色词都是语义较为难以确定的词,具体的温度和某一温度词的对应与颜色波长和颜色词的对应一样很难确定,因此自然语言使用者在对其的选择过程中有着相当复杂的心理机制。因此,在温度词研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寻找不同温度范畴与温度形容词的语言学的(首先是语义学)的相关性。二、温度形容词是一类语义模糊的词,“烫”与“热”、“热”与“暖” 、“冷”与“凉”的界限都是不清晰的。在某一具体温度下,一些人可能认为是“冷”,但有人可能就认为是“凉”。显然,对于温度形容词语义的判定和对于某一词汇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即“人本中心论”的观点,本文也将从这一立场出发,对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和认知义进行描写和细分。文章第二小节将论述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第三节将论述它们的认知义,即隐喻义。

2 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

根据基本义,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可以分为“暖区域”和“冷区域”两类, “暖区域”形容词包括“烫”、“热”、“温”、“暖”,其中“温”和“暖”的基本义相近,只是搭配不同,我们把这两个词的语义放在一起描写,所以“暖区域”温度形容词的语义可分为三个部分,即1)“烫”的语义;2)“热”的语义;3)“温”和“暖”的语义。“冷区域”温度形容词的语义分为两个部分:1)“凉”的语义;2)“冷”的语义。

2.1 “暖区域”温度形容词

2.1.1 “烫”的语义

“烫”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温度高的物体与皮肤接触使感觉疼痛”(《现代汉语词典》1329页)。与“烫”搭配的名词多是一些自身温度特别高或具有烧灼感的事物,如太阳、火等,这些物体又可以使其他的一些自身不发热的物体变热,如太阳可以使空气、风、石头、沙滩、金属、屋檐等的温度升高,火可以点燃松油、蜡烛,还可以为人类烧制食物和水。

而“烫”与它的近义词,如“温”和“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烫”一定是高于人体温度的。现代汉语中常有“滚”来说明它的程度,“滚烫”甚至是超出了人能够承受范围的高温。温度形容词中“烫”、“温”和“暖”以及“冷”的语义都是相对于人体的温度而言的。除了“烫”以外,“温”和“暖”指与人体温度接近,而“冷”则一定是低于人体的温度。

因此,人体温度就形成了温度形容词确定的一个界限,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个界限是非常可靠的,因为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基本恒定的,这一点有利于温度的分区。基于人体温度的界限,人类对“烫”的语义界定表现出一定的智慧,即“烫”是对物体温度与人体温度比例的一种检验。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有“额头很烫”、“水很烫”、“滚烫的双唇”,而没有“海洋很烫”等,因为生病或情绪激动可能使某个人身体的温度高于正常体温,火也可以使水的温度高于人的正常体温,而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因素都不可能使“海洋”的温度超过人的正常体温。

当然这种“烫”一定要通过人的皮肤或某一个触觉器官如手(滚烫的熨斗)、脚(滚烫的沙滩)、嘴(水很烫)等来感知和表现。因此,现代汉语温度形容词“烫”的语义确定是基于一种人本中心论的视角的,它有赖于持该语言的人对于自身温度和所指事物温度的认知和感受,是一种相对的语义范畴。请看下例:

(1) 在救助站餐厅里,皮发枝吃着滚烫的水饺,很是感慨。

(2) 滚烫的熔岩伴随着火焰沿水平方向飞出。

2.1.2 “热”的语义

现代汉语温度形容词“热”首先也表示一种高于人体温度的温度区域,而该词的另一个重要的语义特征是指所指物体的高温可以通过空气和某种中介物而感觉到,并且给人造成不愉快的感觉,如“我很热。”

使人感到“熱”的源头可以有很多,如“太阳”、“暖气”、“火苗”、“壁炉”等。当“热”能够通过某种中介物而被感知的时候,“热”描写的就是一种使人不舒服的感觉。“热”透过某一空间而传递到人的身上,人也有了变热的感觉。因此,“热”与“烫”不同,它还可以与表示中介物和空间的名词搭配,如“热风”、“热空气”、“炎热的沙漠”、“炎热的草原”等。请看下例:

(3) 十多人挤在一间铁皮房里,仅靠一部摇摆的电风扇吹着微弱的热风,晚上十多点下班也没水冲凉。

(4) 这里虽然很热,但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并不太高。

2.1.3 “温”和“暖”的语义

现代汉语的“温”和“暖”在温度上要低于“烫”和“热”,它在一定程度上指温度接近于人体的正常体温,这两个词的基本语义可以理解为“与人的体温基本相符或在人体能够承受范围内的温度,它给人一种舒适和愉快的感觉。”

这一语义也使我们能够把与“温”和“暖”搭配的名词分为两类,一类表示物体本身的温度与人体温度接近,如:“温暖的空气”、“温水”等,在这一范畴下,“温”和“暖”的语义特征与“烫”有其相似性;另一类指人能够承受所指物的温度,如“温暖的天气”、“温带气候”、“温暖的季节”、“温暖的冬天”等,在这一范畴下“温”和“暖”的语义特征又与“热”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

当然,这两类语义特征又是紧密相关的,人通过触觉感知外界物体的温度(第一类语义特征),而这一温度(第二类语义特征)又停留在人体中,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上文曾提到“热”可以和表示空间和处所的名词搭配,而“温”和“暖”与空间处所名词搭配时却存在着下列现象:可以与说话人紧密相关的空间处所名词搭配,却不能与说话人感到陌生的或不相关的名词搭配,如:我们可以说“温暖的国度”、“温暖的地区”,却不能说“温暖的沙漠”、“温暖的森林”等。请看下例:

(5) 在秋天,所有燕子都向温暖的国度飞去。

(6) 温水能治疗神经炎、关节痛。热水能促进血液循环,并有发汗作用。

2.2“冷区域”温度形容词

应该说,“冷区域”温度形容词的语义比“冷区域”温度形容词的语义相对较少。这一区域的语义中心词的“冷”。

2.2.1 “冷”的语义

现代汉语两大区域内部的温度形容词之间语义比较相近,而且它们与其它的单音节形容词(如单音节维度形容词)不同,不能构成绝对的反义词。我们一般认为“冷”是“热”的反义词,“凉”是“温”和“暖”的反义词,但是现代汉语中也可以把“冷”作为“暖”的反义词。

“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828页”。我们认为“冷”的基本语义可以理解为“具有人体难以承受的低温(一定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这种温度可以人体温度变低。”因此“冷”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不愉快的态度。

根据“冷”的这一基本语义可知,与“冷”搭配的名词一般是不发热的物体,而“太阳”、“火”等发热的物体一般不能与“冷”搭配。除此之外,“冷”的搭配比较广泛,如“冷空气”、“冰冷的房间”、“冷风”、“冷饭”、“冷水”等。请看“冷”在句子中的使用:

(7) 可是当我问到他的摄影棚为什么那么冷的时候,他却沉重下来。

(8) 郊区冷而重的空气由低空流向市区,久久不能消散。

2.2.2 “凉”的语义

现代汉语的“凉”被认为是“冷”的近义词,它表示的同样是低于人体正常体温的温度,但是从人本中心论的角度来说,“冷”的语义一定具有否定的评价色彩,而“凉”则可能根据与其连用的词的不同而兼有肯定、否定和中性三种评价意义。也就是说“凉”的温度有时可以表示说话人感到愉悦的温度,如“天凉好个秋”、“冬暖夏凉” 、“喜凉怕热”等,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的双音节词可以传到出“凉”的这一评价特色,如“凉爽”、“凉快”等;也可以表示说话人的不愉快的态度,如“凉风”、“该药性凉”等;还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中立态度,如“凉水”、“凉棚”、“凉茶”、“凉拌菜”等。请看“凉”在句子中的使用:

(9) 偶尔走在各山峰雪山融水汇成的河流边上,有一丝凉爽的风吹来,只觉得舞弊惬意。

(10)已经暮秋了,杜尚别的夜晚却只有微微的凉意。

“凉”的基本义可以兼有三种评价色彩,而它的隐喻义一般却都带有否定的评价意义,请看下文的3.2

3 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的隐喻义

3.1 “暖区域”温度形容词的隐喻义及其使用

我们把“暖区域”温度形容词放在一个小节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烫”、“热”、“温”和“暖”在使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映射特征。我们认为,“暖区域”温度形容词的转义义主要是基于一种“活跃程度”和“强度” (интенсивность)的隐喻。

在“暖区域”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中,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一个基本的标准,高于正常标准的就属于“暖区域”,而在该类词的隐喻义中,人对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快于或多于正常反應的就属于“暖区域”。在活跃程度和强度的隐喻下,“暖区域”温度形容词又具有下列的几种使用场合:

1)速度隐喻,如“热线”,指受到众多人关注的且反应较快的通讯线路;“热词”,即热门词汇,指在某一时期内受到关注度极高的词汇和语言现象。

2)战争隐喻,如“热战”,指“武装冲突,真枪实弹的战争”,这里的温度词“热”指战争双方对于战争的反应都快于正常的标准,投入到战争的人数也多于一般的战争。

3)人体部分的隐喻,如“头脑发热”,指反应极快(做事不冷静,感情用事。),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情感战胜了理智;“炙手可热”,指权势和气势都超过了正常的标准,使人不敢接近。

4)人的积极性隐喻,如“热恋”指恋爱中最难解难分的时期和状态,恋爱双方对于爱情的积极性都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标准。

5)情感的隐喻,如“热情”是与人生观,价值观有关联的,是一个人态度、兴趣、情感的表现;“温暖”指心灵上的暖意,即对某事物的感情超出正常的预期,在这一隐喻义下,“温暖”既可以具体名词搭配,也可以和抽象名词搭配,如“温暖的集体”、“温暖的接待”、“温暖的友情”等。

“暖区域”温度形容词隐喻义还可以有其它的一些用法和搭配,本文只略举两例:

(1)书记王业美是他的老领导,又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思考社会热点问题。

(2)编辑部就在他家里,一个温暖的家,文友们乐于星期天到他家漫谈。

3.2 “冷区域”温度形容词的隐喻义及其使用

在“冷区域”温度形容词中我们首先要说“冷”。“冷”用于隐喻义时首先可以描写人和人的行为,此时“冷”指缺少“热源”(即“心”、“心理”、“灵魂”),由“热源”映射到感情,因此“冷”的隐喻义指人缺乏感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以这一隐喻义为基础的多个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如“冷漠”、“冷淡”、“冰冷”、“冷艳”、“冷若冰霜”、“冷言冷语”等;“冷”可以和表示人身体部位的词连用,形成带有这一隐喻义的双音节词,如“冷脸”、“冷眼”;“冷”还可以以叠词的方式构成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如: “冷冷”、“冷冰冰”等。同时,由于“冷”可以映射到人的心理和灵魂,现代汉语中“冷”还可以表示“人没有多余的感情而具有足够的理智和判断力”,形成双音节词“冷静”。

在汉语的世界图景中,“凉”同样是一种“热源”的缺乏,但是不同于“冷”的是,它是指外界事物“热源”的缺乏,因而给人造成一种低于预期相关程度的不愉快感。也就是说,“凉”的隐喻是由外界事物自身的温度低映射到这一温度跟人带来的感受而形成的。如2.2.2所说,“凉”的基本义具有肯定、否定和中性三种评价色彩,而其隐喻义一般只具有否定的评价色彩,某些基本义中具有中性色彩的词在隐喻义中也带有否定的评价色彩,如“凉水”。在这一意义下,“凉”也可以构成一些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如“凄凉”、“苍凉”、“荒凉”、“世态炎凉”等。下面对“冷区域”温度形容词隐喻义的使用略举几例:

(3)她这才感觉不妙,跑到服务台打听是怎么回事,服务小姐冷冷地告诉她,她的那个剧组天刚亮就退了房走了。

(4)几个月后,他在逃亡的凄凉境遇中去世了。

3.3 温度形容词隐喻义总结

综观上文我们认为,“暖区域”或“冷区域”温度形容词的隐喻义都可以从其基本义中寻找到映射的一般路径。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形容词的隐喻区域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隐喻义所说明的已经不再是某种对象物的温度,而是某种情境或情态,我们试图对温度形容词隐喻义所对应的情态进行下面的描摹:

强烈的感情(“冷漠的对待”、“热烈的爱”)

可感知的爱(“热情的拥抱”、“滚烫的双唇”、“滚烫的话语”、“冷冰冰的话语”)

强烈的反应(“热情的掌声”、“热烈的问候”)

真诚的反应和态度(“温暖的话语”、“温暖的感觉”)

也就是说,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往往可以在人的状态和感觉域中得以映射和体现,如:

“冷”,指缺乏感情(也可能是具有决断力和判断力);

“温”、“暖”,指创造一种愉快的感觉;

“烫”,指强烈的感情或态度(也可能是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热”,指把某种强烈(或可以感觉到)的感情传达给外界,其类比物的温度词基本义中的“热源”;

“凉”,指外界的“热源”缺乏而给人造成的不愉快的感覺。

现代汉语单音节温度形容词“烫”、“热”、“温”、“暖”、“冷”、“凉”在语言中不仅具有其基本义,即温度义,而且具有一定的认知隐喻义。隐喻义和基本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映射关系,基本义的生成和理解的认知标准是人的正常体温,而隐喻义的认知标准是人的正常反应或预期,两种标准是紧密相关的。在温度形容词语义的生成和理解中,高于这一标准的在语言中通常用“暖区域”温度形容词表示,低于这一标准的通常用“冷区域”温度形容词表示。所以,我们对于该类词汇的语义认知是以人的认知为参照点的,即基于一种“人本中心论”的观点。

应该说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与动词研究相比还有很多涉及较少的空间,而温度形容词研究相对于维度形容词、形状形容词等涉及得就更少。本文以“人本中心论”观点为基础,基于大量的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对温度形容词的基本义和隐喻义的使用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思考。笔者深知,本文对于温度形容词语义的研究和描写还存在很多需要充实和完善的方面,如,形容词和名词一般是搭配出现的,每一搭配中都显示出形容词的某种语义特征,现代汉语温度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规律如何?温度形容词和其他的性质形容词的语义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契机和对象。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单音节现代汉语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V着呢”中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V”的语义特征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