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世民情急之下仓促发动“玄武政变”不同,朱元璋在身前便已经知晓其四子朱棣有不臣之意,但一向果断心狠的朱元璋竟没有对其采取撤藩措施。既然如此,朱元璋又为何不直接将皇位传与朱棣呢?
阴柔、仁爱的皇长孙朱允炆得到大臣拥护
朱标传说为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并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
朱标还是不幸早逝。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朱元璋,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此时,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虽然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但文官们却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棣起初因为血统问题无缘皇位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11岁封燕王,20岁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那时候,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母亲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早知朱棣有意谋反,为何不直接将皇位传与朱棣?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四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指“马”为母,万不得已……
与李世民情急之下仓促发动“玄武政变”不同,朱元璋在身前便已经知晓其四子朱棣有不臣之意,但一向果断心狠的朱元璋竟没有对其采取撤藩措施。既然如此,朱元璋又为何不直接将皇位传与朱棣呢?
朱元璋在临近去世之前,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颁发圣旨:“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朱元璋命令晋王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备形势之急。
因此,朱元璋在身前是绝无可能有意将皇位传与朱棣的。
那为何朱元璋不中意英明神武的朱棣,而偏要将天下之重交由一個毫无政治军事经验的朱允炆呢?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朱棣文韬武略不假,但朱允炆也并非无用之匹夫,朱允炆之礼义廉孝、躬亲必行是深得朱元璋看重和喜爱的。朱元璋洪武一朝三十一年,国内国外政治环境清平,已经再无能够影响国体的外部敌人存在,这也是为何明朝内部展开长达四年的内战仍未动摇大明国本的原因所在。
因此当这些难题被朱元璋尽数解决,朱允炆作为守成之主的优势便体现出来。倘若建文帝能够解决掉国内藩王割据的问题,明朝的发展走势又会是另一种光景,而朱允炆本人至少也能够得到唐高宗一般的历史地位。
那为何朱元璋知道朱棣有反意而未果断将其处置呢?
这就要站在当时的形势来看。朱元璋自己出身于草莽,深知人们对于权位的渴望,诸子对于储君地位的觊觎他心知肚明。朱元璋临死之前,已经察觉到朱棣蠢蠢欲动,他一面命晋王加以牵制,一面为朱允炆布局防控。朱元璋认为朱棣倘若发动叛乱,以其一藩之力绝难抗衡明廷中央,整个明帝国朝堂上下仍会效忠于朱允炆,朱棣在发动叛乱前期就曾因实力不济而多次遇险。
同时,此时的朱棣尚无很明显的抗衡之意,北境抗击蒙古大任仍需依靠其力,因此朱元璋在病重之时就并未将其废黜。
(《参考文摘》2015.8.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