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皖江 孙彦会
[摘 要]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新时代,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新农民”是继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之后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未来将成为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新农民”这个概念至今学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可以从职业、居住地、来源构成以及主体特点等方面对“新农民”群体进行界定。改进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对新时代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身份认同、体制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和发展认同六个方面分析“新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探析“新农民”在政治认同方面的进步性和不足之处。改进“新农民”政治认同可直接带动更为广大的农民群体对政党的信任以及对政策方针的理解,增进对国家大政方针、路线以及发展的认识,继而可以对振兴乡村战略给予软实力层面的支持。改进“新农民”政治认同带动广大农民的政治积极性,有助于活跃乡村气氛,共同为振兴乡村经济、改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弘扬乡风文明、共建美丽乡村的振兴乡村战略携手努力。
[关键词]“新农民”;政治认同;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2-0103-06
正确理解“新农民”概念对改进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民”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农民”也是农民,从事的依然是和乡村建设相关的职业,但是其已经和农民有所区别。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未来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改进“新农民”的政治认同,无论是对乡村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农民”的政治认同相比传统的农民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他们的政治认同度仍然尚未达到乡村建设的要求。笔者将从政治认同的六个方面,即身份认同、体制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和发展认同来分析“新农民”的政治认同,力求增强“新农民”政治认同,振兴乡村。
一、“新农民”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解读
(一)“新农民”的概念界定
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建设需要新农民,新农民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群体,他们不再只是一种身份,还是一种职业。笔者将从来源构成、主体特点、职业界定和居住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农民”的群体进行界定。
1.“新农民”的主体特点。对“农民”的概念理解,学界始终没有给予统一的界定,但是有学者分析“农民”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拥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居住在农村” [3]。在以往的感知意识里,农民是一种社会地位比较低、生存状态比较简单的群体,是落后的象征,表现为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目光狭隘短浅。笔者认为,农民不再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职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专门型人才,他们的落后是相对的。“新农民”之所以称之为新农民,是因为他们不仅从事和农业、农村相关的职业,而且兼具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法治素养,他们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反映一个人进步程度和社会文明状态的首要标志。“新农民”普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不再停留在封闭的环境之中,打破了原来一成不变的封闭心理。他们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具有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和道德认知。乡村建设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关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乐观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促进乡镇建设的发展,相反落后低下的思想道德素质则会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新农民”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具备较强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知识水平、科技水平以及管理能力。“新农民”首先是知识型的农民,普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其次是技术型的农民,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农业推广知识,这一点跟以往“靠天吃饭”的农民有了本质区别。再次,“新农民”还是有一定管理才能的农民,这一点是来自于他们在大城市奋斗或在乡村企业经营中积累的经验。只有完全具备这三点,才真正符合“新农民”的标准,才能真正地把他们的经验落实到乡村建设中去。
三是,具备较健全的民主法制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健全的民主法制意识:一方面是法律意识,“新农民”普遍具有法律意识,对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把握得比较清晰;另一方面是“新农民”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作为未来振兴乡村的主要力量之一,“新农民”可以带动农民去认识法律和使用法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共建一种尊法制、懂权益的现代化乡村。
四是,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意识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历史表明,农村经济单单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是发展不起来的。“新农民”因為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市场经济规律意识,不再盲目生产,他们善于捕捉经济信息,预测市场走向,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另外,他们也重视合作,懂得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道理,从而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五是,具备较强健的身心素质。一般而言,“新农民”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城市中经历生活的磨炼中形成了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坚韧的品质;另一部分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乡村精英,清楚乡村的现有条件和建设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怀着对乡村热忱的爱,同样也具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建设。
2.“新农民”的来源构成。“新农民”到底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新农民”这个特殊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笔者认为,“新农民”既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新群体。“新农民”的组成人群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城归精英。厌倦了城市的快节奏和雾霾环境再次回到乡村并且打算长期居住在乡村的城归精英,这个群体起初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一些有魄力、有勇气的农民放弃了安稳的小农生活,选择去大城市去闯荡,凭借无畏的勇气在大城市中发家致富,拥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但是他们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物质生活,而是自觉地将社会生活范围扩展到政治、文化领域,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意识。当他们再次回到乡村,便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乡村精英。乡村精英一直在乡村生活,对乡村十分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乡村精英的界定不尽相同,因为,“乡村精英并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行动一致的群体,而是利益不同、层次不同、组织状况不同、目标不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影响力大小有别的个体和群体”[2]。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大的区别,指的是在村庄中拥有比较优势,如经济、资源或人际关系等,或者有比较高的声望,或者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支配能力,对村庄的变化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群体,其中包括成功的小工业者、农场主、乡镇企业家等。三是部分知识分子。包括自愿扎根基层的政府服务人员和一些学成归来振兴乡村的大学生以及主动支援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来到乡村给乡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力量,扎根乡村,与当地乡民生活在一起,他们对乡村建设的作用是直接的,他们不是农民,却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民”。
3.“新农民”的职业界定。过去,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导致农民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身份认同而不是职业认同。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壁垒,“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已经不复存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流动人员无论是务工还是务农,指代的不再只是一种身份认同,同时更是一种职业认同,在这种职业认同基础上,农民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概念,而是一种“新农民”概念,是一种职业概念,不再是单纯的身份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流向农村,为乡村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长期居住在乡村,改变着乡村的社会风貌,他们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对这一群体应该更多的是从职业的角度,而不是从过去体制下身份的角度来理解。
4.“新农民”的居住环境。“新农民”首先是农民,这一群体跟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虽然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新农民”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有着比较深刻的认知。这一基本特征是“新农民”跟大多数城归精英的不同之处。根据研究发现,城归精英虽然给乡村带来了发展项目和发展机遇,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长期居住在乡村,有的甚至几个月或者是半年不会回来一次,亦或者是只在有比较重要的会议或参与决策的时候才会回来投票,然后就又回到城市了。长期不在乡村必然导致这部分城归精英对乡村的了解也大多为表面上的和形式上的,对乡村的具体情况没有准确而深刻的认知,对乡村发展问题的认识也较为粗浅。“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脱离农民只靠资金和所谓的项目是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乡村振兴的。所以,“新农民”群体必须是根植于农民的,是和农民休戚相关的,是长期居住在乡村的。
(二)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
关于政治认同的研究最早来自西方学者,其中,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政治认同,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因而有了对政治认同意识和对政治认同感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文化角度研究政治认同,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是民众参与政治生活所表现的一种政治文化生活行为。马振清在《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4]
因此,政治认同最为重要的是国家认同,即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包括认同国家的基本制度、支持国家领导人、信任政府。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表现为相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认为共产主义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所谓的空想。其次是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表现为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心和准确的社会定位。筆者将从身份认同、体制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和发展认同来具体表述政治认同的内容,更好地展开对提高“新农民”政治认同的必要性研究。
二、新时代“新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根据“政治认同”的内容,下文将从六个方面分析“新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
(一)“新农民”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政治认同的起点,身份揭示的是主体在特定关系中的一种不可让与的地位或资格,一种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行为准则。身份认同不仅是让人知其所是,更是个人生存与发展资源获取的一个重要途径。身份认同体现的是“我是谁”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身份认同是主体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和认知,是一种主观上的认知。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面临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一般来讲,从社会角度划分,经济水平越高者身份认同越明确,换言之,身份认同与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新农民”普遍具有一定的经济积累和社会地位,是处在一定社会阶层当中对自我的认知比较明确的群体,因而“新农民”的身份认同比较明确,对自我的认知比较清晰。但是认同明确并不代表认同完全准确,“新农民”是一个未经任何专门组织培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身份认同方面大多呈现出自我认同度大于集体认同度的特点,也就是在对乡村建设中的身份定位不准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够强烈。
(二)“新农民”的体制认同
何为体制认同?就其内涵而言,政治体制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并能动地用政治体制的要求来规约自身的政治行为[5]。政治体制认同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即认同所在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法律,对国家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首要要素,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绝对忠诚。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封建礼制统治,受宗法制的影响深远,在闭塞的乡村往往还是将家族认同放在高于国家认同的位置上面,降低了乡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农民”群体是与乡村休戚相关的群体,再加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水平和民主化程度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就导致部分“新农民”潜意识地认为我国还落后于他国,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认知模糊和对我国国情的不了解。二是对政府权威的认同,社会的秩序需要政府来维持,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政治体制不健全,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不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让公民对政府产生了怀疑,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度。尤其是在乡村,乡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权力得不到行使、有委屈得不到伸张,等等。“新农民”在这种环境中,难免会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对政府的认同度有所降低。
(三)“新农民”的政党认同
政党认同简单来讲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对党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主要表现在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忠诚两个方面:一是对党的认识,部分“新农民”,包括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乡村精英,他们对党的认识并不深刻,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党章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另一方面就是对党的信任,经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对中国共产党是认可的,对党组织的愿望是强烈的,但现在依然有一部分人对党的信任不足。“新农民”群体中成功的乡村企业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据调查,有的企业家一直奉行利益至上的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不够坚定。新时代背景下部分“新农民”的政党认同有待提高和进一步优化。
(四)“新农民”的政策认同
政策认同是人们对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实施政策的一种心理态度和评价,正如美国学者艾伦所言,态度就是“一个人以赞同或者反对的方式评价周围世界某些方面的先存倾向,即态度是指赞成或不赞成,喜欢或不喜欢一些事物和自然事物的先存倾向”[6]。一般来说,政策认同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对政策主体的认同,所谓对政策主体的认同就是对实施政策的人的认同。“新农民”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些是学成归来的大学生和基层部门服务人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他们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关注度比较高,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希望实施政策的主体是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懂法律、讲道德、重民主的全能型人才,是可以上下贯通的桥梁型人才。但是现有的乡村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他们的年龄普遍比较大,虽然他们对乡村的生活和集体情况较为了解,但是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这就很容易让这些大学生和自愿服务乡村的基层工作者对此产生怀疑。二是对政策执行的认同,政策执行简单来说就是政策执行的方式以及政策执行的过程。在乡村政策的执行并没有规范的顺序和规则,例如,河南省濮阳市的一个贫困村,在评定建档立卡户中,在乡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建档立卡户就公布了。即便是情况属实,这种完全脱离乡民的评定也不足以服众,容易在乡民之间引起矛盾。基于这一现状,“新农民”更加关注公平和正义、民主和法治,对政策的执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新农民”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身份象征,是在一定民族和地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的共同个性、行为模式、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表现为一定的民族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性。“新农民”的文化认同在这儿讲的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入侵,“韩流”“日流”成风,很多青少年不论是穿衣打扮,还是衣食住行都向西方看齐,对国产商品不屑一顾,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少,呈现出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六)“新农民”发展认同
发展认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具体表现在对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的认同。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发展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信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我国的发展方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總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实践证明“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务实的发展理念,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的科学的发展方式。据调查绝大部分农民不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不知道“中国梦”是什么,认为中国梦与“我”无关。这种想法背后所隐藏的就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不信任,是小民心理的具体表现,“新农民”长期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里,需要强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以及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同。
三、新时代增强“新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时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步还是在乡村,“新农民”这个可以带动乡村发展的特殊群体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强化“新农民”的政治认同对改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带动乡村经济振兴、弘扬乡风文明、共建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新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乡村经济风貌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优化乡镇企业的经营方式、改善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渠道促进乡民增收,缩短城乡差距等。
1.优化乡镇企业经营方式,改善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改进“新农民”的发展认同,提高他们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加强他们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识,强化他们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掌握对新时代背景下振兴乡村经济方向。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经营方面,其发展方针必须符合总的大方针和策略,大的方向找好了,具体经营方面就事半功倍了。乡镇企业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任务的各类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兴起,乡镇企业是乡村自我发展的结果,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同样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大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新农民”,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所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潜能。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改变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贡献自己的经营智慧,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为农民实现二次就业创造了空间。
2.拉动乡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改进“新农民”的身份认同,强化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够帮他们优化自己在乡村建设中的定位。“新农民”不仅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群体,而且是和乡民休戚相关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选择对乡民的影响是直接的,他们不仅了解乡民的需求,更知道乡村的潜在资源。首先,他们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明晰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上。实现乡村现代化同样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优化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上。其次,“新农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他们善于发现乡村固有资源的新增长点,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好乡村原有的原材料和自然环境,抓住机会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增加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再次,“新农民”大多是乡村企业家,他们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乡民,他们可以鼓励更多的劳动主体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带动更多的劳动主体提高自身素质,成立一支新的劳动主体大军。
“新农民”参与现代乡村治理,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意识,实现乡村经济的现代化指日可待。这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广大乡民自愿选择的结果。
(二)改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1.带动乡民对政府政策的理解,缓解旧党群、干群关系。旧党群、干群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宗法结构上演变而来的长老制,担任村庄主要干部的往往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他们在管理本村事物时,往往将家规、族规放在首要位置,乡民心里族规、家规大于一切的意识根深蒂固,对政府政策的实施也是一知半解。而“新农民”是综合了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治观念于一身的、甘愿参与乡村建设的全方位的“人才”,他们主观上对政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客观上接受过新鲜事物的洗礼。思想上比较进步,观念上比较开放,以他们的特性带动乡民增强对政府的理解,一方面可以一改以往陈旧、落后、一成不变的乡村治理模式,“新农民”可以带动乡民去真正地理解党的性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政策的实施是对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乡村权力也可以在阳光下行使,帮助乡民对政府的认同和对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集公平和正义感于一身的“新农民”参与乡村治理,阅历丰富的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明白乡民更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领导,懂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乡民相处,在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的时候更加准确。改进“新农民”政策认同,一方面是从政策主体方面,对掌管村庄事物的村干部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道德素质,此外还要对本村庄环境、人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符合这三点要求才可以担任村庄主要干部,才能让广大乡民心服口服。另一方面是在政策实施方面,具备较高民主、公平意识的“新农民”带头建言献策、让政策决策更加公平,真正做到让权利在阳光下行使。带头监督权利的行使,促进权利以正确的程序服务乡民,增进乡民对政府的理解、对政策执行的支持。
2.增强乡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乡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党的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具备较高政治素养的“新农民”带动乡民政治参与,提高整体乡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新农民”的模范代表作用,可以帮助提升乡村组织力,突出乡村政治功能,有助于把乡村企业、乡村学校、乡村自治组织作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乡村治理、团结动员乡民、推动乡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可以帮助组织乡村党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乡民、宣传乡民、凝聚乡民、服务乡民的意识,引导乡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并带动广大乡民参与治理的决定,增进对乡村治理的理解,齐心协力,改进乡村基层民主建设,共建乡村政治新风貌。
(三)弘扬乡风文明
1.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保持乡村特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乡风文明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满足乡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振兴要求特色的乡风文明。长期以来,由于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导致乡民渐渐丢掉了本土文化,而文化短腿的乡村建设是不健全的。对于迎合消费“被迫”贴上外国标签的乡镇企业家来说,这种“被迫”大多是利益所驱,也许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通过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清自我的身份,矫正自身经营企业的观念,自愿做国产的代言人。对于参与乡村治理的“新农民”,他们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带动乡民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必将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2.提高政党认同,增强对党的信服力。增强“新农民”的政党认同,一方面要增强部分“新农民”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通过组织学习党的历史,我们应该相信共产党在不久的未来将继续带领我们实现“强起来”的美好愿望。通过学习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章程,完善这部分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识,帮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部分“新农民”对党还不够信任,而不信任源自认知不清晰,增强“新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理性认同,将感性认知与理性认同相结合。“新农民”的带动给乡民带来了新希望,“新农民”通过实践向乡民直观证明了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提高了农民的政党认同,增强了对党的信服力。
(四)共建乡村宜居环境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这是针对乡村生态问题提出的。以往,乡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的确乡村在生态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措施,但每年私自焚烧秸秆等破坏生态的案例依然层出不穷,这是因为乡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跟不上,也就做不到能动地用政治体制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新农民”的体制认同,增强部分“新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在法律方面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在乡村破坏生态环境同样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让他们在客观上不敢再有破坏乡村生态的行为。另一方面,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带动乡民在保护生态中获得利益,主观上强化他们保护生态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明确地指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乡村生态文明是振兴乡村的关键一步,改进“新农民”乡村生态的理解和重视,对在乡村开展保护生态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带动广大乡民参与到乡村文明建设中去,共建美丽乡村。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表现,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民”是未来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政治认同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认同,而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关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新时代背景下改进“新农民”政治认同对振兴乡村意义深远。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0-221.
[2] 孫秋云.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农村乡村精英与国家间的互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主义科学版),2003,(3):23-27.
[3] 崔丽娟.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解读及其培育机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8):5-8.
[4]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0-111.
[5] 田广清,宋桂祝.和谐社会的制度建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4-28.
[6] [美]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郑永年,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