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晗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词章,以豪放风格冠冕词林,为词体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后世尊之为豪放派的领袖。而这位气势豪放、赤胆忠诚的爱国词人也有很多“清而丽,婉而妩媚”的作品,其间更有标明“仿花间”“、效易安”诸体的,以沉郁委婉的风格抒发悲愤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婉约体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豪放与婉约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何以在辛弃疾一人身上都得以充分的体现呢?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从辛弃疾的生平入手,追溯这一词中伟人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辛弃疾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诞生、成长,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的。从思想上讲,他的一生是爱国、抗战的一生。他置身于抗战派的行列,言议英发,出生入死,走上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豪杰的道路。即使在闲居中,他依然烈焰中烧,以英雄自诩,亦以英雄许人。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一个用他的生命来写诗篇,用他的生活来实践其诗篇的人。当他的伟大抱负无法实现,报国壮志一再受挫,主体受到难以抗拒的社会压力时,便不得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于慷慨悲歌的同时,亦借以风雨花草、儿女之情为题材的方式来述写襟怀,摧刚为柔、寄劲于婉、化直为曲。也就是说,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作之一。他一落笔,便用发扬蹈厉的调子高唱:大好江山啊,几千年来,你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在眼前这个要塞中,先后有孙权和刘裕,都是一代雄主。虽然经过历史风雨的吹打,我已寻觅不到他们的踪迹,但是,他们的英名却与山河共存。
思昔抚今,辛弃疾大有“还我河山”之慨。辛弃疾绝不仅仅是写空洞的豪言壮语,他不但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而且表现出历史的深度。全词既心潮澎湃、慷慨激昂,又沉郁盘旋、抑扬顿挫,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说“:公(指辛)所作,大声镗,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农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诚然,辛弃疾把豪放词充实光大并加以发挥创造,使其汪洋恣肆,雄浑豪迈。也正是这位胸襟豪迈、才气纵横、感情深挚而热烈的词人,由于平生坎坷,经世济国之才一再受到压抑,反映在其词中,具有催刚为柔的特点,有一般婉约词人所不及的深情和气韵。
词言情,这是婉约体的特点。这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摸鱼儿》一词堪称英雄气与妮子态相反相成的经典之作:从小序来看,这是赠别词,但内容丝毫未提及离别,俨然是一幅暮春图。这就说明它不是寻常之作。作者有感于这风雨如晦的现实,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在政治上的“孤危”之感,使他“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一寄之于其词”,上片从惜春、留春到怨春,层层铺叙,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春且住!”三字力抵千钧,强烈抒发了他忧心如焚的心情。结尾摄取“蛛网惹飞絮”的细节,塑造了“殷勤蜘蛛”的自我形象。既表现了挽狂澜于即倒的雄心,又流露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愤。下片主要以咏史抒怀,感情更趋于明朗、炽热。“君莫舞”一句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他们悲凉的本色。这种寓“豪放”的内容于温婉的形式之中的表现手法正是稼轩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咏元夕的《青玉案》是千古传诵的佳作。上片描绘了一幅灯火瑰丽的元夜图;下片以比衬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作品中的美人正是词人的化身,是被弹劾落积后,宁愿闲居,不肯趋炎附势的精神寄托。彭孙《金粟词话》评“蓦然回首”三句谓:“周、秦之佳境也。”无论从神情、语言、风格来看,这首词都堪称两宋词坛婉约体中的精品。辛弃疾的婉约词既继承了婉约词的传统,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新变。其词作风格往往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特点。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一个性格豪爽、气概非凡的人物,竟写出大量与其豪放词大相异趣的作品,不是不可理解的。他的抒情小令《丑奴儿》形象说明了他创作的甘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为一个从北方“归正”的军人,他立志统一祖国的抱负为苟安江左的小朝廷所不容,他不能肆意逞词,只好化刚为柔,用“天凉好个秋”这种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抒发磊落不平之气。因此他的婉约词同样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激烈复杂的社会现实,与其豪放词是相反相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处,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清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所谓“辛之当行处”,即是指辛弃疾的这类化刚为柔、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作品。这也是辛弃疾词达到的极高的艺术境界,使得他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许昌技术经济学校)